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1:06:39

文档简介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计算机技术、海洋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等等
滚动考查点 农业产生后生产关系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等等
典型情境题 1、2、4、5、9、10、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A.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C.丰富了人类的食物种类 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有学者曾在墨西哥发现了保存于干燥洞穴里的约公元前7000年的南瓜种子;1578年成书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南瓜有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据此可以判断
A.中国农业文明落后于美洲 B.南瓜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商品
C.食物物种出现跨区域交流 D.葡萄牙殖民者将南瓜带到中国
3.据推算,汉代一套铁制农具的材料费仅为佣工两三日的工资,而西周时期一套青铜农具所耗的材料费,大致为当时一个自由民家庭年净收入的一半。如果将青铜农具的价格假设为其材料费的两倍,仅一套青铜农具就需要花费一个自由民家庭一年的净收入。这说明
A.汉代政府并不支持推广铁制农具 B.青铜农具的推广受生产成本制约
C.铁农具与青铜农具生产效率相当 D.汉代农民收入较西周有较大提升
4.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翻车,今人谓‘龙骨车’也。《魏略》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设机引水,洒南北郊路。则翻车之制,又起于毕岚矣。”据此可知,翻车
A.彻底解放了劳动力 B.属于轻便提水灌溉工具
C.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D.摆脱了地理条件的限制
5.《诗经·小雅》载:“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毛传》曰“纺砖也”。古人也因此将生女儿称为“弄瓦之喜”。这反映出
A.古代以纺织为妇女的本务 B.政府历来重视发展纺织业
C.周朝已出现职业技能教育 D.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6.《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中载有“右采铁”“左采铁”的官名,这两个官职都是“铁官”,专管铁器的生产和使用。这说明秦朝
A.并未严格抑制商业发展 B.官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C.铁制器具使用范围广泛 D.冶铁业处于国家监管之下
7.东汉思想家仲长统在《昌言》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由此可见,东汉时期
A.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B.豪强地主与中央对抗
C.庄园内实现自给自足 D.豪强庄园主生活奢靡
8.1779年,克朗普顿发明“骡机”,“他将水力纺纱机的罗拉与珍妮纺纱机的移动式滑架相结合”,两者有效联结,纺出的棉纱既结实又均匀。据统计,“1788年使用骡机的数量大约有5万个,到了18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60万个”。这说明骡机
A.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加重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C.是科技与信息结合的产物 D.促进了资本和技术的集中
9.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文河谷建立了第一个纱厂,湍急的河流和丰富的水源为纱厂提供了动力。19世纪90年代,阿克莱特式的工厂体系逐渐受到挑战。这一时期的工厂已经发展成为新式的多层楼房建筑,且一般都设立在城镇附近或大城市中。该变化表明
A.手工工场完全被工厂取代 B.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动力革新改变了工厂布局 D.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农村的衰落
10.下图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推知,洋务运动
A.终结了清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政策 B.以求富作为运动的根本出发点
C.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基础 D.在军事工业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11.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19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高潮。1860年,美国铁路里程猛增到30 626英里,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铁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B.工业革命助推交通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D.确立起世界工业霸主地位
12.英国作家彼得在《伦敦传》中写道,由于钟表售价昂贵,工人阶级难以负担,因此对于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杆和一盏提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这说明
A.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B.工业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时间意识
C.钟表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
D.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13.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人脸识别技术为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提供了机会;但另一方面,充满舆论争议的人脸识别及其带来的隐私、伦理、法律等问题又引起了公众的担忧与恐惧。这一状况
A.反映了科技的“双刃剑”特性
B.阻碍了高新科技在生活的应用
C.促使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发展
D.加快了科技应用于生活的速度
14.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技术,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据此可知,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设
A.能普遍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 B.需要多个国家合作才能推进
C.可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D.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改善无关
15.若干年前,我们不知道手机可以有这么多功能,不知道电视可以智能化,不知道手表、手环可以用来通话,但是当时代不断进步的时候,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这表明
