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末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材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的第3课。在单元结构上,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上承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下启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朝沿用了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 在教材内容上,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为“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的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主要介绍了秦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与统治崩溃的过程,三个子目之间相互递进。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从秦始皇的明君与暴君之辩出发,以辩论赛的形式,将秦完成统一的条件、巩固统一的措施、统治崩溃的原因等重点知识穿插在正方与反方的观点和证据中进行学习。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等难点问题。学情分析本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秦统一的过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已经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学生对这些基本史实也较为熟悉。但初中学习的内容大多停留在事实性知识上,学生对秦朝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秦朝灭亡的原因与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这样更深层次也更为复杂的问题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建构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历史地图与相关史料,知道秦始皇实现统一的进程与具体措施,认识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结合相关史料,了解秦的暴政,概括出秦朝统治崩溃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辩证分析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初步学会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感受秦始皇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者的雄才大略。(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统治崩溃的原因教学难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秦始皇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看过或者参加过辩论赛吗?看过或者参加过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一下,看来大家对辩论赛并不陌生。今天,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探究一个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辩题,无数古今中外的名士大家曾因为这个辩题争得不可开交。在正式揭晓辩题之前,老师想先带大家看看四位名士对这个辩题的不同观点。教师简要介绍多媒体上李贽等四位名士对秦始皇的评价。看到这,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个辩题是什么了。没错,那就是秦始皇究竟是明君还是暴君。 从辩论赛入手,以不同的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引入,自然而然地引出秦始皇的明君与暴君之辩,激发学生对于秦始皇其人究竟如何的探索兴趣。
一、正方——秦始皇是明君 功绩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运用合理的策略相继灭掉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朝材料1:今周室既灭,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曾休息。 ——《吕氏春秋》材料2:……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首先,正方认为秦始皇最不可忽视的功绩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运用合理的策略相继灭掉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朝。教师结合材料从天时、地利、人和与合理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有利条件。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南方,他南征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他派蒙恬北击匈奴,修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由此,“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式建立了起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始皇也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功绩二: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接下来,正方又指出了秦始皇的一大功绩,那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有哪些措施。材料3: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资治通鉴》材料4: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教师结合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与皇位世袭。教师结合三公九卿制示意图介绍三公的职权范围。学生总结出三公九卿制的三个特点,即以皇权为中心、分工明确并相互牵制。过渡:在地方制度上,秦始皇确立了郡县制以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在郡县制被正式确立之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秦朝的高层曾经召开过会议专门讨论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教师简要介绍李斯与王绾分别支持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原因,以及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的理由。教师结合郡县制示意图介绍郡县制的组成结构、官员的产生方式与选拔标准,引导学生分析出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过渡:除此之外,为了使原先四分五裂的国家真正成为铁板一块,秦始皇作出了一个伟大而影响深远的决定,那就是统一车轨、文字、货币与度量衡。教师结合材料解释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的原因,以及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在社会方面,秦始皇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材料5: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材料6: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教师结合文字材料与考古文献展示秦朝的严密的法律制度与户籍制度,并简要介绍迁徙豪强与整顿风俗的措施。功绩三:中央集权下的壮举——福泽后世的大型工程的建设材料7: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汉书·沟渠志》教师结合图片与文字材料,依次介绍建设灵渠、郑国渠与秦长城的原因以及深远影响。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解读材料,知道秦统一的条件学生通过地图感受秦朝疆域的辽阔,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学生观看图片并阅读材料,解读文献资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结合教师的讲述理解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条件,帮助学生在掌握秦统一的条件这一基本知识点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材料与提取信息的能力。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之一。结合历史地图展示秦的疆域,更为直观,加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史料与思维导图,深化学生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的理解,知道上述制度的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建长城等巩固统一的措施,且这部分的知识较为浅显易懂,因此教师仅需要结合材料加以讲述即可。
二、反方——秦始皇是暴君 暴行一:严刑峻法,赋役沉重材料8: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9: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汉书·五行志》教师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在位期间沉重的赋役制度与严苛的法律制度。暴行二: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材料10: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教师结合材料简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与影响。暴行三: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材料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阿房宫赋》教师结合材料简述秦始皇大修陵寝,广建殿宇,数次东巡并耗费巨资求仙访药的暴行。结合之前学习的暴行一与暴行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秦朝灭亡的原因:秦始皇的暴行激化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为秦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问题: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引发的阶级矛盾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源所在,也是秦最终二世而亡的原因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秦始皇的暴政,忍无可忍的百姓们最终决定揭竿而起。教师结合时间轴讲述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的史实。教师通过对比刘邦和项羽入秦后的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出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并将其与秦覆灭的原因进行比较,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问题:为什么项羽会在楚汉战争中失败?楚之败与秦之亡有什么共同点? 项羽失民心,刘邦得民心;楚与秦因为失民心而亡。 学生观看图片并阅读材料,解读文献资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结合教师的讲述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文献、实物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秦的暴政与其影响。运用阶级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秦的暴政引发的阶级矛盾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源所在,也是秦最终二世而亡的原因,锻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时间轴的形式讲述史实,使学生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塑造历史时空情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呈现正方与反方的结辩,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对秦始皇的评价。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唐太宗对秦始皇的评价。对比贾谊等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唐太宗对秦始皇的评价承认了他的功绩,同时也没有否认他的暴行。在他看来,秦始皇是功过并存的。他的评价做到了不因存在过失而否认功绩,也不因功绩卓著而忽视过失。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秦始皇这样复杂的人物,并不能简单地以明君或者暴君两个字概括。教师介绍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并根据判断人物是否推动历史发展的标准逐条分析,引导学生判断出秦始皇符合标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首先,在学习秦始皇的功绩一,即统一六国时,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在秦统一前,大小国家之间战火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因此第一条和第二条判断标准符合。再来看第三条,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秦的统一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秦始皇颁布了统一文字钱币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条判断标准也符合。因此,我们可以说,秦始皇推动了历史发展。 学生根据结辩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分析秦始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生根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判断秦始皇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理解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呈现正方与反方的结辩帮助学生再次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记忆与对问题的理解。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语言表达和信息共享意识,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引入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与判断人物是否推动历史发展的标准,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小结的过程中,呼应课前的问题,感受秦始皇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者的雄才大略。
课堂小结 秦始皇在位期间,虽然存在着严刑峻法、赋役沉重等暴行,但他顺应历史趋势与民心所向统一六国,并在统一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整体而言,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他是功大于过的。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与相关资料,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评价汉武帝。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