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0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本课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以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教材第一目,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兴起,讲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夺权,为什么能夺权以及如何夺取政权。第二目重点讲述的是辛亥革命的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派如何建立政权以及如何夺权、巩固政权。第三目“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及其局限性,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而清政府已极端腐朽,推翻清政府挽救民族危亡已成为大势所趋。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革命的进程,需要强化对该阶段历史的时空观念的深化,渗透唯物史观的教育。例如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还有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开展必要的历史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对重点知识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加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训练。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历史问题、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视频、图片、材料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背景;进而了解革命爆发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读图分析历史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课本内容,以时间为线索,找出辛亥革命过程发生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历史大事件;学会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体现的一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思维与能力。通过小组历史辩论、学生角色扮演的方法,对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进行剖析,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宜州的中山公园,搜集孙中山的相关史料,形成考察报告。将身边的历史资源带到课堂进行分享。播放近代辛亥革命前晚清人民的悲惨生活视频与今天的太平盛世形成鲜明地对比,引起学生共鸣。通过本课的学习,领悟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热血奉献、爱国救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全班合唱《我的中国心》致敬孙中山先生、致敬辛亥革命111周年,珍惜当下太平盛世的生活,也以此教育学生要向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志士一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热忱滚烫的中国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其体现的原则;如何辩证的看待辛亥革命。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和视频、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角色扮演法
板书设计
第19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经过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去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隆重纪念辛亥革命,想到辛亥革命,你会想到哪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教师:孙中山先生的大名家喻户晓,并且被人们尊成为国父,他一生都在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而鞠躬尽瘁。有人说,有多少座城就有多少条中山路!那么在我们宜州是否有这样一条路?请看大屏幕!(教师呈现学生与“中山大道”路牌的合影)教师:在我们的家乡宜州,不仅有中山大道,还有中山公园,周末的时候各小组同学近距离考察了我们宜州的中山文化资源,并查阅资料形成了考察报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到考察当地的“中山资源”,并查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相关资料形成500字左右的考察报告。学生代表本小组分享考察报告,谈谈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与了解。 运用学生实地考察图片及分享考察报告导入,结合师生问答,以名人孙中山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出本节课程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以及通过感悟身边的历史文化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风雨飘摇——辛亥革命的背景 教师播放《100多年前人民悲惨生活》的视频,衔接辛亥革命前夕的人民生活现状的时代背景。(1)时代背景——外患内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教师: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能腐败的清政府也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人”,那个时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9世纪晚期国内各种起义、变法也均以失败告终。面对这内外窘迫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补救呢?结果如何?(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播放课件,并引导学生思考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结果,特别是看小字部分《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末新政中政权掌握在无能权贵手中,最终失败;预备立宪维护的是清政府统治者的利益,立宪有名无实,不少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失败的结果导致清政府内部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2)经济、阶级基础教师:清末新政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奖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矿企业的增多,使得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而资产阶级有了钱,就会想要获得更多的权来巩固既得利益,因此,他们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3)组织基础、思想基础教师: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失败加速人民对清政府的失望,也让资产阶级和诸多爱国人士清楚的认识到,不能再依靠清政府谋出路了,必须推翻它。没有无缘无故的觉醒,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浪潮,这就是历史的浪漫之处,戏剧性的缓慢推进。革命的到来既和清政府不愿意真正改革专制制度有关,也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分不开,那么,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都做了哪些努力?教师:要想推翻清政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8—109页,找出辛亥革命前期都建立了哪些组织?并归纳出——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教师讲解:有了革命组织,还需要有奋斗目标、革命思想作为引领,那么他们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呢?三民主义!教师: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被推荐为总理,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教师适当解释三民主义对应的同盟会纲领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4)军事基础教师:在革命团体组织、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力的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党人先后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5)直接原因(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教师:清政府一方面忙着镇压各地起义,另一方面,屋漏偏逢连夜雨,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反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简单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时代背景:外患——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洋人的朝廷”。内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统治危机加深。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⑤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⑥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⑦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学生观看视频,今昔对比,产生情感共鸣。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学会归纳概括材料,抓住关键词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完善、填充表格。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及解释,深入理解与区别三民主义的内涵及其对应的同盟会纲领。学生阅读图片及其历史地图,并结合课本内容,得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军事基础和直接原因。 通过观看100多年前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人民生活悲惨的视频及其图片与今天的太平盛世、现世安稳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历史情感共鸣。结合课本内容及教师可见提供的史料,归纳辛亥革命的背景。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抛砖引玉,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加强讲解,达到巩固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地图读图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
二、烽火四起——辛亥革命的经过 教师播放“辛亥革命+孙中山就职+清帝退位”视频,感受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辛亥革命的经过1911.10武昌起义——1912.1临时政府成立——1912.2清帝退位——1912.3袁世凯任职——1912.3《临时约法》颁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注意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容及其体现的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110页—111页内容,结合视频内容,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历史大事件,小组合作整理,在草稿本列出来,最后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 这一板块的知识内容较多,单独由教师讲解恐怕时间不够,且效果不理想;通过自主学习、必要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播放视频身临其境的感受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最后使用画时间轴的方法,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归纳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其大道光——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蓦然回首,已然百年。今天的我们究竟要如何去看待这场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呢?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为此你持什么样的看法与态度?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对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进行辩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辩论结果适时做简要的评价并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1)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民主化——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经济工业化——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近代化——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风俗近代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①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②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仍然是半殖半封社会。历史访谈实践:在今天我们自身应该通过哪些行动?来紧跟伟人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剩余时间,安排2-3名学生发言) 学生4分钟小组带着观点自由讨论;结合所学,找出有利证据,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全体起立,全班齐唱《我的中国心》选段 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运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历史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性、发散性思维。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更直观的再现历史场景,将学生融入特定的历史时空,真正的去感悟历史。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辛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全班合唱《我的中国心》致敬孙中山先生、致敬辛亥革命111周年,珍惜当下太平盛世的生活,也以此教育学生要向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志士一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热忱滚烫的中国心!将家国情怀由理论层次上升到具体的实践行动,给学生感受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承担当,用自己的一份力量,砥砺前行。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培养学生学会回顾所学,梳理知识点的历史时空观念意识。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材基本内容学生相对比较熟悉,通过考察当地历史资源并且运用于新课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对于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高中阶段提出更高的掌握要求,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历史材料、历史图片、视频相结合,能更有效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其历史学习能力。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侧重对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考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环节抓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讲解的重点。在辛亥革命的评价内容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设计这个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结合具体实际更加优化整合课程。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