A.民众消费观念正逐渐改变 B.科技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C.传统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 D.信息技术成经济发展动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初登陆“新大陆”的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其实反应缓慢,原因在于比起新大陆原居民的饮食,他们更熟悉也更习惯原有的食物,比如旧大陆的小麦、果蔬、豆类等。但是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徙来此,新大陆面临着人口压力与食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尤其是玉米单位平均产量是小麦的两倍,甚至更高。玉米在一个生长季就可以为人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糖和脂肪,且对气候和地力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于是这种几乎“不挑食”的作物被欧洲人带回旧大陆,在亚洲、非洲几乎遍地开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大陆传统的农业生态和饮食结构,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粮食,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持续增长。
——摘编自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 大量新物种的入侵也破坏了美洲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黑鼠造成的种种疫病,包括天花、麻疹、斑疹、伤寒等,在新世界肆虐为害,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同时也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恐惧,使美洲原住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最终影响了世界格局。
——摘编自王禹栋《生态视角下的历史书写
——以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人将北美农作物带回欧洲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物种交流的影响。(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代苏州织造专供服饰的工艺十分复杂,工序亦繁。从缫丝到织成绢帛,需要使用缫车、络车、经架、纺车、织机等生产工具。丝织业使用的木机在明代就已经定型了,织造提花缎纹织物时需要两人配合,通常是织匠在下面梭织,其学徒作为助手坐在织机上面配合织匠提拉通丝线,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而且效率低下,需要十至十二天才能织好一匹约15米长的成品缎。苏州总织局额设机匠1160名,局役132名,其中匠役最主要通过官府招募,招募来的工匠在织局当差以后,如果没有被革除,那么这将成为他的终身职业,而且他的子孙也要继承,织造局内的官吏对工匠进行残酷的压迫和苛虐的剥削,工匠得到的劳动报酬非常低微。
——摘编自董粉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特点分析与思考
——以清代苏州织造局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总是把工商视为一家,把手工业归类到商业,不论是在早期的重农抑商时代还是在两者兼顾的封建王朝末期,只要是还认为农业需要大力发展,就会倾向于抑制农业以外的产业——手工业和商业。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把大多数十分重要的手工业,如冶铁、铸币、煮盐、纺织等,全部收归官营,这一方式某种程度上顺应了手工业发展的需要,集中汇聚先进的技术及优秀人才,但又同时控制了手工业的总体发展形势。这种官营模式势必会严重打击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大多数辉煌的手工业成就都是为了统治阶级享受奢侈糜烂生活而服务的,对民间农业真正起到的技术上的推动作用反而受到了限制。
——摘编自杨镇毓《中西本末观中手工业地位差异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苏州织造局的生产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格林威治天文台是一个讲述时间测量进化故事的地方。人类的时间是一步步从“地方时间”到“天文台时间”到“国家时间”到“国际时间”再到“全球时间”的。第一个阶段,和其他民族一样,英国从观测太阳和星辰开始,将太阳和星辰作为最早的计时工具。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英国出于航海的需要使用了更为先进的计时工具——计时器。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工业化时期,火车和电报的应用要求在国家范围内建立起统一而精确的唯一时间。于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就成为全英国时间的国家标准。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80年代,世界贸易、旅行和信息交流需要全球性的计时体系。1924年英国广播电台第一次发出著名的“六点”,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次有了公共的时间服务。第五个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全球时间。直到20世纪50年代,时间测量都是由星星和星球的运动决定的,这一时期石英表和原子表成为新的更精确的计时工具,由此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标准时间。
——摘编自郭剑《现代海洋世界的地标——格林威治》
注:格林威治,现译“格林尼治”。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航天事业恰如一张白纸,正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召唤下,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毅然回国,与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一起,共同致力于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的航天事业。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几十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祖国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人牢记初心与使命,不懈探索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摘编自熊若愚《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探索与经验启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计算机技术、海洋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等等
滚动考查点 农业产生后生产关系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等等
典型情境题 1、2、4、5、9、10、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A.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C.丰富了人类的食物种类 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产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相继出现,这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B、D两项虽然都是农业产生的影响,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农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来源,但这不等于丰富了人类的食物种类,排除C项。
答案:A
