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起义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学生情况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接着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开始初步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理解秦朝制度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同时,探究秦朝暴政种种的具体表现及其所导致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学生认识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时空观念【水平2】:立足于时空观念,学生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明确秦朝疆域的四至,了解秦朝各方位的统一过程;将秦的统一置于春秋战国背景之下考察,能够理解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必然性。2、唯物史观【水平3/4】: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秦朝统一以及灭亡的原因,分析秦的统一源于它的制度构建起民众对秦的国家认同,而它的灭亡源于暴政失去民心,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3、史料实证【水平3/4】:学生通过多元史料分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速亡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类型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互证。4、历史解释【水平4】:学生能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5、家国情怀【水平1/2】:通过学习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以及巩固措施,学生初步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学难点依据秦朝统一业绩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何以定一——秦的统一何以固———秦的治国之制何以毁一——秦的暴政与速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开始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请同学们看到左边的这张图片,同学们一定都非常的熟悉,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户口本是吧?那同学们知道古代的户口本是什么样的吗?这啊就是秦代的一个户籍簿,湖南里耶也就是当时秦的一个县出土了3万余枚秦简,其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户籍简。户籍就代表着家庭,这些家庭又共同组成了国家,那我们通过这个文物史料可以看出,秦朝对于社会的管理深入到了哪?同学答:家庭哎,到了家庭这个单位,再通过家庭管理到个人,那么为什么秦朝可以做到这样呢?他又是如何去管理这个偌大的国家的?那这节课我们就走近秦,来一起认识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咱们本节课的学习聚焦于三个问题,秦的统一、秦的治国之制、秦的暴政与速亡,那秦为什么能灭六国完成统一呢?请同步们先阅读第一子目,思考在战国中后期出现了哪些有利于秦统一的条件。 同学思考秦对于社会管理的深入程度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何以定一——秦的统一 【过渡】好的,有一句老话常说,干事要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那秦统一六国这么大的事更是如此。秦统一的背景【问1—1】为什么在战国末期形成统一的局势? 【图片1】【图片2】【教师讲授】我们首先来看看天时,对比这两幅图,列国纷争、争霸兼并,导致诸侯国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哎,我们可以看到图中,诸侯国的数量明显减少,从而每个诸侯国控制的区域扩大,这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那么随着兼并和人们的迁移,戎狄蛮夷又逐渐的融入了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加速,这又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这些都有利于全国统一。【材料1】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此外再请大家看到材料一,史料《吕氏春秋》中写道:“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想表达什么呢?同学:天下大乱无非就是因为没有天子,实力强的就会欺凌实力弱的,没有统一就不得休息。老师:那这又反应出什么呢?同学:当时战争不断,弱肉强食,不得休息老师:是不是当时的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得到安宁和休息。而从下面这张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百家争鸣,各派学说多元有交流也有融合,很多学派的思想中都有统一的主张,随着战争,思想家们在统一这个问题上的思想也就趋于一致,那还有吗?我们知道,战国中后期各国的经济都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齐国有渔盐之利,秦国高野千里,粮食富足,而燕国盛产羊马,这给大家的提示是?各国的经济特色和它的优势不同,并且因为货币不同,度量衡也就是计量单位不同,在进行商品交易时是不是不太方便呀。因此可以看出各国希望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从而实现便利的经济贸易往来,这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统一的迫切要求,在客观上就需要统一来发展经济。那通过刚才的分析呢,我们看到在战国中后期出现了诸多有利于形成的一个统一国家的天时条件,但我们还需要地利和人和的帮助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秦国的地理位置。 材料二(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荀子 强国篇》【图片3】【图片4】老师:我们来看材料二,是战国后期,荀子访秦的一个观感,秦其险固塞形势便,那秦因为有崤山和函谷关的天然屏障保护它,秦易守难攻,有较强的军事防御能力。而天材之利多,他坐拥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从图中还可以看到,有很多蓝色的线代表河流,流经此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业发展的条件比较好。那映射到全国,说明秦国的物质基础比较雄厚,也就是地利即秦地理位置优越。我们看到材料中其实还有一句话,其百官肃然莫不恭简,那实际上就是说他的吏治清明,那秦的吏治清明秦国之前的国君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材料三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老师:材料三中说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秦孝公时重用商鞅,在孝公死后,后面几代君主也是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秦在管理选拔的时候,注重才能和军功,书本第15页学思之窗中就提到了一个纳才的事情,韩国派郑国这个人入秦,游说秦建立水利工程,这是疲秦之术,秦王赢政识破了之后下了逐客令,可是他最终还是听取了李斯的建议,消除了对他国外客的疑虑,广纳贤才,所以这就是: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百里奚是虞国人、商鞅是魏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他们都不是秦国人却愿意效忠于秦,就是因为秦不限轻贵,择才而纳。