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帝国崛起,秦制千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帝国崛起,秦制千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在历史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一、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开放性、引人思考的问题。二、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讨论、研究等方式探究问题背后的历史知识。三、学生讨论与分享:学生可以在小组或者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而激发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四、结果呈现:学生通过课堂展示等方式呈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从而巩固所学知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通过探究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一)宏观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单元,在本单元中共有4课,通过对单元内容整体的分析,不难看出本单元主线——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本课位于单元中间部位,是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前奏,承上启下起着重要的串接作用。虽然本课只有一课篇幅,但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均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意义非凡,作为高考重要考点多次考察。(二)微观分析:本课包括导言(约80字1材料1图)与三个子目:秦的统一(约800字2材料3图,占据近半篇幅,重中之重)、秦朝的暴政(约400字2材料1图)、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约300字1材料2图)。这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即秦既有统一国家的伟大、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又有弊政的一面。二、学生情况分析(一)在课前使用“问卷星”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与认知水平等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同时结合个体分析全面客观的掌握学情(二)研究发现: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秦朝相关史实,对基本史实已有一定基础,但历史认识多停留在表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教学重点将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而是放在更上位的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培养上,以学生唯物史观下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为抓手,育成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通过教师引领的史料研习,综合文字和图片史料,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帮助学生掌握秦的历史。(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以史料为依据,引到学生对秦的制度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地图与时间轴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到历史事件间的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引到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表及里地对秦的统治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中认识到本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对秦历史成就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璀璨与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原因与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速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视频材料 历史地图与图片材料 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 多媒体 板书(二)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的片段歌曲演唱教师引导: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观念由来已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 观看视频,跟随老师步伐进入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调动学生好奇心与积极性,引导切入新课
一、六王毕,四海一 ——帝国的建立 梳理秦的发展历程,讲解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孕育以及与早期国家的区别。回顾秦国的历史,总结为四百年的创业,一百年的变法图强,以及十五年的灭亡问题设计:为何此时能实现统一?为何偏偏由秦来实现统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 地利 人和”的角度分析秦统一的条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文字材料结合历史地图,讲解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灭亡六国后的两场军事行动: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修灵渠。结合地图,讲解秦的疆域,同时提出问题导入下一环节:该如何在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实施有效的统治? 1,认真聆听老师讲授内容,随老师讲授进入对秦统一的了解。学生们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准 备,然后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与老师进行互动,回答老师问题 1,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 地利 人和”思想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百代皆行秦政治——帝国的巩固 分析本节标题“百代皆行秦政治”,诗句源于毛主席的七律·读《封建论》,同时展示梁启超的观点“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犹秦制也。”问题设计:为什么说“百代都行秦政法”教师讲解:秦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具体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何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帝制度:从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三个特点认识三公九卿制度:从分工明确 彼此牵制 家国一体三个角度认识郡县制:从郡县乡亭里的结构分析秦的地方治理。问题设计:中央的官员任免只到县一级,这是否意味着皇权不下乡?乡村唯自治?(否,第三部分讲解)通过问题引入下一环节,从秦简记载中看秦的基层治理 跟随老师引导,进入本环节学习2,自主思考问题3,师生共同解读史料,回答问题。4,认真理解教师的讲解,形成对秦政治制度的全面认识5,思考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1,基于教材内容,用史料设置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史料,在情境中运用已知解决问题。2,运用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同时增强学生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
拓展——秦简中的他们 通过图文展示里耶秦简中的户籍登记,了解秦的户籍制度,介绍秦的“编户齐民”展示秦简中的“通关文书”,了解秦的人口流动,对人口的严格管理展示秦基层官吏在食堂吃饭使用的“餐卡”打卡,了解秦对基层官吏的严格管理。问题回归:皇权不下乡?乡村唯自治?的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秦的中央集权统治因交通、通信条件等限制,官员任免权只到县级机构,但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徭役制度,法律制度,基层官吏管理制度等,秦仍能实现中央政府对基层的强大控制。问题设计:秦对人民的严密控制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帝国的速亡)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帝国的速亡 1,带问题阅读材料,逐步形成自己对秦基层治理的认识感受秦对人民的严密控制秦简中展示的对基层的治理,从户籍管理,基层官吏管理,饮食与出行感受秦的社会风貌。回归解答问题进入新的问题思考与新的环节 以小人物视角看历史的大变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具体的,不只是冰冷的书本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组成的。2,认识到出土文献的巨大价值
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帝国的灭亡 教师讲解:秦灭亡的过程,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前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朝灭亡教师提问:为什么强盛的帝国短命而亡展示古人的观点,包括贾谊,杜牧,司马光问题回归:从“亡秦三叹”看秦的灭亡介绍“亡秦三叹”的内容,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句话从阶级矛盾角度分析——秦的暴政“天下苦秦久矣”拓展——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秦的制度设计超出了生产力的承受极限。同时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秦的变革过于激烈 1,了解秦灭亡的相关史实2,感受秦对人民的严密控制3,秦简中展示的对基层的治理,从户籍管理,基层官吏管理,饮食与出行感受秦的社会风貌。4,回归解答问题进入新的问题思考与新的环节感受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了解历史的唯物性与螺旋式发展 1,运用问题驱动教学,同时增强学生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2,加强对人民史观的认识2,加强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四、祖龙魂死业犹在——帝国的永恒(兼课堂总结) 教师讲授:秦帝国虽然覆灭,但它短暂的统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它给中国留下了一种不朽的历史精神——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结合当前的形势,表达全体台湾同胞和祖国各族人民团聚的日子必将到来! 课后思考:运用本课所学,思考如何评价秦始皇? 回顾秦的历史业绩,加强维护统一的认识认识到秦的两面性3,学习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结合当下形势加强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2,学习辩证思想,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反思
1,不应将思路局限在提前为学生预设的线索当中,应做足课前准备,应对学生的发散思维。2,本课内容较多,要注意节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3,本课内容注重理解与思考,要注意及时回顾复习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