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的第3课,共有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了秦的统一、秦的暴政以及秦的速亡,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秦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同时本课上承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法,下启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期已学过秦朝相关史实,对于秦统一六国、颁布统一措施、秦朝灭亡等基础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高中阶段核心素养的要求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在授课中,不仅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与史料,归纳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以地图为载体,了解秦统一的大致过程与秦的疆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阅读史料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培养民族和文化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秦暴政的内容,知晓秦灭亡的原因与过程,从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作用。(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人物猜猜看:展示重要事件,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位历史人物?上述事件描述的正是秦朝著名的大臣——李斯,后人又称其为“鼠相”,他一生中的许多活动都与秦朝的兴建与衰亡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沿着这位“鼠相”即李斯的人生轨迹来探究秦的兴亡。 思考并做出回答。 根据事件让学生猜这是哪位历史人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李斯这一人物入手,为本课多处内容做铺垫。
一、少年拜师立大志 —— 大秦帝国之崛起 (一)统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史料,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李斯的出身背景以及求学经历。教师讲述:李斯,籍贯为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曾担任楚国郡小吏一职,主要负责整理掌管乡里文书,是一个不起眼的芝麻小官。在担任期间偶然发现一个现象:躲藏在茅厕中的老鼠,吃的是粪便,并且经常受到人与狗不经意的打扰而感到惊慌;而身处在粮仓中的老鼠,吃的却是可口的粮食,也不会害怕受到打扰。通过两只老鼠的对比,李斯联想到自身,于是他辞去低下的职位,去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三十四岁学成之后,他开始审时度势,拜别荀子,前往秦国求得时机,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任命他做了郎官,从此,李斯就走到了始皇的面前,有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教师提问:为什么李斯会选择秦国呢?教师活动:出示史料,分析原因。教师总结:秦自身的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2)客观形势: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障碍。李斯在深入分析天下形势与秦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前往秦国,并作《论统一》上书秦王,力劝秦王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历史也证明了李斯的选择是正确的,秦便是那个能够实现统一的国家。 阅读史料并倾听老师讲述。秦国既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也具备统一的条件,是为李斯提供建功立业、实现富贵的最佳选择。 讲述有关李斯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下面新课内容的学习。聚焦人物“李斯”,通过教材内的正文及提供的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李斯弃楚入秦的原因,认识到秦自身实力的优势与时代要求正是秦实现统一的条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二、顺势而为现不凡—— 大秦帝国之强盛 (一)统一进程教师活动:展示地图,简单讲述秦朝统一的进程。教师讲述:具备了这些统一的条件以后,秦国便开始了歼灭六国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李斯提出要利用金钱和武力两方面对东方六国进行瓦解,并且游说诸侯,合纵连横,有效促进了秦国的统一进程,相继灭了东方六国,随后又南征百越,控制西南夷,北击匈奴,最终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过渡: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如何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呢?这是秦始皇当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回到秦朝的朝廷中,看一下李斯等是如何帮助秦始皇解决上述问题,展现自己的才能的?(二)巩固措施1、中央决策系统——皇帝制度教师活动:出示史料,讲述皇帝制度。教师讲述:建立秦朝以后,秦王嬴政迫切希望“更名号”,以显示自己的尊贵,于是召集群臣“议帝号”,李斯与王绾、冯劫等一致认为可以将尊号变更为泰皇,但嬴政表示反对,经过一番考虑,决定保留“皇”字与“帝”字组合,确定了皇帝作为称号,自此皇帝制度确定下来,并设置了一套完备的朝议体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16与材料,分析皇帝制度有何特点?2、中央政务系统——三公九卿制教师讲述:确立了皇帝制度以后,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还需要大量的官员进行辅佐,于是便确定了另一个制度,即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职,军事权主要是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上。九卿则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官职。当时李斯所担任的便是九卿中的廷尉一职,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教师提问:结合图表,请同学们概括三公九卿制呈现了怎样的特点?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根据第一个图,可以发现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整个三公九卿是以皇权为中心;另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监管政治、军事与监察,各司其职,也相互牵制。