《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
(一)课标依据
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发展脉络,认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的表现、隋唐衰亡的表现及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政权的并立局面,知道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二)教材依据
本课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二课,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隋唐盛世的基础,下启“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上的创新是隋唐盛世的原因和表现,本课阐述了隋唐由统一到分裂的政权更迭过程,同时也为第五单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作了铺垫。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这三大块内容基于时序呈现,叙述了隋唐由统一走向强盛,由强转衰直到国家分裂的过程,反映出盛衰变化、盛世下隐藏危机和分裂中又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三)教学立意
本课以隋唐盛衰历史为主线,围绕大国治国理政和民族融合的主题,引导学生感悟和认识大国兴衰历史中所蕴含的大国理政的智慧。基于此,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三个教学主题。
(四)课时教学主题
再造统一【学习任务一】从大兴城的修建看隋的兴亡 盛唐气象【学习任务二】多角度看盛唐之貌及形成原因 盛极而衰【学习任务三】理解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唐朝灭亡的原因及五代十国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系统
本课属于新授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一)已知点: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隋唐五代政权更迭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隋唐统一、大运河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等基本史实,且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二)兴趣点:高中学生涉猎广泛,思维活跃,探究能力强,容易对与现实相关联的事物产生兴趣,比如隋炀帝谥号、隋唐盛世、藩镇割据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困惑点:学生对隋的速亡、唐朝民族关系了解较少,且学生正处于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阶段,尚未从记忆式学习转向理解式学习,不能辩证看待藩镇割据,难以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国家治理和民族融合下的隋唐盛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从多维视角审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
(一)课时核心目标
了解隋唐的盛世概况;能够认识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民族交融对大国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中晚唐政治格局,辩证认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实质;能够总结出关于大国治理的重要启示,学会以史为鉴,在隋唐兴衰中感悟大国理政的智慧。
(二)课时目标分解
能通过分析隋的骤兴与骤亡和隋唐盛世的各项成就,理解“民本”在国家治国理政中重要性,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能通过解读唐朝边疆、周边少数民族分布图和相关史料,了解隋唐民族政策和特点,认识到民族交融是隋唐盛世的基础,且对比隋唐与秦汉的民族政策,认识少数民族对于边疆开发的积极贡献,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能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唐中后期的政权格局,辩证看待藩镇割据的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对隋唐五代政权更迭的整体认识,认识到盛世下隐藏危机、分裂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历史规律,在隋唐兴衰中感悟大国理政的智慧。(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唐前期盛世的表现与原因、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教学难点 唐朝民族关系、隋唐治国理政经验和藩镇割据的两面性
(四)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资源整合 本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史料的基础上,拓展文字史料依托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图片史料依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资源呈现】 《国宝档案》关于长安城的一段视频。 【教师讲授】 长安城见证了隋唐兴、隋唐亡,透过长安城的兴衰可以看见隋唐的盛与衰,窥见民族大融合下隋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唐朝之后,长安不再是任何一个王朝的首都,不再是任何盛世的主角,从隋至五代十国的长安到底兴在何处、衰在何方,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隋唐长安城寻找答案,进入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通过观看视频,配合教师讲述,聚焦长安城从汉至唐的历史演变过程,带着隋唐长安城由盛至衰的疑问,快速进入本课学习。 以隋唐长安城的兴衰演变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情境。
一、再造统一 【学习任务一】从大兴城的修建看隋的兴亡 隋朝何以盛极一时 1.阅读课本,梳理大兴城修建的背景并完成表格,思考大兴城营建说明了什么? 【资源呈现】 2.结合图片提示,观察隋朝大运河航线图,阅读课本,除了修建大兴城,隋朝统一后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又有何作用? 【资源呈现】 洛阳宫模拟复原图 含嘉仓遗址图 隋朝大运河航线图 材料1: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韩家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 【教学过渡】隋朝581年建立,隋文帝在582年开始修建大兴城,也即次年就开始大兴土木。西汉“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才得以恢复,尽管隋统一前没有像楚汉之争那样惨烈,但也是经过战争的。隋朝的骤兴与骤亡是否相连? 隋朝何以短命而亡 3.隋朝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却仅仅存在37年,为何短命而亡? 【资源呈现】 隋征伐劳役数量与时间表 材料2: 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市人惭不能答。