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讲稿
课程名称 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授课专业 普通高中
题目章节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 情 分 析 本课的施教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学生刚进入高中,并且学生基础一般,而且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尚未掌握,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 学 目 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通过史料了解儒、佛、道的思想特点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通过鉴赏和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了解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变化特征,认识社会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梳理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并通过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总结文化新成就,并认识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 学 重 点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的表现。
教 学 难 点 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带领学生朗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师:根据中学语文课所学内容,韩愈为何被贬?他又想除什么弊事? 师:没错,他是对唐宪宗迎佛骨一事表示反对,写了《谏迎佛骨表》一文,激怒了唐宪宗。 展示《谏迎佛骨表》原文。 师:《谏迎佛骨表》概括起来就是指责君主佞佛、声势浩大、铺张无度。这可句句戳在唐宪宗肺管子上。于是唐宪宗一怒之下将他贬至潮州。 展示佛骨图片。 师:导致韩愈被贬的就是这块佛骨。这块佛骨实际上是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珍藏在法门寺的地宫中。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起迹于北魏,中兴于隋,鼎盛于唐,时人称其为“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圣地灵境。隋唐多位帝王都曾对其进行修葺、祭拜。时至今日,法门寺依旧颇负盛名。今天就让我们以法门寺为线索,分三个子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新课讲授】 从法门寺看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展示唐帝王法门寺七迎二送佛骨示意图,通过《资治通鉴》的描述感受迎佛骨的盛况。 师:唐朝上上下下崇佛之风非常风行。据《资治通鉴》记载,民间崇佛者舍得花钱到了散尽家财的程度,甚至有人自断臂膀来供佛。统治者更是用禁军仪仗迎佛,甚至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仅在咱们法门寺,唐朝帝王就进行过七迎二送佛骨。佛教可谓是盛极一时。 师:那么为什么此时佛教如此盛行呢? 展示材料 ①社会现实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②传统思想的缺憾:佛教比儒学更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③佛教渐趋本土化:佛教吸纳儒家伦理,关心现世利益,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君主统治。 再次展示七迎二送佛骨表。 师:哪位帝王不曾开法门寺迎佛骨? 生: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 师:没错。虽然这两位皇帝不开法门寺迎佛骨,并未表现出对佛教的极度尊崇,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推崇的是另外一种宗教——道教。 展示材料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皇帝极力提升道教的地位。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朝的统治者将老子追溯为自己李家的祖先,但我们实际上知道这并不是事实,只是利用这种牵强的血统为自己的统治提供一种合理性、合法性。 师:唐高祖李渊和唐宣宗李隆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三教的排位中,他们都将老教(也就是道教)放在最前面。 总结这两位统治者尊崇道教的原因: ① ② 师:让我们再回到法门寺。法门寺是佛教圣地,历朝历代对其进行了多次整修。直到新中国时期,1981年,秦岭一带连日暴雨,法门寺的塔出现了倾斜;随着暴雨的加剧,8月24日,这个塔突然塌了一半。整个宗教界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海内外人士都发电慰问关切。于是1986年,国家开始了对这个塔进行推倒重建的工程。 这一推不得了,随着重建工程的展开,工作人员们意外地在塔的地下发现了法门寺的地宫。地宫一开,半个盛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 展示法门寺佛骨舍利 师:地宫中最珍贵的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韩愈《谏迎佛骨表》的主角——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地宫中发现的舍利竟然有四个。舍利可不是越多越好,据记载法门寺应该只有一枚舍利啊!那么到底哪枚舍利才是真的呢?我们有该如何判断它们的真假呢? 展示地宫地图 师:当时的专家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但是好在地宫中除了佛骨舍利,还发掘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宫中还找到了一个真身指纹碑,在碑文中,详细地记载了佛骨舍利的样貌,运用文献和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专家们成功地找到了真正的佛骨舍利,也就是这里的第三枚佛骨舍利。 师:那么地宫中为什么会有一真三假四枚舍利呢?为什么需要在地宫中放置假的佛骨舍利呢? 生:防盗、防毁…… 师:没错,许多古代王陵、地宫中都有这样的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正是防盗、防毁。而法门寺地宫这里的设计,正是为了防止对佛骨的毁坏。 展示三武一宗图片及材料。 师:在三国至隋唐时期曾有三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分别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主导,灭佛运动是对佛教文化空前的打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毁佛现象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材料 师:寺院的土地都是不用交税的,但是国家仍需要花钱啊。寺院增多,国家收入却不能减少,于是压力给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百姓,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两税户”。此外,奢华的寺庙其建制直逼皇宫,许多寺庙甚至比皇宫的等级还高,面对这种情况,皇室感到了深深的威胁。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两个个原因:①佛教发展耗费钱财、影响社会生产、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②佛教势力膨胀威胁皇权。 材料 《谏迎佛骨表》节选 师:正如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的说法,有一部分人和韩愈一样,认为佛是“夷狄之人”,用华夷观念来理解,批判佛教非中国化部分的内容。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封建伦理的立场上反对佛教的盛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原因:③佛教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材料 范缜《神灭论》 师:除韩愈外,还有许多思想家为了反对佛教的思想,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理论。