并且根据九卿职务表,可以得知其中的郎中令、卫尉、太仆等负责宫中警卫、宫门警卫和宫廷车马,说明是为皇帝负责,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特点。过渡:中央设置的是三公九卿制,那在地方管理上要设置怎样的制度呢?当时秦始皇便在朝廷上询问大臣,产生了一番争辩。3、地方行政系统——郡县制教师活动:展示史料,请同学们思考丞相王绾提出了什么建议?廷尉李斯为何反对?秦始皇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教师讲述:同学们要注意郡县制不是在此时才出现的,而是在春秋战国的一些诸侯国内部已经进行了郡县的设立。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教师讲述:可以从划分标准,官员产生方式、官员权利,政治体系以及影响来分析不同。具体来说,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了从血缘到地缘,从世袭到皇帝任免的变化,标志着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更多的是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员;另外地方管理者权力上,分封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高度自治,而郡县则是紧紧依赖于中央,权力十分有限;最后两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分封制容易导致割据势力,而郡县制则利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当然,它们也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相较于西周有何进步之处?教师讲述:西周时期的君主权力有限,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属于血缘政治和贵族政治;而在秦朝的制度设计中,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层层递进,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在此制度建设下,中国便从早期国家变成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概念辨析:君主专制指的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立掌握政权,个人独裁,将国家最高权力集于一身,拥有至高地位。但在中央仍然有政府跟他作对,于是便产生了古代的第一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二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教师活动:展示图片,简要讲述其他的统一措施。教师讲述:除了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之外,天下初平,为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秦朝还采取了其他的统一措施,李斯上言并在“书同文,行同轮,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三)统一意义教师活动: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已经将历史意义一起讲授了,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方面的意义吗?教师总结:没错,主要有版图确立、政治制度与民族认同三方面的意义,那其实这从本课的标题中可以找到线索,从标题中的统一 多民族 封建国家出发,首先从统一来看,秦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其次从多民族来看,秦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封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认同;最后从封建国家来看,秦一系列制度的建设,使得中国从早期国家变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制也被后代王朝所沿用。因此秦的统一不仅功在当时,也影响千秋。过渡: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左右手,几乎全程参与了秦朝建立后的各项大事,在秦始皇的各种伟大功绩里,都离不开李斯的功劳,此时李斯的权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感叹自己“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地位之高,权势之重,连李斯自己都觉得有些可怕,似乎有了某种不祥的预感,如果李斯能及时抽身,不再醉迷于一己私欲,这不祥的预感可能不会实现,但是他仍欲壑难填,继续铤而走险,最终走向了末路,与此同时,秦朝也走上了速亡道路。 结合地图了解统一进程。阅读并思考回答: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思考并回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相互牵制。阅读史料,进行回答:王绾要主张效仿西周,回归分封制;李斯则不赞成,认为分封会削弱中央集权,容易导致诸侯诛伐、国家分裂,因此主张废分封立郡县;最终秦始皇认可了李斯的建议,决定实行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两种制度的异同。思考并尝试回答。回顾并回答:版图确立、政治制度与民族认同。 展现课本地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地图中了解历史;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讲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秦制与西周时期的制度作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秦制的进步性。通过文字史料与图表,以李斯为主线,深化学生对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系统把握,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对于秦维护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对这部分内容学习较为详细,因此做简略讲述。引导学生结合秦的具体措施,从本课标题中的三个关键词思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三、盛极而衰走末路——大秦帝国之覆灭 (一)李斯教师活动:出示史料,讲述李斯走向末路的事件。教师讲述: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在李斯帮助秦朝设计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获得伟大功绩的同时,李斯后期的作为则对秦的灭亡埋下了恶果,主要有:①秦始皇三十四年,倡导“焚书”,大量书籍被焚毁,私学被禁,百家争鸣的局面彻底消失,对秦国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负面效果。②在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后,经不住赵高的威胁利诱,与之同流合污,实施了沙丘之变,赐死扶苏,扶平庸而荒淫的胡亥登上帝位,种下祸国祸民的祸根。③提出了所谓的“督责之术”,助纣为虐,认为君主应该尽情欢乐,臣民则要保证君主独享天下,对妨碍君主享乐者应严厉镇压。李斯的这些行为助长了秦统治的暴虐,秦王朝也走向了灭亡末路。