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五》卷181 (三)隋朝何以影响深远 4.隋朝大兴工事导致人民困苦,最终亡国,为什么皮日休却认为开凿运河“共禹论功不较多”? 【资源呈现】 材料3: 隋文帝开通广通渠的诏书:“……朕君临区宇,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实悯之。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万。诚知时当炎暑,动致疲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人庶,知朕意焉。” ——(唐)魏征《隋书·食货志》卷19 隋唐大运河发展示意图 1.阅读教材,通过回顾隋朝建国的知识,完成表格自主梳理隋统一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宏伟的大兴城建设的背后是国家统一后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2.观察地图,提取课本有效信息,认识隋统一后稳定政权的措施,且大型粮仓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而余粮的增多、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并且分析史料后理解隋朝兴盛之状。 3.观察隋朝大型工程、大型战争的起始时间、劳役数量表,以及解读史料认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 4.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隋文帝并非没有意识到开凿运河会导致人民疲弊,但他认为“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学生辩证认识开凿大运河的功绩,超过了社会承受力的“利政”遂成为“急政”,这是今天治国理政的需汲取的教训,同时也认识到隋朝功业(大运河)在唐朝直至今天继续发展,体悟隋朝影响的深远性。 1.从时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自主归纳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理解隋之兴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且为进一步理解隋朝兴盛却速亡做准备。 3.通过表格数据和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4.以课文引用的诗文证史,补充传世文献互证,引导学生认识隋的急政导致王朝灭亡,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时引入大运河,衔接隋唐两朝建设上的共同点,且为接下来的盛唐气象教学做好衔接。
二、盛唐气象 【学习任务二】多角度看盛唐之貌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渡】唐朝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并更名长安城,曾有“世界第一城”的美誉。唐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大王朝,而长安是唐帝国的国都,长安象征着盛世,透过长安城得以窥见盛唐气象。 (一)唐前期“盛世”表现如何、形成原因有哪些 1.结合图片,描述唐朝前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资源呈现】 2.唐朝前期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资源呈现】 材料4: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二)盛唐之下的民族交融如何、有何重要意义 【教学过渡】盛世还表现在民族融合,唐朝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与唐朝的繁荣之间有何关系? 3.合作探究一: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地图,解释唐朝是如何处理与各民族关系的?归纳其各类方法。 【资源呈现】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4.唐朝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秦汉时期相比有何发展? 【资源呈现】 材料5: 自古圣王,不臣异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兽心贪婪,难率以礼。是故羁縻而绶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 材料6: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198 材料7: 它是由汉人为主体的族群构建了超越中原农耕地区兼跨长城南北诸多族群和不同地域而形塑的超越单一性的异质性王朝帝国。 ——李鸿宾《有关唐朝疆域问题的若干思考》 1.阅读教材后,结合图片提示,阐述盛唐表现在何处,从中认识到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城市建设都有很大发展,文化繁荣,中外交通便利,社会空前繁荣。 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史料后,认识到唐前期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共同促成盛唐气象,解读学者观点,认识李唐一族的崛起与塞外少数民族文化相关,也即民族融合是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 3.根据课本内容梳理与唐朝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在解读地图后认识到唐对疆域的管理是不断发展的,其民族政策具有宽容开明、方式多样灵活的特征。 4.对比秦汉时期中央对边疆管辖情况后,认识唐前期边疆治理的特殊贡献,此时的中国不再是长城以内的农耕文化,而是包括长城内外、多元一体的中国,在唐人疆域观中感悟大国理政的智慧,同时认识到民族交融是出现盛唐气象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对于边疆开发的积极贡献,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 1.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认识盛唐局面。 2.通过解读史料和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唐前期盛世出现的原因,点明民族交融的关键作用。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结合教材插图和表格,学生认识唐朝的民族政策,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时空素养。 4.在纵向对比中认识唐朝疆域版图的扩大得益于民族交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三、盛极而衰 【学习任务三】理解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唐朝灭亡及五代十国的实质 【教学过渡】长安作为当时唐朝的国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安代表的就是盛唐,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不到一年唐玄宗便弃长安而去,何以至此? 【资源呈现】 安史之乱爆发始终时间轴示意图 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资源呈现】 材料8: 朕(唐玄宗)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7 材料9: (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40 天宝年十节度使分布图 2.