其中特别突出的就是商鞅的商鞅变法。材料四:“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老师:我们材料四中提到的商鞅对于秦的强大做出了偌大的贡献,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政治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在社会上,强制分家。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这一系列的举措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种种优势的积累之下,秦国实力强大逐渐能够肩负起统一六国的重任,秦王赢政亲政之后呢,他开始了歼灭六国的战争。【图片5】【图片6】老师:那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兼并六国的呢?秦相范雎(ju)就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兼并策略,即与秦国较远的燕、齐、楚等国暂时维持和平,集中力量进攻距离较近的韩、赵、魏三国,在此战略的指导下,秦前后统一了韩、赵、魏、楚、燕,最后齐国投降。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秦统一的背景根据图片和材料得出秦统一是天时地利人和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理解秦统一是人民的渴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理解秦统一有秦地理位置优势和善用人才学生通过材料得出秦的地理位置优越学生同学材料分析得出秦吏治清明学生通过地图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通过第一子目让学生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史料和地图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二、何以固一——秦的治国之制 【过渡】老师:那我们说,军事战争完成了疆土的统一,那面对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秦始皇为了实现有效管理他要如何去巩固统一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同学答:建立一个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哎,说的对,要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想要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实际上也是吸收了西周东周分封制动荡的教训,完善战国时期逐渐孕育出的集权制度而逐步形成。首先君主专制就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他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秦朝最早确立了皇帝制度,从而实现了君主专制。那么,皇帝制度具体有什么内容?请大家看向大屏幕,根据材料总结。材料五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材料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老师:当时在确定皇帝称号时李斯就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皇即指人皇,因为天皇和地皇都是神和传说只有人皇是统治现实社会的真实统治者)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然而秦始皇觉得还不够尊贵,于是他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而且除了皇帝之外,秦始皇还规定“朕”一词只能由皇帝本人使用,实际上“朕”不是由秦始皇发明的,而是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在秦始皇之前,普通人也可以称自己为朕,但之后他很霸道规定这个字以后都只能由皇帝使用,这体现了什么呢?同学:皇帝独尊老师:对,他想要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皇帝制度的第一个特点。而第二句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体现了什么特点呢?学生答:皇位世袭老师:是的,材料的意思是,我秦始皇为第一个皇帝,之后二世、三世等等,都是世袭给我的儿子。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秦遵循的还是“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实际也是受到了周朝宗法制的影响。那材料二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也就是说这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得是我来做决定,这体现了什么呢?同学答:皇权至上老师:是的,皇帝制度的确立使得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成为了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实现了君主的专制统治。但是,同学们都知道管理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能只靠秦始皇一个人吗?对,不行,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些机构来帮助皇帝管理这个国家,由此就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老师: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主要的辅佐大臣,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奏章,下达诏令,负责监察官员,太尉负责军事,不过在秦朝时侯还是虚职,军队军事主要还在皇帝手中;右边的虎符就是秦时使用的秦阳陵虎符,它是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用的信物,两半虎符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秦阳陵虎符背上铸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这也体现了皇帝对于军事大权的掌控,也就是君主专制。九卿分管具体的事务,比如奉常管宗庙礼仪,廷尉管全国司法;同时诸卿中还有君主私属性质的官员,比如太仆给皇帝驾车,少府是宫廷的总管。官员中有为整个国家服务的,还有为皇帝本人及家庭服务的,其职能设置也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带来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三公九卿制的思维导图来总结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同学:①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三公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军国大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老师:是的,说到非常好。中央机构的设置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那皇帝加上三公九卿就被我们叫做中央。与中央相对的我们叫做地方。秦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呢?同学答:郡县制老师:哎对,在秦建立之初秦朝宰相王绾(wan)就说到:诸侯初破,燕等地很远,如果不设王分封就没有办法镇抚那里,所以请陛下册立各位皇子为这几个地方的王,希望陛下准许。