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09:1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筑梦可爱的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课标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涉及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6年长征胜利,国共十年对峙间的历史。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土地革命,在坚持革命和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成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施战略转移,途中确定北上抗战方针,为下一节抗日战争的讲述做铺垫。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前的历史学习中和流行影视作品里,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有了很多感性认识。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所以,涉及主要史实是通过对比,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分析。掌握道路选择的意义及其间蕴含的革命精神,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及使命。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抉择与千难万险深刻地感悟长征精神及长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2、时空观念:以直观的时间轴与地图让学生了解国民大革命后的局势、红军长征的经过,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分析材料,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影响,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4、历史解释:学会概括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中华苏维埃的建立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及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等,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5、家国情怀:认识道路探索过程中红军坚定的信仰和乐观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遇到的自然险阻、国民党围追堵截和党内指导思想错误等问题,深入感受党的长征精神与党的自我革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红军长征的意义及所体现精神。
难点:国民党统治的实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
1、教授过程中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知。
2、注重创设情境,以革命志士方志敏的书信及革命实践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完成情感态度的升华。
【新课讲授】
【导入】PPT展示方志敏自述。
师:这是一封狱中自述,时间1935年,地点南昌国民党行营,作者方志敏。
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红十军团的缔造者。北上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围困被捕入狱。入狱当天,敌人希望他交代一点关于革命的问题,于是他用敌人备好的纸笔,奋笔疾书写下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深情告白。“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它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光明磊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身陷囹圄方志敏并没有放弃革命,他在狱中以笔做刀,同敌人展开了另一种形式的斗争。从这短短的200多字的自述开始,写就了长达13万余字的手稿,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可爱的中国》。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方志敏的步伐,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一起筑梦可爱的中国。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人物经历叙述中国共产党革命探索的过程。
序号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 一、投身革命 祸起萧墙——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1、教师讲授国民大革命失败前后方志敏早期革命实践活动。据此设计问题:回顾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革命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令方志敏被礼送出江西?答:国民党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逐渐掌握政权,请根据所列事件,从以下几方面概括南京国民党统治前期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927—1937 )新成就旧问题政治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独裁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交收回部分权益对外仍妥协投降军事形式上统一全国军阀混战镇压革命3、教师补充总结:继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武汉、广州、重庆等地屠杀曾经是革命战友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据中共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仅不到一年时间,被杀害者就达31万多人。通过对主要事件的分析,得出国民党的本质——国民党掌握了国家政权,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取得新成就,但究其本质与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无差别,依然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的反动政府。 回顾已有知识,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了解国民党前期的统治概况,引出对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过渡设计:请思考: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完成了吗?(预设)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进一步引申:那我们的革命任务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预设)学生回答:反帝反封建(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力),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教师总结:中国的社会性质尚未改变,中国的革命任务仍未完成,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形势更加严峻。面临更加严峻的革命形势,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热血和行动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继续坚持革命,开辟新途,求索救国开辟新途 求索救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1927年方志敏返回家乡弋阳,组织党支部与群众团体。ppt展示《方志敏文集》中的内容:“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大革命虽遭受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我当时还不了解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只认为是党不注意武力的争取;……算了吧!重起炉灶,再来干吧!”。 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方志敏筹备武装继续斗争。此时全国各地也陆续传来了其他共产党员继续领导武装斗争的消息。 加深学生对中共开创新道路的历史背景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南昌起义: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首先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其次,在农民问题和军队建设上,开始认识到农民和农村的重要性,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会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意在夺取中心城市长沙。广州起义 :继秋收起义后,1927年12月,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反击,并在广州建立早期的苏维埃政权。 学生通过阅读方志敏的文章,指出当时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坚定信仰、永不言败的态度与精神。引导学生探究早期武装斗争失败的原因。
