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熔化和凝固(熔化)
神奇的金属“镓”,熔点只有28 ℃,如图所示,将其托在手心里它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它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由此可知,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失蜡法”是我国古代精密铸造青铜器等金属器物的一种方法,原理是先用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会全部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液体流出,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向内浇灌金属液体铸成器物。
【基础堂清】
1. 晶体熔化的条件
有固定熔点的叫作 ,无固定熔点的叫作 。晶体熔化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 ;二是要不断地从外界 。
2. 如图所示的是某物质熔化的图像。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处于BC过程中,该物质仍需 热,但温度 。
(2)由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 ℃。
(3)CD过程中,该物质处于 (选填“气”“液”或 “固”)态。
3.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热
D.修公路用的沥青是晶体
4. 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阴凉处,则 ( )
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的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
D.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
5. 将某物块放入25 ℃的水中,其没有熔化;将其放入45 ℃的水中,发现其逐渐熔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物块在25 ℃的水中一定没有吸热
B.该物质的熔点是45 ℃
C.该物块在熔化时一定先变软
D.不能判断该物质是否是晶体
6. 在严寒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野外取雪加热成水供饮用。下列能正确描述这个过程的图像是 ( )
A B
C D
【素养日清】
7. 下表中列出了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据此分析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钨 固态氢
熔点/℃ -38.8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A.水银温度计可以测量零下40 ℃的低温
B.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在高温下不易熔化
C.金块掉进铁水中不会熔化
D.-260 ℃的氢是液态
8. 有大半瓶0 ℃水的保温瓶中,投入一小块-5 ℃的冰块,盖好塞子,则 ( )
A.少量的冰化为水
B.少量的水结为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
9. 如图所示,关于冰的熔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装置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
B.冰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 min
D.持续加热,当烧杯里的水沸腾时,试管里的水也能沸腾
10. 在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熔点为-38.8 ℃,固态酒精的熔点为-117 ℃。我国黑龙江北部漠河镇的冬季一般温度在-40 ℃以下,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而应该用酒精温度计,这是由于 ( )
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熔点高
B.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低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凝固点低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凝固点低
11. 图( )是利用“水浴法”探究“海波和蜡烛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装置图。实验数据如表:
加热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 度T/℃ 30 35 40 45 48 48 48 48 50
石蜡的温 度T/℃ 30 33 36 40 45 50 57 60 64 68
(1)第9组数据温度计示数如图( )所示,请将数据表格填补完整。
(2)请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 )给出的坐标纸中画出海波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3)从数据中可以得出,海波和蜡烛两种固体中, 有熔点,为 ℃。
(4)利用上述装置可以探究的实验有 。
【参考答案】
情境创生
1.熔化 吸收 晶体
2.熔化
基础堂清
1.晶体 非晶体 熔点 吸收热量
2.(1)晶体 吸 不变
(2)48
(3)液
3.B 4.D 5.D 6.B
素养日清
7.B
8.B 解析:因为温度较低的冰块放进温度较高的水中后,低温的冰块吸热后温度升高,由于0 ℃的水足够多,故冰块能吸收足够的热量升温到0 ℃,而0 ℃的水放热后,温度不变,只是有一部分水会因放热而凝固成0 ℃的冰。
9.B 10.C
11.(1)53
(2)答案:
(3)海波 48
(4)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