(二)秦朝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内容,归纳秦朝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教师讲述:在这样的暴政之下,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严重激化,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一批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陈胜建立了号称“张楚”的政权,请同学们思考陈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师讲述:因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地点在原楚国旧地,并且楚人反秦意识强,因此定国号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能够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教师提问:在起义爆发之际,李斯的反应是什么?其结局又如何?教师讲述:这时候的李斯已经失去了责任感,不顾百姓安危,只为保全自己的的权位,写了《行督责术》,向二世皇帝表忠心,主张用严刑峻法来镇压农民起义。但李斯可能想不到有一天会自食其果,成为严刑峻法下的牺牲品,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以谋反罪入狱,严刑逼供下屈打成招,最终被判死刑,不仅自己终尝恶果,而且株连三族,终年七十二岁。李斯死后,秦国大权全部落入赵高手中,秦王朝的统治更加分崩离析,一年后,在刘项大军的攻击下,秦朝灭亡,李斯随着秦朝一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后则是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教师提问:楚汉战争中,交战双方在对百姓、对人才及战略战术等方面分别采取了怎么样的措施?这些措施对战争的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又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教师总结: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刘邦获胜,项羽战败。启示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广纳人才,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楚汉战争,秦的灭亡也是这个道理,包括之后的历朝历代同样如此。教师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怎么看待李斯的呢?有人说李斯是千古一相,也有人说李斯是奸诈小人。教师总结: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首先要明确其历史背景,置于当时的时代进行分析,同时要确定评估标准,防止以偏概全,要全面地进行评价,并且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阅读并进行回答。同桌间进行讨论。结合李斯后期的变化加以猜测。阅读教材进行回答。小组进行讨论并作回答。 结合李斯后期的作为,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秦末暴政、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理解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评价李斯,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层层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解释。
课堂小结 通过李斯的人生轨迹:少年拜师胸怀大志到顺势而为现不凡,再到盛极而衰走末路,我们也看到了秦王朝的崛起、强盛与覆灭。李斯作为秦朝的一代名臣,佐助始皇统一六国,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同时为了得之不易的功名利禄,李斯不择手段、助纣为虐,最终使秦朝的暴政进一步恶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不管是李斯的成功与悲剧,还是秦朝的兴盛与灭亡,对后世而言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倾听老师的讲述 以李斯为主线串联本课知识,从李斯的人生轨迹出发来讲述秦的兴亡,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后延伸 1、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充满争议,褒贬不一,请搜集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秦始皇的评价。(史论结合)2、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框架。 认真完成任务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课以李斯为线索重新梳理、整合本课内容,将李斯这一个体历史人物与秦朝兴亡这一历史事件相结合,主张给学生营造一种有“人”的历史课堂,吸引学生兴趣;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本课不同内容进行了差异化处理,重难点较为突出,详略得当;同时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史料以及提问探究的方式来丰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还需改进的地方是:史料的取舍与运用方面不足,史料的数量相对较多,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没有很好地与李斯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相融合,造成部分环节缺失中心历史人物(李斯)的局面;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与开放性明显不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未能真正实现独立思考;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把握不足,分析问题时不够全面细致;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不明显,使得对学生的素养培养不够到位。
①早年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弃楚入秦
②上书《谏逐客令》,为秦留住大批人才
③助秦创制帝国集权框架
④参与沙丘之变,提出“督责之术”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 ——《荀子·强国》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秦国的富强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从秦穆公到秦王政,统治者都对秦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独到的认识。在秦孝公时,他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白寿彝《中国通史》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李斯列传》
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秦王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