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创设是探究历史关键问题的必备条件。在大单元引领下,设计关键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师生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应有的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获取历史的启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对历史的深度学习。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又走向破裂后的生死较量。本课通过整合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战争过程相对复杂,重点是需要学生如何理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因此,本节课从情境创设出发,创设“诗词”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诗词来进行讲述,将本课分为“如何抉择”、“内战爆发”、“何以胜利”三个子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完整地认识到解放战争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对比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并基本掌握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等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基本认识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但是,如何深入探究国共两党败与胜的原因,并阐释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对高一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挑战性,还需要给予适当的史料补充和合理的问题链设计。
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时空观念:运用时间轴,在特定历史时空下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节点。(2)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研读诗词、教材和相关图文史料,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说出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以及面临的经济崩溃、政治困局等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以及在解放区作出的举措,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3)唯物史观: 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民心所向是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4)家国情怀: 感悟和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的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二)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诗词、历史照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如何抉择内战爆发何以胜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毛泽东的诗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诗词,思考重庆谈判的发生背景 通过诗词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如何抉择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1945年8月25日)材料二:当此长期抗战胜利结束的时期,正是建国大业开始的机会…只要是在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三民主义不至动摇,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的前提之下,一切问题无不可以推诚相与,方能求得合理合法的解决。——蒋介石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1945年9月4日)教师提出问题:抗战胜利后为了和平建国,国共两党分别提出了何种方针?教师展示文字和图片材料:毛泽东先生勋鉴: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先生勋鉴:……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教师提问: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催促,是真的想要“共商大计”吗?思考蒋介石此举有何原因?目的是什么?继续追问:那么中共如何应对?中共的应对反映了什么? 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说出两种方针的不同。学生分析材料回答:原因:一是舆论压力(国内外要求和平); 二是拖延时间(内战准备不充足)目的: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应对: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原因: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阴谋学生能够通过材料进行总结:国共不同的抉择:一个是假和平一个是真和平 结合图文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再次展示诗词,提问:从诗句和柳亚子先生的话可以看出毛主席当时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展示图片:重庆谈判照片及《双十协定》原稿学生梳理过程、文件和最终的结果教师提问:思考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和诗词,归纳出答案:勇敢无畏、一心为民等精神学生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画出相应的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从多角度去描述),从而能够得出结论,国民党必然发动内战:即最终蒋介石撕毁协议,派军队围攻中原区,发动内战。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二、内战爆发 教师:展示地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教师:展示国共力量对比图,共产党初期的力量弱于国民党,利用时间轴,标注出战略防御阶段教师:展示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如何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教师过渡: 你觉得共产党下一步要怎么走?去哪里?教师:展示刘邓挺进大别山地图,那么为什么要党中央为什么要派这么多部队到大别山去呢?请同学们观察地图分析。教师补充:这一带也是战略上非常敏感的部位,同时它又是过去红四方面军的老根据地,群众基础比较好。我军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迫使蒋介石从山东和陕北去调部队来回援中原地区。因为他必须跟我军来争夺这一块战略要地。他如果这么一做,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来改变整个战局。教师:利用时间轴,引出战略阶段的转变教师:展示辽沈战役地图和国共对比图片。教师:展示淮海战役地图,教师讲述苏中七战七捷的故事,七战七捷,屡战屡胜,振奋了人民军队的士气,顿挫了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锋芒,粟裕将军图片及他所作的关于淮海战役的诗词。教师:展示平津战役时期的地图,讲述相关的人物故事,请同学们补充故事。1月21日,傅作义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双方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觉得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教师:展示三大战役地图教师:展示材料,北平谈判的结局如何?教师:展示七届二中全会的照片,请学生来总结内容教师:展示渡江战役毛泽东的诗词,引出渡江战役的学习,走向最后胜利。教师:展示时间轴,渡江战役地图教师:展示国共力量对比图和文字材料,学生分析思考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继续追问:共产党为何实现逆袭,最终取得胜利?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第三子目“何以胜利”。 学生标出地图解放区和国统区,画出时间轴。学生根据课本和地图继续述说,知道解放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粹了全面及重点进攻。学生回答: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学生观察地图,说明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心地带。“得中原者得天下”。大别山区地处中原,刚好位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得出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学生能从诗词中感受粟裕将军坚定不移的精神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学生思考问题,讲述三大战役的重要历史意义学生阅读教材,说明北平谈判结果是破裂的,能够理解共产党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利益学生总结会议主要内容,明白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学生能够知道占领地点南京,知道最后的决战是渡江战役,感悟中共必胜的决心。学生:完成时间轴的填写,说出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学生归纳总结,知道共产党实力不断增强并且反超国民党。学生阅读课本进行思考 培养时空观念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叙事见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训练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三、何以胜利 教师再次展示新课导入的毛泽东诗词:提问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国共统治有何不同?教师:展示图片材料,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国民党政权出现了哪些危机?教师:展示图片材料,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共产党在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建设发展的?教师:根据同学们所归纳总结的知识,再次分析一下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取得胜利?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教材和材料进行归纳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结论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创设情境,运用诗词将本课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促进学生的理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