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次教学参考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素养为本、立德树人,整体通过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人物、讨论历史事件的影响,从而进行科学的理解与表达,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是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整体分析,本节课是对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时期,它上承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接第二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在高一历史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了中国汉代王朝400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主体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本阶段的学生经过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初中的学习,对历史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高一历史教材中的各个朝代的相关知识都有一点涉猎。除此之外,对于本单元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秦汉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有着较强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以从历史情境入手。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经能够自行梳理历史时间,进行简单总结,但是在对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目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了解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为巩固多民族封建王朝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文化。(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实证的分析解读,了解“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总结两汉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习了解两汉的文化和科技成就,从历史人物事迹中感悟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课件 影视音频(二)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汉代皇帝聊天群”的形式出示本节课重点涉及的皇帝与事件,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通过视频导入,总览两汉时间轴,将本节课的四个子目进行统一呈现,营造历史时空情境,逐一定位展开对中国汉代400多年的历史学习。 1.通过“汉代皇帝聊天群”了解本课学习重点。2.观看视频内容,跟随教师的讲解进入课程学习。 信息技术与历史结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无为而治中的崛起 西汉的建立视频引出汉朝的建立西汉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出示史料:西汉驷马安车总结汉初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凋敝政治制度: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二)文景之治通过史料阅读的分析,了解文景之治及其影响措施: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成就: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三)汉初隐患教师过渡:作为结束战乱的新兴王朝,虽然有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但其中依旧存在很深的隐患出示汉初地图:引出当时的汉朝疆土狭小,匈奴虎视眈眈材料一: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诸侯势大、豪族膨胀、丞相权重影响到中央集权展示汉初的内忧外患 通过视频引出,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授,迅速定位西汉王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 学生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成就: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通过图文材料感知汉初内忧外患。 结合历史材料理解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开疆扩土中的强盛 以历史人物卡牌的形式总括本子目的所有内容,展现汉武帝知人善用与汉朝的人才济济。(一)背景:经济上:国力强盛政治上:诸侯势大、豪族膨胀、丞相权重、匈奴侵扰(二)政治制度1.颁布“推恩令”教师出示汉景帝与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做法,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推恩令的重要作用。推恩令的作用: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度)3.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举孝廉,方式:自下而上推选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从时空角度分析,察举制的作用?积极:就当时而言,有利于汉武帝选拔人才,给中小地主和其他社会阶层开辟了一条参政之路。消极: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4.设十三州刺史出示中国历史地图集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整顿吏治,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并解决原有监察制度的不力问题。5.任用酷吏《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的十一个酷吏,就有十个酷吏活跃于汉武帝时期。(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四)思想制度出示史料阅读,秦汉对比实质:思想专制作用: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国家统一(五)开疆扩土1.抗击匈奴出示卫青霍去病的相关资料,从史料以及地图中感受汉武帝时期的疆域变化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学生观看PPT图文材料中的人物卡牌,对汉朝形成整体认识,知道汉武帝知人善用与汉朝的人才济济。2. 通过对比,学生感受推恩令的重要历史作用。3.带问题从时空角度回答察举制作用。增强时空观念。4.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培养时空观念及归纳概括能力。5.结合卫青霍去病相关资料与历史地图,分析汉武帝时期疆域变化,增强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课外素材与课内教材补充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相关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王朝飘摇中的兴衰 教师过渡: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王朝也在不断的兴衰中更迭,强盛的汉代迎来了它的灭亡。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公元25年东汉的相关政策提出问题: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了哪些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领域措施影响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节省开支严格控制外戚专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缓和社会矛盾,恢生产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对比探究两汉衰亡的原因小组合作,通过教材资料以及相关史料,总结西汉和东汉的衰亡原因,对比探究,感悟朝代兴衰的历史教训。学生展示:西汉的衰亡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东汉的衰亡皇帝的早逝与年幼、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严重、民间起义军的爆发。3.对比总结教训政治腐败、 社会不公、 以及统治者对民生的忽视是造成王朝覆灭的关键因素。 1.知道了解基本史事2. 根据教师引导,回答相关问题。3.通过小组合作,教材资料以及相关史料,总结西汉和东汉的衰亡原因,对比探究,感悟朝代兴衰的历史教训。4.阅读材料,了解东汉衰亡原因。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行总结两汉的衰亡,并总结提炼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借此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隐于史料中的汉蕴 史学成就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文学成就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科技成就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习隐于史料中的汉蕴一目,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培养学生对两汉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课堂小结 师生提问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感悟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与任务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本节课运用了许多的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让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史料,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课件设计中结合现代与历史相结合,通过汉代皇帝聊天群以及卡通皇帝形象增强课堂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较弱,在两汉衰亡的总结对比中,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在后期的学习中会增加这类型的学习,让学生逐渐适应并习得史料分析的能力。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