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从马戛尔尼访华看盛世下的危机》
教学设计(复习课)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有机结合,以教师的教为依托,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评为抓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明清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通过课程标准可知,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二是认识清朝社会的变化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许多方面一直影响到了现代社会。而且这些变化是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变化同步的,甚至是后者的组成部分。除了变化,清代社会也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比如: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尖锐,导致社会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巨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导致思想文化收到严重的摧残、抑制,人们精神贫穷;对外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课教材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这不仅属于课标直接提到的内容,也是课标中其他内容——版图奠定和社会危机的政治和制度背景。然后,第二子目讲“疆域的奠定”,第三子目讲“统治危机初显”,对“统治危机”的讲述较为简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第理解清朝盛世下的危机,以及鸦片战争爆发与晚清中国社会转型艰难的原因,有必要深入对比此时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差距,深刻剖析其危机。因而,本设计的主题定位为“从马戛尔尼访华看盛世下的危机”。学生情况分析通过高一的新课学习,学生对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也基本能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助于对“统治危机初显”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初中与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世界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对东西社会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剖析“康乾盛世”下的社会危机。为了增加趣味性,本课以“马戛尔尼访华”创设情景,设置探究问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观察地图,梳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发生的变化,与中国形成对比。2.唯物史观:通过马戛尔尼访华带来的两种文明的碰撞,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理解此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地图、文字等多种史料,全面剖析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4.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多维度对比此时东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深刻理解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及影响。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清朝的统治危机,认识到积极融入世界、与时俱进、顺势改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比东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教学难点“礼仪之争”背后的矛盾焦点及中西方外交的不同之处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从马戛尔尼访华看盛世下的危机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一)访华缘由(背景、目的)(二)乘兴而来(“礼仪之争”)(三)败兴而归(拒绝通商的原因)二、英国眼中的“康乾盛世”(一)资源危机(二)精神贫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马戛尔尼访华》趣味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了解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大致经过 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情景。
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 (一)访华缘由思考1:结合地图与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背景:世界:世界联系增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英国:政治: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兴起;思想: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勃兴;外交:殖民扩张,成为海上霸主;)思考2:结合材料1、2、3,分析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材料1:用什么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是一个让英国人极为头痛的问题。英国本土出产的商品,很少能通过十三行在中国打开销路。……当时来广东的英国商船,船上只是10%是货物,另外90%以上都是现银。所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是连年绝对的逆差。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材料2:在地球上我们必须渴求的唯一东西是贸易自由。我们比地球上其他商业国家拥有更多的工业、更多的首创精神和更多的资本,除了开拓市场我们别无所求,让我们忠实地与对手开展竞争吧。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材料3: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碰撞》教师:材料1反应了中英贸易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可知英国相通访华扩大对华贸易,扭转贸易逆差;材料2中体现了英国企图通过谈判实现对华自由贸易;材料3表明英国企图通过访华了解中国的真正实力。(目的:开拓市场,扩大对华贸易;扭转贸易逆差;促成清朝贸易体制改变,准许英国自由贸易;打探中国实力。)(二)乘兴而来教师: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秋),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打算要来朝贡天朝。英吉利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哪个方向?多远多大?皇帝命人搬来八年前调集中外所有博学者修订的《大清一统志》。这本书中已经记载了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国家。然而,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的什么法兰西、意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三个字的影儿。思考3:结合图片与材料4指出乾隆皇帝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英吉利的相关信息,分析导致其无知的原因。材料4:1764年,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总值为191万两白银,而其中英国所运为121万两,占63.3%;而当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总值为364万两白银,英国人购买的为170万两,占46.7%。及至18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英国早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教师:从图片顶端的文字提示可知,图片背景的地图叫做《坤舆万国全图》,由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图中可以了解英吉利的位置信息;图中还有地球仪,康熙时期就已经传入国内,藏于内务府库房中;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以来,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主要国家。而中国却对英国在哪里,实力如何丝毫不了解,这说明此时的中国非常的保守、固步自封、闭目塞听。(途径:1.《坤舆万国全图》,明末利玛窦来华后绘制,2.地球仪,康熙时期,便以传入中国,藏于皇室库房放。3.对外贸易,英国已成为大清王朝最主要的贸易国。原因:清朝的闭关自守、 闭目塞听、固步自封)教师:尽管乾隆对这个要来“朝贡”的国家不甚了解,但依然非常期待。因为,在他的朝贡国名单中又可以增加一个名字,这将成为他的一大突破和功绩载入史册。并且英国使团在信中说到有大量西洋物件将“进贡”与乾隆皇帝。因此,他还多次颁布谕旨,要求沿海各省督抚遇到该国贡船要迅速护送入京。当时团来华后,却因为觐见皇帝的礼仪引发了争议,按中国礼制马戛尔尼应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但马戛尔尼使团无法接受,并拒绝行此大礼,最后双方各退一步,马戛尔尼向皇帝单膝下跪行礼,如图,这也使乾隆皇帝非常的不开心。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仪之争”的矛盾焦点与双方外交体制有何不同。教师:因为两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实在大相径庭,马戛尔尼不能理解为何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中国官员也不能理解这么简单的动作为何做不到。虽然因为这个小插曲让皇帝对使团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但依然对其“进贡的贡品”非常感兴趣。