安史之乱对唐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资源呈现】 唐中后期长安失陷大事记 唐代藩镇分布图 材料10: (安史之乱后)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下·僖宗》 3.合作探究二: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仍能延续百年?【资源呈现】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材料来自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2题 材料11: 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元)脱脱《宋史》卷442《尹源传》 材料12: 河北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籍朝廷官爵威名以安军情。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 材料13: (代宗)李国辅:“大家(宦官对皇帝的称呼)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卷188 材料14: “唐之朋党……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 ——(北宋)范祖禹《唐鉴》卷10 材料15: 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2 (二)五代十国 4.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局面有何特点?这一时期蕴含着哪些统一因素? 【资源呈现】 五代十国时期开国君主情况表 【资源呈现】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周世宗改革措施表 材料16: 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世宗纪六》 (过渡) 观察“弃长安”前后的时间,思考长安城迅速陷落的缘由。 1.通过解读史料与地图,认识到唐玄宗后期懒政怠政,且随着版图扩展增设军镇,地方节度使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军事上外重内轻,唐朝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2.解读史料和观察地图,认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一方,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①分析表格信息和史料,认识中晚唐藩镇之间相互制衡,稳定了唐朝政局,且起到镇守边疆的重要作用,辩证认识藩镇割据的影响;②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政治乱象,加之藩镇割据,三者形成特殊的权力均势,稳定了政局;然而唐末社会矛盾激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4.通过观察图表,①认识五代十国统治者即位前大多是唐代的节度使,进一步理解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发展;②认识五代十国的统治者采用中原国号体现了民族交融深化;③通过观察后周形势图,结合教材,了解周世宗的改革措施,理解后周的日益强大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总结分裂中的统一大势,从多维视角审视隋唐五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 (过渡) 借助时间轴,聚焦安史之乱的历史演变过程,引入其爆发原因的教学。 1.从内、外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2.通过讲解长安城失陷大事记表,结合藩镇分布图及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理解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唐朝走向灭亡,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4.引导学生的解读图表后,理解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联系,辩证认识五代十国这一分裂时期,培养唯物史观。
课堂小结 【教师讲授】 同学们,回望本课,站在长安城,从隋朝到五代十国,我们看见了隋唐盛世之象,认识了繁荣背后是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感受到大国理政的智慧;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直至走向灭亡,中原陷入了分裂时期,然而分裂中亦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统一是历史主流。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学生对隋唐兴衰形成整体性认识。
五、教学评价系统分析
(一)教学评价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与原因,了解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和中晚唐的政治格局。 水平2:能够理解隋朝虽短命而亡但历史影响深远、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藩镇割据的两面性。 水平3:能够正确评价隋朝的功过,理解唐前期的盛世局面和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影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懂得以史为鉴,能够总结出关于大国治理的重要启示和历史规律。
(二)水平测试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讲话 关键词:民本思想、广开言路、对外开放、居安思危…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关键词,思考隋唐盛衰对后世治国理政有何启示 说明:结合课本内容、利用疆域图和时间轴进行分析,认识民本意识、民族融合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提高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个角度理解隋唐五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把握历史规律;学会以史为鉴,做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好青年。
六、板书设计
七、主要参考书目
[1]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9:121. [3]李鸿宾.有关唐朝疆域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7(1). [4]郑红波.学术成果赋能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4): 53-55. [5]张羽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材分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2,(10): 28-31. [6]王思思,翁晓波.从初高中衔接教学看历史解释中评价的限度——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10):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