而廷尉李斯就说:之前分封的时候,随着时间发展,同姓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互相之间攻击不断,天子不能禁止,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现在实行郡县制可以保证安宁,不需要再分封诸侯了。最后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想法,认为天下才安定下来,如果又立诸侯国,等于自引战乱。所以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也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老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个郡,如此广阔的土地,如何将地方分散的权力层层归集到中央?在中央机构下设郡,郡设有长官郡尉、郡守和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的职责。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行机构。县的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两级的官员是由中央进行任免和考核,县级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乡里之间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于是这样就形成了皇帝、中央、地方这样层层垂直管理的体系。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这也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除此以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呢?【小组合作探究】请大家结合之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来填一填这个表格。首先,他们的相同点我们都知道就是他们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那他们的不同点请同学们分为两组讨论。A组代表同学答:从划分依据来说,分封制依靠血缘,而郡县制依靠地域。从官员的产生即权力来说,分封制下担任诸侯等的是贵族他们依靠世袭,有封地和爵位,而秦朝是官僚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老师:是的对比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秦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官员是职业官僚,拿皇帝的薪奉而非世袭,这些都巩固了中央集权。那与中央的关系和历史影响上呢?B组代表答:与中央关系上,前者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后者是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从历史影响来看,前者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后者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老师:好的,很好,两个同学都非常棒,请坐。所以我们看到秦朝,他其实实现了行政机构从上到下的层层垂直管理,而官员又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这样的政治体制,有利于稳固统治,巩固统一。但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面对这样一个政治渊源有别,经济发展又悬殊、文化传统不同、民俗风情又不一的这样的国家,秦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比如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各国之间所用的货币不同,计量方法也不同,这对于商品交易是十分不便的。统一货币都改为秦半两,既方便了商品交易,也有利于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度就是长度,量就是容积,衡就是重量,统一计量单位,打破了战国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带来的经济上的阻碍,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修驰道、直道。修驰道直道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我们看到图片中的驰道和直道连接了都城咸阳和全国各地,使得秦朝政府的政令和军队能够迅速地到达全国各个角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统一管理。此外,驰道也为当时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各地之间商品和信息的流通,对于促进陆路交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及民族的融合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为小篆,举个例子出土的里耶秦简之中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这样的中央和地方之间往来的文书秦简,他书写的文字都是小篆,那么这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呀,六国的文字统一成了小篆,他解决了之前沟通方式的差异问题,同时在政治上也可以保证国家政令由中央到地方这种上传下达的通畅,也有利于统一。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的字形逐渐变通,也就出现了隶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规范,使得字形更规整,线条更流畅,书写更方便,就比如这幅云梦睡虎地秦简,使用的就是秦隶,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的转变。老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都是关于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我们看见他叫秦律十八种,就是因为他包括了田律、仓律、工律等,涉及面非常的广泛,我们从此也可以看出秦律严明、严密完备。此外,我们可以一起来看到课本第16页的里耶秦简户籍薄,该户的里名,他的户主,他的性别,他的课役身份都登记的非常精细,作为征收赋税、派发徭役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秦朝对于人口的掌握很牢固。此外,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即有利于把监视六国贵族,防止发生地方叛变。也可以扩充人口,带动经济发展.【图片7】材料七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老师:那我们发现有各类措施,他都有巩固统一这个政治目的,那么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之后,秦朝巩固统一的成效如何呢?咱们可以通过图片来分析,读图要充分利用图例,我们看公元前221年,秦的边界是虚线的部分,那么后来他为什么就扩展了呢?材料中说秦收服河套地区和统一越族地区,这是秦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之上,又继续开拓和稳定边疆,那么之后呢,他统治的区域就更加辽阔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秦朝的疆域东至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江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那这些扩展的这些地方,他原来居住的是什么人呢?我们看云贵一带西南夷,主要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南越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到了华夏族的群体之中,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所以经过迁徙民族交融之后,在整个秦朝大地上生活的人是由不同民族的人组成的,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后来就逐渐地形成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那新扩展的地方如何管理呢?