思考5:马戛尔尼使团赠与乾隆的礼品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材料6:对付一个如此骄傲的朝廷,它对西方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无知,而坚持东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须给予皇帝及其大臣以庄严华丽的印象。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特点:数量多;种类多样;近代自然科学与工业革命的新成果; 代表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目的:展示英国实力,达成谈判目的。)教师:英国希望通过这些礼品让乾隆皇帝对英国的巨大发展刮目相看,由此震慑中国,让中国与英国谈判,应准英国的通商要求。讽刺的是,当乾隆皇帝看完之后,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让英国使团大失所望,乾隆并未看出这些礼物有何特别之处,更未通过这些礼物洞悉西方世界的变化。自然英国的谈判与通商请求也被乾隆皇帝全部拒绝。(三)败兴而归思考5:结合材料,指出乾隆皇帝是否同意马戛尔尼的请求,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7: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于。……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代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兹再明白晓谕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乾隆谕旨材料8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清高宗实录》(结果: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原因:政治:专制体制的腐朽僵化;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思想:天朝上国、华夷之辨 思想保守、封闭;外交:朝贡体制)教师:马戛尔尼访华可以说是两个文明碰撞,英国兴起工业革命,并逐渐向工业文明过渡;而此时的中国依然是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化浪潮相比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观察地图,联系所学知识,从世界、英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的角度归纳马戛尔尼访华的背景。阅读材料1、2、3,提取关键信息,概括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结合教材(第14课西学东渐)相关知识,找出乾隆皇帝可以找到英吉利相关信息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其“无知”的原因。结合中西方的思想观念、外交体制(在第12课郑和下西洋一部分进行了学学习)分析“礼仪之争”的矛盾焦点,并对比双方的外交体制有何不同,完成表格。5.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戛尔尼使团赠与乾隆的礼品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其目的。6.结合材料,指出乾隆皇帝是否同意马戛尔尼的请求,并从此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政策、外交等角度分析拒绝通商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的调动运用能力,梳理世界史历史大事件,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调动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的归纳整理能力,以及特点类问题的分析方法。通过多角度、层层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及中国专制制度、闭关锁国政策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阻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一)资源危机思考7:以下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隐含着怎样的危机?材料9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著材料10: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斯当东(现象:普通民众生活贫困;官员生活奢靡;贫富差距较大。原因: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尖锐;官员贪污腐败;专制体制下财富积累主要靠权力豪夺)教师: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官员的贪污腐败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乱象丛生,农民起义不断。教师:除了百姓的生活非常贫困外,马戛尔尼使团还发现中国民众的精神也非常贫困。思考8: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11:知府带来了许多随从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在知府问到他话的时候,立刻跪下来回答,这给英国人一个很大惊异。知府安然接受这种礼貌,似乎他们之间一向是这样讲话,这给英国人更大的惊异。 ——斯当东《英使渴见乾隆纪实》材料12: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须预审或调查。 ——约翰·巴罗材料13:灌输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毁相互的信任,培养人们的冷漠,使他们对自己的邻居猜忌和怀疑,凡此种种朝廷煞费苦心做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们终止社会交往……(中国人)满足于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是否有任何权利。 ——约翰·巴罗(问题:等级尊卑观念浓厚;官民人权意识淡漠;民众麻木、愚昧、冷漠。根源:专制体制的不断强化,与儒家纲常伦理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禁锢人们的思想;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教师:通过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对中国沿途经济、社会、民众生活的考察,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材料14: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马戛尔尼材料15:这种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对于这种想法确实自以为是的印象,是他们周围的一道高墙。这道高墙比北京以北的万里长城还要高些。武力似乎是这道障壁的唯一有效的摧毁者。 ——外国资产阶级是怎么看待中国历史的思考9:访华使团最终得出怎样的结论?预示着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危机?(结论:专制腐朽;日渐衰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危机:和平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是不可能的,中国即将面临西方的武力威胁与殖民侵略。)教师:通过马戛尔尼使团的观察与直接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其实早已专制落后,腐败不堪,妄自尊大,闭关自守,通过和平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已经是不可能了,这也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西方的武力威胁与殖民侵略。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思考隐含的危机。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找出材料中所体现的问题,结合清朝的政治、思想等,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9.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信息,回答问题。 通过英国人的视角,了解“康乾盛世”下,人民的贫困与官民的巨大贫富差距,理解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认识到清代君主专制与思想的僵化对社会转型的阻碍,进而理解专制统治下人民精神贫困是造成晚清社会转型缓慢的重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此时中国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进而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并通过通过学习清朝的统治危机,认识到积极融入世界、与时俱进、顺势改革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意味着大清帝国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被卷入西方殖民侵略的血雨腥风之中,为这次的愚昧无知付出沉重的代价。 梳理学习要点,构建知识体系。 夯实基础,总结提升。
教学反思
本堂课设计以“从马戛尔尼访华看盛世之下的危机”为主题,以马戛尔尼访华的历史事件创设历史情境,引用丰富的文字、图片史料(包括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留下的一手史料),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从国际大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角度全面、深入剖析此时中西方的巨大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康乾盛世”下隐藏的巨大危机,认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艰难的深层原因,增加了课堂的思维性。但是,由于本节课课堂容量较大,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比较吃力,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引导、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