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承担着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大门、奠定历史学习基础的重要任务。这一课从人类历史的起源讲起,通过概述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为学生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的开端。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宏观认识,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2)全课三个子目主要从文化到文明、从部落到国家、从奴隶到原始三个维度解释中华文明起源,解释了中国步入早期国家的重要阶段,通过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说明中华文明具有本土性、多样性、一体性等重要特点,引入考古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帮助学习理解早期人类和原始社会的若干史实,通过全课学习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点。学情分析(1)从学习基础看: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大多数高一同学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存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农业起源地,明确早期人类和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但缺乏站在文明起源角度分析史实,并且缺乏对文明定义和标准的认识,启示教师补充,深化这一部分的认识。(2)从思维方法上: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兴趣,具有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但对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有所欠缺,将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理解判断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准和基础条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2.通过学习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分析和总结文明发展特点,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3.通过对夏、商、西周国家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后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和文明发展特点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理解从部落到国家下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以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播大厅顶部花瓣纹样为导入,思考“花瓣纹”背后的文明意蕴,同时补充文明的起源和产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思考彩陶纹样为何能被用于如今生活,纹样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以生活所见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通过归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史实,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2.通过对比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析从早期人类和文化遗存呈现的发展特点 了解基本知识,在地图对比中分析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思考文明发展特点从哪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有没有可借鉴性。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依据历史地图形成思考。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社会组织的完善——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1.对比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社会组织上的异同点,通过说明社会贫富程度、建筑形制与生产状况、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表现在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完善程度不断提高,孕育着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2.列举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若干文明成就,熟悉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三)从文化到文明的孕育——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引入严文明先生对于中华文明“重瓣花朵”结构的介绍,分析找到文明发展的共性特点,如仰韶文化共有的“花瓣纹”彩陶特征。 1.思考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在生产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最后理解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组织的巨大进步。2.通过史料分析思考中华文明发展特点和分布格局。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通过对史料和出土文物的双重印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中华文明的产生——从部落到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产生——从部落到国家1.分析对陶寺遗址中王室贵族墓葬遭到大规模的、有组织破坏这一事件进行探究,引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步入阶级社会门槛的史实。2.引出考古学界对尧、舜、禹以及夏朝是否存在的疑虑,思考探索上古历史的有效办法 1.学生通过真实的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古报告分析理解文明出现的基本过程,通过分析贫富分化到国家产生明确生活发展规律2.学生通过学习二重证据法的基本内容了解考古学常识,围绕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理解中华文明产生过程 增加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扩展考古学知识提升学生知识视野,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讲述作为奴隶制国家的商和西周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重点说明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2.通过学习商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引导学生总结出早期国家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生学习商周时代有关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早期国家的有关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通过播放介绍何尊的视频,说明“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同时分析从古至今,“中国”一词从地理概念逐步转变为政治、文化的象征。2.归纳总结本课所学 学生思考出土文物中的文化象征意义,凸显考古文物在历史学习中的独特价值 综合运用多媒体史料,以文物为线索说明中国的文化意义,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
1.囿于课堂时间分配和课时内容侧重的不同,对于商周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涵盖不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多加注意2.在教学课件中对于文明的标准和定义问题缺乏一定扩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使学生对文明的定义和标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保证教学逻辑的一致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