我们看初设郡后置郡,后置郡,他主要指的就是秦统一之后又陆续征服的这些地方,也就是说,在疆域范围之内,他都采取这种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的方式,那么又通过我们看到的驰道和直道,沟通各地切实高效地实现了刚才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往来巩固了统一,那么这时我们就看到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出现,那我们看秦朝通过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辅以其他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统一措施,加之扩展疆域,民族交融,所以最终我们说,秦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看完了这些改革我们知道,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秦人,他们是以极大的勇气,开创了新制度,而且把新制度推广到了整个帝国,而这些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具有重要意义,老师想请同学来根据材料总结一下秦朝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材料八 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九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材料十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同学:从材料七和材料八中可以反映出秦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秦朝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在经济方面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经济的发展的。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老师:那从材料九中我们又能看出什么呢?同学:从材料九中可以看出秦的统一,确立了明确政治制度、明确地理区域和“大一统”观念这两者实现后促进了疆域内各个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增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老师:哎对,很好,请坐,秦改变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这样的政治制度,以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他的这种国家政治体制实际上奠定了后世国家结构的一个基本的形态,被后世的历代王朝所沿用,那么我们常说汉承秦制,不仅仅是汉,百代皆行秦政,所以你可以看出他的意义,那么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秦通过统一六国以及之后的扩展疆域奠定了古代中国的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那么再加上一系列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在疆域范围之内,他民族交融、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那秦朝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这样的一个王朝,他虽然二世而亡,但是他断送的是自己的王朝,他这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治理模式,却被后面的历朝历代所继承下来被后世所沿用,所以柳宗元也评价叫秦之失,失之于政而非制,也就是肯定了秦制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过渡】老师: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到秦做出在这些贡献,比如万里长城、驰道、直道、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所以秦的徭役赋税繁重,刑罚相当残酷,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朝有较好的治理模式,但秦朝的统治非常短暂,只有短短十几年,那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三子目何以毁一——秦的暴政与速亡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画出权力结构框架,并作出说明。通过几人对话来说明秦实施郡县制的原因画出权力结构框架,并作出说明,让学生理解从上到下垂直管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郡县制,掌握知识通过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秦统一带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通过图片说明秦扩展疆域,并且民族融合,让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让学生理解秦做出的伟大功绩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理解权力机构,基本史实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郡县制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何以毁一——秦的暴政和速亡 材料十一:“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老师: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青壮年只占450万,而北伐匈奴、修筑长城、戍守边境、秦始皇陵、秦直道等都需要人丁来出力,秦大兴土木,主要的劳役对象就是像齐楚等六国故地的民众,所以当时人民受到的压迫很严重,内心十分的不满,也就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那我们知道秦始皇他喜欢巡行,在公元前210年,他在第五次巡行中去世,秦始皇驾崩后草草拟订圣旨立公子扶苏为皇帝,就交给了宦官赵高。但是赵高认为如果立扶苏为皇帝,那他将无出头之日,赵高就说服李斯和自己合谋立秦胡亥为皇帝,李斯为了自己的前途,与赵高合谋使得秦二世成为了秦朝的皇帝,逼死了公子扶苏。继位的秦二世不仅没有对秦的统治做出改变,反而更加残暴,当时人民怨声可野,群臣自危于朝。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秦二世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 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赵高借机说李斯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最后被腰斩,大卸八块而死。材料十二: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史记·秦始皇本纪》老师:除了在人身上的控制,秦朝的思想控制也非常严重,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焚书坑儒,那焚书坑儒其实是指两件事。焚书是一件,坑儒是一件,只不过这两件事都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激进措施,所以后世往往会把这两件事并称。焚书起因是博士淳于越批评秦始皇施行的郡县制,提出,秦朝应该效法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继续实行分封制。