2.有学者曾在墨西哥发现了保存于干燥洞穴里的约公元前7000年的南瓜种子;1578年成书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南瓜有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据此可以判断
A.中国农业文明落后于美洲 B.南瓜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商品
C.食物物种出现跨区域交流 D.葡萄牙殖民者将南瓜带到中国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墨西哥发现了保存于干燥洞穴里的约公元前7000年的南瓜种子”可知,美洲种植南瓜的历史久远,李时珍的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表明南瓜不是中国本土物种,但在中国出现,由此可以说明食物物种的跨区域交流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仅凭南瓜的传播不足以推知美洲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反映中西贸易的商品状况,排除B项;南瓜也有可能是由欧洲其他国家带到中国的,排除D项。
答案:C
3.据推算,汉代一套铁制农具的材料费仅为佣工两三日的工资,而西周时期一套青铜农具所耗的材料费,大致为当时一个自由民家庭年净收入的一半。如果将青铜农具的价格假设为其材料费的两倍,仅一套青铜农具就需要花费一个自由民家庭一年的净收入。这说明
A.汉代政府并不支持推广铁制农具 B.青铜农具的推广受生产成本制约
C.铁农具与青铜农具生产效率相当 D.汉代农民收入较西周有较大提升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铁制农具的材料费较低,有利于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而西周的青铜农具生产成本高,制约了其推广,故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汉代政府对推广铁农具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青铜与铁制农具生产效率的比较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汉代农民收入情况,排除D项。
答案:B
4.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翻车,今人谓‘龙骨车’也。《魏略》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设机引水,洒南北郊路。则翻车之制,又起于毕岚矣。”据此可知,翻车
A.彻底解放了劳动力 B.属于轻便提水灌溉工具
C.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D.摆脱了地理条件的限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翻车可以浇灌小面积的“园”,也可以作往路上洒水之用,儿童也可操作,这说明翻车属于比较轻便的提水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翻车并未彻底解放劳动力,依然需要人力驱动,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翻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排除C项;翻车并未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排除D项。
答案:B
5.《诗经·小雅》载:“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毛传》曰“纺砖也”。古人也因此将生女儿称为“弄瓦之喜”。这反映出
A.古代以纺织为妇女的本务 B.政府历来重视发展纺织业
C.周朝已出现职业技能教育 D.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将生女儿称为“弄瓦之喜”是将妇女与纺织捆绑的结果,反映出古代将纺织工作视为妇女的本务,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纺织的重视,且“历来”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周朝出现了职业技能教育,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
答案:A
6.《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中载有“右采铁”“左采铁”的官名,这两个官职都是“铁官”,专管铁器的生产和使用。这说明秦朝
A.并未严格抑制商业发展 B.官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C.铁制器具使用范围广泛 D.冶铁业处于国家监管之下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设置了专门官员对冶铁业进行管理,这说明秦朝时期冶铁业处于国家监管之下,故D项正确。秦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铁制器具的使用范围,排除C项。
答案:D
7.东汉思想家仲长统在《昌言》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由此可见,东汉时期
A.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B.豪强地主与中央对抗
C.庄园内实现自给自足 D.豪强庄园主生活奢靡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奴婢千群”“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可知,东汉庄园中的豪强地主生活奢靡,故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阶级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与中央的对抗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庄园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排除C项。
答案:D
8.1779年,克朗普顿发明“骡机”,“他将水力纺纱机的罗拉与珍妮纺纱机的移动式滑架相结合”,两者有效联结,纺出的棉纱既结实又均匀。据统计,“1788年使用骡机的数量大约有5万个,到了18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60万个”。这说明骡机
A.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加重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C.是科技与信息结合的产物 D.促进了资本和技术的集中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骡机的发明顺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因此被大量用于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工人阶级的受剥削情况,排除B项;骡机的发明主要源于生产实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和技术集中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A
9.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文河谷建立了第一个纱厂,湍急的河流和丰富的水源为纱厂提供了动力。19世纪90年代,阿克莱特式的工厂体系逐渐受到挑战。这一时期的工厂已经发展成为新式的多层楼房建筑,且一般都设立在城镇附近或大城市中。该变化表明
A.手工工场完全被工厂取代 B.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动力革新改变了工厂布局 D.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农村的衰落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工厂的布局摆脱了自然地理条件的束缚,开始向城镇、大城市集中,故C项正确。“手工工场完全被工厂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的衰落,排除D项。
答案:C
10.下图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推知,洋务运动