总结:三次起义都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城市中心论走不通。选取毛泽东在文家市会师的讲话:“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师生合作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道路为何转向农村?得出结论:吸取起义失败的教训;敌我力量对比,农村自然条件好,便于进行生产,为革命提供物质保障。这所有总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以农村为中心符合了中国的国情。于是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转战农村,开辟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方志敏也组织领导了,弋阳、横峰暴动,暴动失利后率部转战磨盘山区坚持斗争,开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此后的1928年—1930年毛泽东积极探索根据地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结合井冈山的斗争的经验,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对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加以总结。他说“这样的道路无疑是正确的”,那么这个道路都包含着几个方面呢“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应该包含着三个方面。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师:让我们通过方志敏同志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做了工作,来加深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认识:ppt展示①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此后方志敏建立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从前没有政权,受地主资本家任意欺压和剥削的工农,这以后因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翻转了身,把那只寄生虫打倒了,谁说我们没有力量,我们的力量正是不可辱的”建立了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共政权建设的重要尝试。从此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根据地的建设中去。③坚持武装斗争:1930年组建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并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开展游击战,使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3、正确的理论指导了实践,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到1930年全国已有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人数一度发展到约30万人。4、然而此刻党内对于道路的选择依然存在分歧,通过ppt展示1930年《红旗》中的节选文章展开讨论。师:请试着分析党内存在分歧的原因?是否考虑中国国情引入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内容,指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意义。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选择以农村为中心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引导攻克核心知识,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突出中共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与意义
3 北上征程 以身许国——伟大的红军长征过渡设计:就在全国革命形势逐步好转时,蒋介石发起了对根据地的围剿,中共的革命事业再度遭遇危机。ppt展示方志敏在长征中以身许国的事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北上征程 以身许国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在反“围剿”中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以方志敏为主席组成红十军团踏上北上的征程。1935年1月下旬,红十军团在遭遇七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围攻,受到严重损失。整个红十军团6000多人仅存800余人突围,方志敏原本有机会突围,但为了接应后续队伍、营救被困战友,选择重新折返。后因叛徒出卖被俘。2、师:请同学们思考,哪次事件让中央苏区在反“围剿”过程中倍感压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表格展示五次反“围剿”斗争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答:在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导下,中共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前期经历湘江战役,因“左倾”思想影响,红军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血的教训激起红军将士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愤恨,强烈要求改换领导,端正军事路线。1934年12月18日 黎平会议上采纳毛泽东正确主张向遵义地区初步驳斥了李德博古等人的左倾路线。暂时放弃北上改向遵义进军。于1935年1月15日到达遵义后,召开遵义会议:结束李德等人“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革命问题,标志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带领下,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于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 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疯狂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危难之际显担当,转变方针,抗日救国。在随后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 内容: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瓦窑堡会议后:转变方针,抗日救亡长征的意义,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长征。引入长征精神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呢?我们可以从方志敏和参加长征的共产党员的身上就可以找到。请同学们结合方志敏的革命事迹试着概括一下。来让我来听一下同学们的答案:那是在革命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未来保持乐观充满希望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依然毫不畏惧,勇于战斗的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它是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重于求实的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是面对敌人围攻明明有出逃的可能,却选择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接应部队、营救战友,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总结:同学们说都非常好,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体现,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阅读材料,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面对错误,及时改正的自我革新精神。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救民的初心与担当。
4 本课小结: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的探索。板书展示本课结构,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人经历的挫折探索,挫折再探索的过程。面临生死抉择,初心不改。最后引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以视频作为升华,用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中的讲话作为总结。结束语:长征胜利了,方志敏却看不到那一天了,1936年7月,方志敏在狱中的手稿几经辗转,由其好友鲁迅交由党中央,此时人们才得知方志敏早于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赣江边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他严词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这13万余字的珍贵手稿中就有一封信名为《可爱的中国》,他曾在信封面上写道:寄予不知其名朋友们亲启。这封珍贵的信件在历史的时空中熠熠生辉,而今它被郑重地交于各位青年朋友们的手上,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这封88年前的来信。师:革命先烈让中国从孱弱到自立,从凋敝到振兴。如今江山如画,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我们已经不必经受前辈所经历的忧患与苦难,但是爱国与奋斗的青春主题不变!让我们不忘初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筑梦中国,为可爱的中国,奋斗! 归纳本课知识结构,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加深对党性质的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培养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因教师个人原因,语速过快影响教学,部分内容讲解不够透彻,没有给足学生思考反应的时间。尽管一直在努力克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时间原因板书不够详细,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没有时间给学生整合笔记。
2、第22课容量大,并且涉及多个核心知识点,除非高度整合不能突出道路的可贵,高度整合又会导致知识点的薄弱。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被弱化处理。高一学生的识记史实比较弱,而没有史实的铺垫,所谓的史论结合和整合突出主线都比较困难。
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完成知识点和核心素养的落实,对教材前两目内容作了简单的整合,力图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一些知识盲区,把繁杂的知识点变得清晰,从而突出主线: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