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09: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设置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时间相继,前一子目是后一子目的背景。要向学生介绍相关基本史实,包括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较多,要一一讲述基本的史实,难以做到。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相关基本史实,已有所介绍。因此,本课在内容上的取舍,主要体现在选择关键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第一子目分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指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第二子目主要说明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主张。第三子目介绍了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共同推动了北伐的进行;进一步分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何以会全面破裂,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历史事件,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形成、中共一大、二大在奋斗目标上的不同缺乏理性认识,对云南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时空观念)2、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五四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史料实证)3、运用史料解读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历史概念。(历史解释)4、通过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唯物史观)5、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走过的艰难历程的了解,感受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最广大人民利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二)教学难点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青春与强权相遇——怒火中烧的五四运动当青春与信仰邂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青春与革命碰撞——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青春与道义的抉择——慷慨赴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阅读ppt上的文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当青春与强权相遇——怒火中烧的五四运动 1.通过对李大钊生卒年月的分析,了解其所处时代特征: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正是这一特殊的时代孕育了其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2.通过对五四运动背景的分析,知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3.通过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的角色,深切感知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书立说、鞠躬尽瘁、躬耕实践的非凡经历。4.在比较中辨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5.拓展地方史资源,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知悉云南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的联系。 1.思考:是什么样的时代,使李大钊自幼树立了救国救民的人生2.探究1:为什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3.探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其它背景。4.探究3:五四运动的中心为什么会发生转移?5.探究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只是取得初步胜利?6.探究5: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过程。7.探究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二、当青春与信仰邂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通过知识回顾、图片资源等,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2.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之“新”。3.比较中共一大与二大党在奋斗目标上的不同,说明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进步性,对国情认识越来越深刻,正逐步走向成熟。4.拓展马列主义在昆明的传播及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昆明的建立,知悉云南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的联系。 1.探究7: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2.探究8:根据材料,谈一谈你对“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这句话的认识。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青春与革命碰撞——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通过对国共两党的分析,得出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论。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与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相同,它成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合作的政治基础。梳理国民革命的经过并分析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拓展国民革命时期的云南,知悉云南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的联系。 探究9:为什么李大钊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青春与道义的抉择——慷慨赴义 思考:我们要学习李大钊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作为时代青年,你们该怎么做。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十分可贵。他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他为革命忠心耿耿,奋斗一生,他用自己的全部言行,最后用自己的鲜血来实现了自己的箴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因此本课对学生全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在设计中我遵循大单元教学理念,打破教材的子目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李大钊为线索、以问题驱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补充地方史知识以涵养家国情怀。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