A.终结了清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政策 B.以求富作为运动的根本出发点
C.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基础 D.在军事工业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最早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且大多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抑商政策的终结,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出发点,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排除D项。
答案:C
11.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19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高潮。1860年,美国铁路里程猛增到30 626英里,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铁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B.工业革命助推交通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D.确立起世界工业霸主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推进,铁路这一先进的交通方式不断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铁路成为美国的主要运输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霸主,排除D项。
答案:B
12.英国作家彼得在《伦敦传》中写道,由于钟表售价昂贵,工人阶级难以负担,因此对于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杆和一盏提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这说明
A.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B.工业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时间意识
C.钟表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
D.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强化了民众在工厂生产制度下对时间的重视程度,故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钟表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加快,排除D项。
答案:B
13.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人脸识别技术为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提供了机会;但另一方面,充满舆论争议的人脸识别及其带来的隐私、伦理、法律等问题又引起了公众的担忧与恐惧。这一状况
A.反映了科技的“双刃剑”特性
B.阻碍了高新科技在生活的应用
C.促使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发展
D.加快了科技应用于生活的速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服务、提升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这体现出科技的“双刃剑”特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高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受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场需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科技应用于生活的速度加快,排除D项。
答案:A
14.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技术,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据此可知,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设
A.能普遍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 B.需要多个国家合作才能推进
C.可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D.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改善无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载人航天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门类,其发展客观上可以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该工程无法普遍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排除A项;材料与“多个国家合作”无关,排除B项;“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改善无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C
15.若干年前,我们不知道手机可以有这么多功能,不知道电视可以智能化,不知道手表、手环可以用来通话,但是当时代不断进步的时候,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这表明
A.民众消费观念正逐渐改变 B.科技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C.传统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 D.信息技术成经济发展动力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可以智能化,手表、手环可以用来通话,反映出科技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消费观念正逐渐改变,排除A项;“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初登陆“新大陆”的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其实反应缓慢,原因在于比起新大陆原居民的饮食,他们更熟悉也更习惯原有的食物,比如旧大陆的小麦、果蔬、豆类等。但是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徙来此,新大陆面临着人口压力与食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尤其是玉米单位平均产量是小麦的两倍,甚至更高。玉米在一个生长季就可以为人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糖和脂肪,且对气候和地力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于是这种几乎“不挑食”的作物被欧洲人带回旧大陆,在亚洲、非洲几乎遍地开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大陆传统的农业生态和饮食结构,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粮食,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持续增长。
——摘编自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 大量新物种的入侵也破坏了美洲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黑鼠造成的种种疫病,包括天花、麻疹、斑疹、伤寒等,在新世界肆虐为害,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同时也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恐惧,使美洲原住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最终影响了世界格局。
