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09: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二课,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录,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连续早期中国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为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已经简单的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井田制的瓦解,百家争鸣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之间变化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难以理解诸侯国掀起变法风潮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和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涵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对春秋战国列国形势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百家争鸣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家国情怀: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学习融合,华夏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史料,掌握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融合、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解释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必备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空分布;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教学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各阶层面对变化做出的抉择与应对,联系现实,以史为鉴,指导现实。 【课前学生活动】: 分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设小组长一名。 知识回顾:复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二目 预习:第二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课前小游戏 【问题设计】:材料体现的成语?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是什么时期的? 这一时期的历史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二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问题驱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中的生活——定位历史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历史中的政治生活——纷争与融合并存) 【情境导入】——成语故事之楚王问鼎——音频 【设计意图】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走进春秋战国的政治生活,由浅入深,从生活走进历史。 【概念解读】春秋战国: 【自主探究一】:阅读教材9到10第一段(文字和图片包括学习聚焦)并结合下面材料回答, ①战国初期齐、晋两国国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溃表现? 学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分封制、宗法制 ②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 道德大废, 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学生:1、王室衰微、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2、诸侯势力崛起 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4、国家:统一 → 分裂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的材料以及相关史料,结合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化。 【合作探究一】: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的不同? 学生: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出现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②后者出现长城,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加强。 ③出现不少新兴大城市,说明封建经济的发展 【规律总结1】:做地图类型题时,先看图例。然后整体看,再部分看,再细节看。 【设计意图】通过年代尺和地图进行时空定位,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春秋战国的发展形势,从而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培养学生看历史地图的方法。 【自主探究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影响? 材料: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学生:消极:社会动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 【规律总结2】:影响类类型题,答题时分积极和消极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引出民族交融。同时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掌握影响类的解题思路。 【概念解读】:华夏认同 【自主探究三】:依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出现民族融合的原因。 材料 大国争霸促成了华夏一体、天下一统的要求自然强烈起来。诸子百家在精心构筑“大一统”政治模式的同时,也对“大一统”思想充满了期待与渴望。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加速了消除分裂割据,实现天下一统的步伐。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的开辟,各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个地区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局面。 学生:大国争霸;诸子百家在精心构筑“大一统”政治模式;兼并战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的开辟,各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规律总结3】依据材料回答的的题,答题时分先对材料进行分层,然后一句句的找,注意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找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理解争霸战争、经济发展及思想繁荣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同时掌握材料类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历史中的社会生活——发展与变法并存) 【情境导入】——成语故事之立木取信——音频 【设计意图】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走进春秋战国的政治生活,由浅入深,从生活走进历史。 【自主探究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10-11(包括史料阅读和钱币图片),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古代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1、农业进步:(1)生产力的进步——铁器开始使用(2)耕作技术: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3)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繁荣:(1)手工业(2)货币流通广泛(3)中心城市 【思维提升】:铁力牛耕(生产力)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和史料图片,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 【自主探究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影响:P10学习聚焦 【思维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通过政治、经济之变引出思想之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并引出变法运动。 【自主探究六】:材料并结合教材11页第二段,指出春秋战国进行变法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材料一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材料二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中国古代简史》 学生:富国强兵;发展生产力 【规律总结4】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和生产力的角度找。 【设计意图】: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二】:据P11,商鞅变法(BC356)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措施影响富国之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废井田、开阡陌 小家庭政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统一度量衡便利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统一。强兵之策奖励军功(军功授爵制)、 废世卿世禄制打击奴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集权之策废分封,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户籍制,连坐法 燔诗书,行秦律严刑峻法、思想专制,加强控制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在确立了新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从而为百年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活学活用之走进历史】:假如你是战国商鞅变法时以下任意一角色的秦国人,你会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学生:农民-发展农业、小农经济、严刑峻法 商人-重农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业交流发展。 军人-建功立业;提高军队战斗力 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控制;统一奠基;中央集权 旧贵族-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思维提升】商鞅变法的实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走进历史来进行角色扮演,对商鞅变法的影响能够全面认识并灵活运用。 孔子和老子(历史中的文化生活——争鸣与繁荣齐飞) 【情境导入】——成语故事之一曝十寒——音频 【设计意图】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走进春秋战国的政治生活,由浅入深,从生活走进历史。 【概念解读】“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自主探究七】:“诸子百家”争论辩驳,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P13思考点(结合教材P12一二自然段) 学生: 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 政治:①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②诸侯为争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阶级: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思维提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材料的分析,找出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百家争鸣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等因素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三】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思考:-同桌讨论 (1)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 (2)假如你是战国时期某国的国君,你更欢迎诸子百家中哪个学派的观点?为什么? 学生: (1)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孔子的主张(如“礼”等)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法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当时法家思想受到重用,理解思想主张与时代发展需要的关系。 【活学活用之历史照进现实】:我们班级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有些同学不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针对这些同学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 儒家:批评教育,道德感化同学。 道家: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地要求自己。 法家:用校纪校规限制同学们的行为,做错一点就加以“处罚”。 【设计意图】能够对各思想学派的思想主张认识全面,并能够灵活的调动和运用。 【自主探究八】: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13页第二自然段,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生: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能够从性质、阶级、后世等角度分析。 【课堂小结】构建本课思维导图: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大趋势:1.分裂→统一;2.各民族相互融合;3.奴隶制→封建制。 【课后作业】生活中的历史——探寻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离我们很远,远至几千年;历史离我们很近,就在你我身边。以春秋战国为时间,探寻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语出自这一时期,这些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历史现象?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生活中的历史——感悟历史 祝同学们:卧薪尝胆高中三年,一鸣惊人二零二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