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教学课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方面出现的新现象进行梳理,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初步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领域的新变化及原因;明至清中叶面临的危机。
教学方法:
史料研习法、自组学习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几年有一句诗很火。“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道出了人们对于江南美景的喜爱。事实上,一千多年前的江南,已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缩影与记忆。今天,就让我们立足江南,从明至清中叶不同的人物的视角出发,来看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变化。
一、忆盛世繁华——看时代进步曙光
视角一 从明朝江阴文人李诩笔记看农业领域的新现象
李诩是明朝中期常州府江阴人,代表作是《戒庵老人漫笔》。
请同学们思考,戒庵老人漫笔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可以作为研究明朝经济的几手史料?
答案: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方法指导】史料的类型与价值
1.按载体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
2.按学术价值分类:
(1)第一手史料:强调当时、当事,直接反映研究对象,学术价值较高。
(2)第二手史料:时代久远,后人研究,间接反映研究对象,学术价值偏低。
1、农业
明朝中期苏州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答案:①高产农作物引进与推广 ②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③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视角二 从清朝苏州画家徐扬《盛世滋生图》看手工业、商业、文化的发展
《盛世滋生图》(局部)
徐扬,清代画家。江苏苏州人,40岁献画乾隆皇帝受赏,由监生破格提拔为举人,成为宫廷画家,绘成《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画作写实,作为图像史料,是研究“乾隆盛世”的第一手史料,极具历史价值。
场景一 山前村
“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嘉定县志》卷八《土产》
思考:个体家庭生产与市场联系增强,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趋于松弛。
手工业
场景二 染坊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361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思考:苏州棉布织染业的经营方式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答案: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场景三 布行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且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其中明代中后期既已存在的徽州汪氏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大,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
思考:苏州棉布销售的情况反映出商业领域的哪些新现象?(角度:销售主体、商业资本、金额和距离)
答案:商业领域:①地域性商帮形成 ②商业资本集聚 ③大额和长途贸易发展
场景四 兑换银钱处
材料一 有人推算,1571—1821年,腊梅运抵马尼拉的白银达4亿比索,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售,所以大部分白银流往中国。
——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链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
——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思考:材料内容反映了商业领域的哪些新现象?
答案:④白银大量流入,作为货币广泛流通 ⑤海外贸易兴盛 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4、文化
盛泽丝绸业居各业之冠,收入丰裕,且其交易集中在上午,下午二时后即已“下庄”落市,从业人员有较多的余暇。 ——李炳华主《盛泽镇志》
场景五 戏台
场景六 书坊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5—86页,梳理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发展的概况。
思考: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有什么联系?(可从经济、阶层方面回答)
答案: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平民化、世俗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昆曲欣赏:《牡丹亭》曲目之一《游园惊梦》
思考:《游园惊梦》深受人们喜爱,反映了广大民众怎样的精神诉求?
答案: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解放
视角三 从明清昆山才子顾炎武的视角看思想的进步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苏州昆山人,《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5、思想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日知录》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日知录》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
——《日知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思想主张。
答案: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4页思想领域的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视角四 从明朝吴淞农学家徐光启的贡献看科技的成就
徐光启,明末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是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6、科技
思考: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入(西学东渐)
总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的研究》
二、叹繁华落幕——析社会转型困局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阻碍因素。
材料一 大率商贾习俗,……凡买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厘(指经商)次之,典与铺(指开典当铺)又次之。
——(清)《江阴县志》
军机处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法阵的重要标志。
——岳麓版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近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士大夫翕然信之。……所著《舆地全图》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明)魏濬《利说荒唐惑世》
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架构……与同一时期西方……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因素一: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因素二:专制统治的强化
因素三:科技发展不受重视
总结:明清时期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闪耀着时代进步的曙光。但受传统小农经济、封建专制等阻碍,与同一时期西方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立足江南,从明清时期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看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盛世之下蕴藏着危机!中国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当鸦片战争的战火袭来,繁华落幕,中国从此开启了沉痛、屈辱的近代历史。古人云“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古代如此,今日亦如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