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主题立意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因此本单元从纵向上体现从并立到统一的脉络,在横向上体现各民族进一步交融的趋势。立足单元整体,第10课和第9课,主要是政治领域的变化附带军事,突出体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深;第11课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新高度,社会领域新气象,思想演变新发展,科技文化新成就。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生动表现可以透过清明上河图来感受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成就。
二、课标分析
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第三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两宋政治与军事和辽宋夏金元政权建立和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这主要是政治领域的新变化。而本课主要是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正在从形象直观的感性思维到抽象宏观的理性思维过渡。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关内容,但是对表象背后的原因和内涵缺乏了解,对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文化新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缺乏认识。 学科素养: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简易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较复杂历史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还不足。 学习兴趣:根据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情景,感知较为主较为真实的历史场景,因此本课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情景展开教学。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结合史料研读,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所产生的新变化,认识这些新变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指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合作探讨和问题研究,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产生新变化的原因,认识经济发展和政治演变对社会观念和思想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课程总结和分享感受,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变化的表现与原因。 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变化的深远影响。
七、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法:图像探究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讨法,讲述法。 学法:精读课本,研读史料,分析图像,重点知识记录,难点问题探讨。
八、教学过程
导入: 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相关信息,透过清明上河图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变化。 教师讲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部杰出的风俗画,他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的自然风光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宋史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属于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今天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具体细节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生动写照,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史料。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具体场景来了解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经济社会之变 场景一:汴京郊外赏风光。 首先从城外的农田场景和东京梦华录的描述综合分析得出,当时在汴京郊外的农田里主要种植的是一些经济作物。从而了解这一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此外再引入耕获图,这是宋代农耕情景的重要史料,这描绘的是北宋江南庄园中劳作的的情形,耕与获同时进行直观地说明了两宋之际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的普及。在当时还引进了高产作物占城稻。这进一步推动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再根据课本知识引申出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时黄道婆改革了棉纺织技术发明了棉花脱籽机,手工弹棉机,她还向人们教授棉纺织技术,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也因此被称作织女星。在当时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再从清明上河图部分图和东京梦华录综合分析了解当时煤炭的广泛使用,再结合史料知道这一时期煤炭业和冶炼业的发展。 最后从清明上河图中取亲的场景图引申出当时婚姻的观念,结合史料了解当时在婚姻中重视财富和权力,而门阀观念有所淡化。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的发展。 场景二:汴河两岸览繁华 第一幕 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码头卸货结合东京梦华录,分析出这主要是在卸运自东南地区的粮食。指出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的繁荣。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在进一步深入讲解经济重心的南移首先从南移的原因来说,主要是当时因为战乱一些北方的民众南迁,为南方带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力从而推动了南方的发展。此外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最后那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南方的各种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所以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在进一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那就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江浙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阵地。其次那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了人才聚集地。在当时的科举中,大量的南方学子中进士。南北方科举中进士的数量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在之后实行了南北分卷的制度。南方民间文化也高度繁荣。此外,就是推动了南方城市的建设,比如说是苏州,扬州等。还有就是推动了汉族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相互交融。最后就是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重新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幕: 再通过描述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些船只运用的先进技术来表现宋代造船业的发达,这也为宋代的海外贸易提供了条件。再用一段讲述宋代海外贸易的视频来表现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合作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成为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 首先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可以得出在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所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连接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其次就是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再结合材料分析,可以得出当时政府重视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条件。 再通过南海1号沉船上出土的文物来了解宋代手工业的高度繁荣。来说明这一时期各类手工业出现技术进步和成熟。如制瓷业技艺精湛,以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为代表,烧制的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这是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再回到之前那幅港口卸货图讲述当时这些工人通过签筹来记工钱。从而引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在通过三则史料来讲述当时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通过《清明上河图》出现成对的骆驼来表现,北宋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而在边境地区则是通过榷场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此外在乡间还出现了草市。这些都表明了两宋时期商贸繁荣。 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红栀子灯和占道经营,了解当时夜市已经出现打破了对市场的时间限制,此外,从遍地的商贩占道经营,也可以了解到市坊界限被打破,这就打破了空间限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也可以认识到这为当时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再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描述宋代商业的繁荣。 商业的繁荣也使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铜钱十分笨重,交易不变,所以就促使了纸币的出现。最早使用纸币的地方是在四川,这种纸币是叫做交子。在之后南宋又出现了会子,元代出现了中统宝钞。 再来总结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宋代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主要包括门阀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还有南方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强。 过渡:经济社会的变化就会进一步带动思想文化的变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以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二部分:文化科技之变 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瓦子等娱乐场所的出现,了解当时城市的娱乐生活丰富。再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结合之前所学,认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那么当时的文化有哪些表现呢?结合课本知识整理表格。 通过表格归纳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为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在整理科技发展的一些成就。讲述当时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来思考探究宋元科技为何在当时能领先世界?主要是前代丰厚科技的遗产,商品经济和社会机制的发展,边境战争的需要,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民族间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等。 三:思想之变 在当时,思想文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儒学的复兴,即理学的产生。再讲述理学的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统,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从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就知道它结合了佛道的思想。继承孔孟正宗,说明儒学是它的根本。治理国家就是他的最终目的。理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韩愈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到北宋时期,一批思想家又继承了韩愈的思想并进行发展,主要是周敦颐,邵庸,张载。张载也叫横渠先生,他提出的口号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也为后世的理学家所继承。在他们之后就是程颢程颐二兄弟,称为二程。他们将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最后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那么理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是当时儒学日益僵化,佛道的冲击及影响,以及当时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理学的主要主张可以分为世界观,方法论和伦理道德观分别是他们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社会运行的根本准则,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提高到了天理的地位。那又如何得到这种理呢?方法是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最后再来分析其影响,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理学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学化思辨化,有利于中华民族正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课堂小节: “流动”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江海奔流,提供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百物周流,造就了繁华的城市、新生的纸币、和平的榷场、跨海的丝路;重心南流,形成了江东经济甲天下,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新格局,引发了东南科举冠天下的文化新趋势;科举竞流、婚姻交流、土地转流,更是开创了一个四民合流的新世界。溯流探源,在宋代经济社会流动性的背后,是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达到的新高峰。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来说,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并结合史料尝试解读来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尝试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节课的结构性不突出,对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变化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这些新变化与前代社会的对比和对后世的影响也涉及较少。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换需要继续改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