而秦始皇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但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淳于越这样的文化人不理解他的想法呢?那原因就是这些人读的书有问题。他们所学习的书籍,很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典籍。这些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籍,自然要鼓吹分封制。而读这些书的人,自然也会坚定认为,分封制就是真理。找到了这个答案之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焚毁那些鼓吹分封制的书籍,于是,秦始皇首先下令,开始焚书。不过焚烧的书籍,都是有关分封制的书籍。比如各国记载的历史,《诗》、《书》等典籍。至于那些医药、占卜、农学之类典籍,其实都被留了下来。至于坑儒,就在焚书事件结束第二年。当时秦始皇在炼长生不老药,而那些负责炼丹的方士,因为根本炼不出长生不老药,所以提前逃跑了。而这些人在逃跑之前,还大肆诽谤秦始皇,说秦始皇过于专断跋扈。一传十 十传百,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于是他直接下令彻查。最后,查出了460余人涉案,秦始皇直接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图片8】老师:我们从坑儒这件事也可以看到秦朝刑法严苛。之前的提到的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多达一千多枚,大多都是关于法律的。同学们来看这张表格,行窃一钱以上就要把你的左脚趾给砍掉,并且黥(qing)为城旦(是一种刑罚名指流放或者徒刑),没有见义勇为就要罚二甲(二甲是2688钱,约为四万)更为熟知的就是我们知道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呢?那当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但是却因为大雨迟到了,按照当时的刑法,只要迟到便是死刑,那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才使得他们一鼓作气,在公元前209年,率众在安徽宿州大泽乡地区,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农民建立了政权“张楚”。那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何要以“张楚”为号呢?同学们都听过“复立楚国之社稷”、“亡秦必楚”,楚国对秦国的仇恨最深,残余势力最大,仇秦势力较多。为什么楚对秦的意见最大?在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战役后,六国中能和秦相较量的就只有楚。秦灭楚是经历了较久的艰苦战争的,在楚被灭后,潜力还在,所以陈胜一呼而楚境震动,关东沸腾。张楚实际上意思就是张大楚国,张楚就是大楚的意思。张楚所具有的号召力量,其他关东五国都是无法比拟的,所以借用楚国名号,来增强起义军凝聚力。后来项羽为什么要以楚为称也是这个原因。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项羽、刘邦等反秦势力逐渐壮大,在公元前207年,刘邦占领了咸阳,秦朝灭亡了。【图片9】老师:但是秦朝灭亡后,纷争并未停息。公元前207到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爆发,这是一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最终以刘邦取胜告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最后项羽失败?首先就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刘邦善于用人,指挥得当,而项羽刚愎自用,分封政策,逐渐失去民心。再来看书本第19页的地图,项羽盘踞的彭城地势开阔,容易被攻打,且四周无依靠;而刘邦依靠的南郑经济发展良好,积累了能够长期作战的资本,易守难攻。最终这些都导致刘邦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我们从秦亡和楚汉战争中也能吸取到一些经验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秦一开始能够统一六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人民渴望统一,而最后秦亡也是因为压迫人民,项羽失败刘邦成功也是因为一个失民心,一个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央王朝要实行有效的管理,处理好国民关系以及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才能够国泰民安,家安国兴。 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秦当时的暴政,民不聊生通过材料和小故事让学生了解焚书坑儒的真相通过归纳刑法让学生理解秦律法严苛简要了解秦灭亡的过程升华情感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老师:好了,本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的内容吧,第一目,何以定一,在这一阶段我们学习了秦国统一的条件和过程,秦集中了天时地利人和,先后消灭了 韩、赵、魏、楚、燕、齐,北退匈奴,南征南越,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在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后,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和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改革,如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我们一起分析了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但因为秦的赋税徭役繁重、刑法严峻再加上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和秦二世的昏庸残暴,最后秦朝二世而亡。楚汉之争后,刘邦胜利,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秦朝虽比较短暂,但其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建设及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为后世治理奠定基础,影响深远。当然秦建立后远不止在这些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秦朝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一、本课缺点1、本课教材课程知识点繁多,在秦统一背景和巩固措施容易耗时长,可能会导致秦的暴政与速亡部分匆匆带过。2、对于本课难点在于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影响和秦朝崩溃的原因,讲解还需进一步深入。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不是特别明晰。二、本课优点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自主学习、课上研学、教师引导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2、重点知识突破,利用春秋战国地图和所学知识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皇帝和丞相,通过这两者关系阐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的暴政一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展开,使学生理解暴政导致暴亡。3、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运用课本上的陈胜、吴广起义图以及各种文献资料。 三、改进措施1、知识点过多,注意时间的把控。2、加强教材整合,对于简单的史实知识例如统一条件等高效讲解,注重讲解重难点,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