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公共卫生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现代医学和医疗技术进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元朝驿站建设,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4、6、9、11、15、1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成吉思汗仿效中原驿传制度,在蒙古汗国境内设立驿站。窝阔台时期增设了从都城和林通往中原和到达察合台封地、拔都封地的驿站。元朝建立后,全国遍设驿站,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网。这些交通网络的建设
A.为民众出行提供了便利 B.密切了中外之间的联系
C.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完善了地方的管理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统治者广泛修筑驿站,便于传递公文和运输官府物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C项正确。成吉思汗等人修筑驿站的目的并非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排除A项;驿站修建在国内各地,没有涉及中外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驿站不属于地方管理体系内容,排除D项。
答案:C
2.下面是2022年1月安徽宿州客运车辆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这反映出客运车辆管理
到达站 途径地 发车时间
宿州快客站 苏州大道公园、御景湾南门、上和城南门、万达南门 8:20/8:50/9:15/10:00/11:00/11:50/12:10
13:20/14:20/15:40/16:10/16:40/17:10/17:40
泗县 直达 9:50/11:10
13:30/15:50/17:30
灵璧 庙东曹、张庙路、梁场路口、宣圩路口、沐河村、新国线北站 8:20/8:50/9:20/9:50/10:10/10:40/11:00
13:10/13:50/14:30/15:30/16:00/16:40/17:00
A.缓解了城市拥堵的状况 B.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
C.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D.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宿州客运汽车站按照时间划分的交通时刻表促使人们严格按照时间安排出行,使得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故D项正确。对客运车辆管理并未起到缓解城市拥堵的作用,排除A项;客运车辆管理与城乡经济的繁荣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3.中世纪黑死病暴发后,教皇宣称只要真心向上帝忏悔,就能得到原谅。圣职人员由于经常接触病患,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病死亡,后来神父都因为害怕而不敢接触病人,人们也把死后进天堂的愿望变为生前开始享乐。这体现了
A.神学权威受到了冲击 B.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
C.理性原则获得了认同 D.等级尊卑观念彻底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神父都因为害怕而不敢接触病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黑死病暴发以后,民众逐渐认识到教会的虚伪,神学的权威地位遭到冲击,故A项正确。推毁了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是宗教改革,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理性原则获得了认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尊卑观念,排除D项。
答案:A
4.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治疗疫病的论述。这些主张
论述 出处
元始二年(公元2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前汉书》
“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释氏通鉴》
“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 《夷俗记》
A.科学解释了疫病的成因 B.蕴含了隔离治疗的理念
C.弘扬了政府的民本情怀 D.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解析:根据材料“舍空邸第”“男女别坊,四事供承”“一切避匿不相见”可知,中国古代已经提出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的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疫病成因的科学解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重视民生,排除C项;材料与民众卫生意识的提升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5.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指出,人之所以会生病,原因在于人体气机的紊乱导致脏腑功能不调。他强调通过调节气机使人身强体健,身心康泰,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反映出
A.道教成为医学研究的基础 B.中医理论发生重大的革新
C.中医发展受到宗教的影响 D.道教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人体气机的紊乱”“调节气机使人身强体健”可知,葛洪的医学思想受到了道教理论的影响,故C项正确。医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中医理论发生了重大革新,排除B项;“道教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巴斯德在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后,以此预防鸡霍乱病,随后他成功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为免疫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B.科研活动的社会效益重大
C.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D.疫病防治依赖于医学创新
解析:根据材料“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量产的救命药品,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与医疗进步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C项所述夸大了巴斯德研究成果的影响,排除C项;疫病防治需要多方共同作用,而不仅仅依赖于医学创新,排除D项。
答案:B
7.2012年秋,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了经穴髹漆人像,该人像刻绘着57条纵横复杂的经脉线、119个清晰可见的穴位点,并且不同部位刻有“心”“肺”“肾”等铭文,揭示出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人像
A.真实地还原了人体结构 B.体现了高超的漆器工艺水平
C.展现了民众的生活旨趣 D.反映了汉代的医学发展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人体经络穴位具有精准而深刻的认知,反映了汉代医学的发展水平,故D项正确。经穴髹漆人像主要用来展示经脉与穴位分布,与还原人体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漆器的工艺水平高超,排除B项;经穴髹漆人像体现的是汉代的医学发展水平而非民众的生活旨趣,排除C项。
答案:D
8.下图所示为某学者通过研究近代中国刊密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商业报纸《申报》发现的1901~1910年其所刊登的西药广告数量抽样调查的数据走势。这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的盛行 B.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C.民众普遍接受了西医 D.西医传播范围的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1~1910年《申报》刊登的西药广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华开设医院和传播西方医学知识,使人们对西药的疗效有了初步的了解,该时期《申报》刊登的西药广告数量的增多也体现了西医传播范围的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西医传播范围扩大并不等于西方文化侵略加深,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该时期的民众普遍接受了西医,排除C项。
答案:D
9.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包括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目31种,其中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各地中医纷纷对此撰文痛斥或发起抗议。据此可知,当时
A.中西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医药学在中国完全不被认可
C.中医药学不具备科学研究价值 D.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社会上出现了废除中医药学的现象,这体现了近代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故D项正确。中西医之间既相通又互补,排除A项;“中医药学在中国完全不被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医药学不具备科学研究价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D