——摘编自王禹栋《生态视角下的历史书写
——以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人将北美农作物带回欧洲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物种交流的影响。(8分)
  答案:(1)原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优化饮食结构的需要;美洲农作物产量高;美洲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力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改变了传统农业生态;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推动世界人口的增长;病毒的流入与传播给美洲原住民造成伤害;对美洲生态造成冲击;影响了世界格局。(8分,任答四点即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代苏州织造专供服饰的工艺十分复杂,工序亦繁。从缫丝到织成绢帛,需要使用缫车、络车、经架、纺车、织机等生产工具。丝织业使用的木机在明代就已经定型了,织造提花缎纹织物时需要两人配合,通常是织匠在下面梭织,其学徒作为助手坐在织机上面配合织匠提拉通丝线,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而且效率低下,需要十至十二天才能织好一匹约15米长的成品缎。苏州总织局额设机匠1160名,局役132名,其中匠役最主要通过官府招募,招募来的工匠在织局当差以后,如果没有被革除,那么这将成为他的终身职业,而且他的子孙也要继承,织造局内的官吏对工匠进行残酷的压迫和苛虐的剥削,工匠得到的劳动报酬非常低微。
——摘编自董粉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特点分析与思考
——以清代苏州织造局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总是把工商视为一家,把手工业归类到商业,不论是在早期的重农抑商时代还是在两者兼顾的封建王朝末期,只要是还认为农业需要大力发展,就会倾向于抑制农业以外的产业——手工业和商业。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把大多数十分重要的手工业,如冶铁、铸币、煮盐、纺织等,全部收归官营,这一方式某种程度上顺应了手工业发展的需要,集中汇聚先进的技术及优秀人才,但又同时控制了手工业的总体发展形势。这种官营模式势必会严重打击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大多数辉煌的手工业成就都是为了统治阶级享受奢侈糜烂生活而服务的,对民间农业真正起到的技术上的推动作用反而受到了限制。
——摘编自杨镇毓《中西本末观中手工业地位差异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苏州织造局的生产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8分)
  答案:(1)生产特点:分工细致;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技术相对保守;生产规模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统治者将手工业归入商业,以抑商政策限制其发展;大部分手工业门类收归官营,打击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主要为满足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限制了技术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约手工业的发展。(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格林威治天文台是一个讲述时间测量进化故事的地方。人类的时间是一步步从“地方时间”到“天文台时间”到“国家时间”到“国际时间”再到“全球时间”的。第一个阶段,和其他民族一样,英国从观测太阳和星辰开始,将太阳和星辰作为最早的计时工具。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英国出于航海的需要使用了更为先进的计时工具——计时器。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工业化时期,火车和电报的应用要求在国家范围内建立起统一而精确的唯一时间。于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就成为全英国时间的国家标准。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80年代,世界贸易、旅行和信息交流需要全球性的计时体系。1924年英国广播电台第一次发出著名的“六点”,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次有了公共的时间服务。第五个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全球时间。直到20世纪50年代,时间测量都是由星星和星球的运动决定的,这一时期石英表和原子表成为新的更精确的计时工具,由此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标准时间。
——摘编自郭剑《现代海洋世界的地标——格林威治》
注:格林威治,现译“格林尼治”。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英国伦敦时间测量的历史是一部“进化史”。(2分)
阐述:时间是探究历史现象的重要尺度。格林威治天文台标志着伦敦时间在英国和世界的地位,人们可以从时间维度对“日不落帝国”的霸权有更多元的认识。材料对伦敦人的时间观进行了多元的探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近代工业革命是最终促成时间标准的制定和时间观念变革的关键因素。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维多利亚时代,伦敦人的时间观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现实,对现代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市民们也日益成为伦敦这台可怕“大钟”里的“零配件”。(8分)
总之,英国伦敦时间测量的历史,折射出英国社会近代化的变迁。(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航天事业恰如一张白纸,正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召唤下,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毅然回国,与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一起,共同致力于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的航天事业。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几十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祖国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人牢记初心与使命,不懈探索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摘编自熊若愚《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探索与经验启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答案:[示例]
解读: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苏联的援助下,航天事业艰难起步,但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航天事业又陷入低谷。中国意识到,想要真正发展本国的航天事业,必须独立自主地实现科技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及科学家的努力之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15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