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南朝的范缜提出的神灭论。人死了之后,他的精神也就死了,世上没有鬼神之说。这个观点实际上被很多的君主甚至是学者所延续,比如韩愈,我们在开头谏迎佛骨表里边也说过,他说如果你这个佛祖有灵,我把这个佛骨舍利烧掉,你今晚来找我,这边能看出当时这个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灭佛运动的第四个原因: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师:佛教、道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三者看似水火不容。但极富智慧的唐朝统治者却在其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让我们以唐太宗为例,来看看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处理佛道儒三者的关系的。 三则材料 (贞观二年)《贞观政要》 (贞观三年)《于行阵所立七寺诏》 (贞观十一年)《唐大诏令集》 师:第一则材料来源于《贞观政要》,其中批判梁武帝父子喜好佛教、道教,导致兵败侯景。唐太宗认为应以此为戒,遵循周、孔之教。实际上是对儒学的一种推崇。 师:第二则材料来自于《于行阵所立七寺诏》。太宗在建国前后曾带着将领军队冲锋陷阵,建国后立了一个寺,立寺诏书里面提到,修这座寺庙就是为了让阵亡的士兵“脱离苦海”。 师:第三则材料来自《唐大诏令集》。太宗在其中说,我本来就是老子的后代,也要依赖老子的“无为”之功。 师: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佛道儒三者其实并无个人好恶,他完全是一个可以说是“利用”的态度。其实唐朝的皇帝们和太宗一样,实行的并不是对某个单一的宗教进行提倡或反对,整体上实行的是三教并行的策略。 二、从法门寺看中外文化交流 师: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法门寺。除了佛骨舍利,法门寺还出土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 材料:密宗风格鎏金银捧真身菩萨图片 师:这是一件具有密宗风格的文物,这个束腰莲台,在形式上是一 个典型的曼茶罗坛,极具密宗特色。密宗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密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时创立的,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而法门寺就是密宗的“无上法界”。 师:在约百年之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一名名叫空海的僧人奉命随遣唐使入唐求法,习得了密宗教义,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教派之一——“东秘真言宗”。 师:从印度到日本,以宗教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遣唐使、僧人的往来,他们在长安聚集,长安,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王维有诗曾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世恢宏,仅以此诗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 三、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师:还记得我们刚刚是通过什么线索找出了真正的佛骨舍利吗?没错,正是真身指纹碑。 展示图片 师:这就是这块碑的碑文。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它的字。通过初中的学习和课前预习,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字体吗? 生:楷书。 师:没错,这就是唐楷书。 师:那么除了唐楷书,三国至隋唐时期还有什么书法成就呢?请根据课本找出答案,并完成表格。 师:除书法之外,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前有曹操建安文学,高颂:“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帝王胸怀,何其广阔。在曹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雄心壮志的枭雄抱着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期盼建功立业的形象。 师:有人逐鹿中原,有人却淡泊名利。曹操逝去百年之后,陶渊明悠悠地在南山写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出世,是陶渊明一生之所求。超然的道家思想在陶渊明的笔下闪闪发光。 师:唐代,则是一个风格迥异的时代。谪仙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想的无关王权也无关来世。他乘道家之剑,怀揣三万里长安,绣口一吐造就了半个盛唐。 师:在绘画方面,我们首先看到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形写生,这个图它讲的是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这个里面有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撵,防止皇帝贪恋女色的故事,那这都是让皇帝引以为戒的,这反映出这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师:而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则是根据佛教经典所创造的,但是画中的人物完全看不出来是佛教的因素,都是中国本土的衣物,说明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产物。 师:王维的雪溪图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的空灵静谧,这体现了他画中的禅意。 师:让我们看到石窟。北魏的佛造像更多是胡人形象,而这个隋唐,他的这个佛道像,他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绘制的,有浓厚的汉人的这种色彩,体现了这种佛教的中国化的一个趋势。 师:艺术是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不同时期的艺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里面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三国至隋唐时期,这是一个文化交流、三教并行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特征。 师:在科技方面,请大家阅读课本,总结表格。 【结课】 师:昔日的法门寺曾有唐朝皇帝七迎二送的庄严盛况,也有域外高僧研讨佛法的身影,俨然是一个佛国景象。地宫封闭千年后,释迦牟尼佛骨舍利重见天日,海内外俱为此惊艳。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佛教从印度而来,又经中国化而去,文化在交流与互鉴之中焕发出了无穷的生命力。 如今的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中,该如何面对多元的文化?其实三国至隋唐的统治者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在历史抉择的关头,以儒学为底色的中华文化显示了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中华文化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文化基因。丰富、优秀而卓越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自信的底色。当下,我们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 作业:“盛世气象”原指诗歌上的文化成就,后来逐渐引申到对一个时代的概括。根据材料,依据主题“我心中的盛世气象”,尝试所学知识论证。并完成200字小论文一篇。 以学生已知的诗词导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以韩愈《谏迎佛骨表》引出本课的线索——法门寺。 融入对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讲解,使得整节课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部分比较简单,略讲。 布置作业进行终结性评价,形成初高中衔接,起到收束全单元知识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