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
诵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空灵澄澈的意境,体会“独绝”之美。
学习目标
2
3
抓住主要意象“月”,体会古人借助意象缘景明情的方法。
品味诗歌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的故国之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的孤独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相思之月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句句以春江花月妆成一篇好文字。”——(明)王世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标题中出现了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任务一:缘月明景,体会诗境
月
江
花
夜
春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月生
月悬
月斜
月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一)美在景
文本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
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
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思考:这几句描绘了哪些意象?什么画面?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思考:这几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呈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意象:春江 潮水 明月 波纹 江流 芳甸 花林霰 流霜 汀 白沙
画面: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 水绕芳甸 月照花林 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
意境: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 空灵梦幻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二)美在理
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产生了怎样的哲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翻译: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望着一轮明月,作者的关注由景物,转到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本诗情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感情基调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三)美在情
文本赏析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翻译: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的飘忽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
“青枫浦”是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则是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白云: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扁舟: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意象积累
捣衣: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
捣衣机械重复的劳作和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的作用。捣衣是“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鸿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也是信使,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
鲤鱼: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
代称书信:“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人常把书信叠成鲤鱼形状。
意象积累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请结合“徘徊”、“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请结合“徘徊”、“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但思妇似乎并不领情,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想“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意象:春、江、花、月、夜
美
景物美
哲理美
情感美
四幅图景
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
完美融合
画意
哲理
诗情
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诗歌总结
课堂小结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了朦胧恬静、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呈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作业布置
1、背诵《春江花月夜》
2、诗情画意:试着画一幅春江花月图;
3、巩固练习,意象解读:诗人通过描绘月下不同的意象,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哲思及审美情感,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诗句,找出诗句中不同的意象,分析其意境,体会不同的月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