10.1910年年末东北鼠疫暴发,并很快波及河北、山东等地。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伍连德通过人体解剖发现了大量鼠疫杆菌,采取交通管制、分餐制、设计并分发双层纱布囊口罩等措施成功解除了鼠疫威胁。伍连德的举措
A.说明中国防疫技术领先世界 B.彰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C.增强了中国民众的防疫意识 D.阻断了疫病在华的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0年东三省暴发鼠疫后,伍连德通过采取医学技术等措施化解了鼠疫危机,彰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伍连德针对鼠疫危机采取的措施及成功解决,并未将中国的防疫技术与其他地区的防疫技术进行比较,无法说明中国防疫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民众防疫意识的增强,排除C项;“阻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B
11.有学者指出,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如在西方认知里,佩戴口罩意味着“身体有病”,法律不得违反“尊重人的个性”原则。该学者意在说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需要
A.树立科学意识 B.维护公平正义 C.加强多边合作 D.坚守和谐共处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要求各国克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之间的鸿沟,树立科学意识以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故A项正确。公平正义、多边合作治理和和谐共处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B、C、D三项。
答案:A
12.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的医院数量已发展到共31 056家,医院床位共612.05万张,形成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互为补充且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这一状况
A.有力地提高了国民的人均寿命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C.成为基本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 D.彻底解决了国民求医难的困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到2017年,我国的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互为补充且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这成为向民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国民人均寿命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无关,排除B项;“彻底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C
13.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画。该运动的开展
A.成功阻断了疫病的广泛传播
B.是“左”倾错误扩大后的结果
C.说明卫生防疫体系渐趋完善
D.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在全国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防疫卫生运动,这有助于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城乡的卫生面貌,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完全控制疫病的传播,排除A项;该运动的开展并非“左”倾错误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卫生防疫体系渐趋完善,排除C项。
答案:D
14.202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启动自我保健宣传月,承认个人、家庭、社区可以作为促进和保护健康政策的倡导者,人们可以通过定期洗手、刷牙、锻炼身体、健康饮食等活动保护自身健康。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了医疗技术的革命
C.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D.降低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了过去将健康只寄托在医生或医疗机构那里的观念,人们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医疗技术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降低了医生的社会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癌症、肾病、心力衰竭、脑梗死等一些疑难杂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临床治疗实践已经证明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可对多种疾病予以有效治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C.不同科技文化相互取长补短 D.中国医疗水平领先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可知,在人类克服疑难杂症时需要中西方医学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医疗水平,排除D项。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化交通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被强行带入中国之初,不消说统治阶层中的封建守旧势力会极力地进行百般阻挠,即便是不问世事的中国民众,尤其是浸沉在长期封禁生活中的东北民众,也很难迅即接受作为列强侵略工具的近代化交通。另外,西方势力的侵入与自身经济的生长,对整个近代东北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与阻滞的正反两面作用,使“近代式的若干商业都市和停滞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哪怕之后近代化交通日渐俘获民众之心,以渐代传统的态势不断发展,但在其尚未能完全、充分发展的阶段,为传统交通保留了续存时间和空间。这与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所体现且不断持续的新旧之争与中西冲突有着直接关系。
——摘编自刘莉《近代交通与东北城市发展(1860—1931)》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与推广、新旧交通工具的交替是渐次进行的,由于新式工具比旧式工具更加快捷、舒适、方便,人们弃旧趋新。轮船、火车不仅使长途旅行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还有舒适的活动空间,有食宿服务设备,人们无须再像以往那样要备足干粮,带着铺盖,长途跋涉,而可以更轻松、更舒适地远行。在这一逐步替代的过程中,新旧工具始终并存。人们在这种新旧并存与逐步交替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着新工具带来的好处, 也更加感到旧工具的不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们愿意接受新工具,享受更加便利、舒适的出行方式,从而对近代工业制造和先进技术更加认同与向往。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东北交通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交通工具革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答案:(1)特点:交通变革的艰难性与滞后性;交通变革存在不平衡性;交通变革中存在中西、新旧的交汇。(6分)
(2)影响: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推动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旴江流域政治稳定,尤其是当地藩王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医药和文化的发展。据统计,这一地区杰出的医生有188人,医学书籍有186种。各家学说众多,特色显耀,名扬海内外,出现了很多家里世代从事医学的著名医生;各家学说云集,特点明显,引领了当时的学术界,名扬海内外。这一时期“建昌帮”和“樟树帮”的传统炮制技术,提高了中药材质量,药业的发达,从而保证了药效的发挥,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使医学有用武之地,医药结合,互相促进,为旴江流域的医家们创造了良好的医疗条件。
——摘编自曹思标《明清时期旴江医学的兴盛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著名传教医生嘉约翰(1824—1901)创办的博济医院是中国最早的医科完整的教会医院。其不仅在广州设有总院,还在广东的其他地区设立了分院,既便于下乡传道,又能沿途施医给药,可谓一举两得。1898年,嘉约翰又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家精神病医院,即“花地医院”,用西医的心理和药物疗法治疗精神病患者。博济医院还兼有刊印医书和编译医学教材的功能。1871年嘉约翰翻译的系统介绍西药种类、制法、功效及用途的医书《西药略释》,由该院刊行。嘉约翰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开启了中国西医教育之先河。他在中国创办了最早的西医学校,开始培养西医人才。
——摘编自孙希磊《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医学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旴江流域医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嘉约翰对中国近代医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嘉约翰活动进行简要评价。(9分)
答案:(1)表现:涌现大量名医、医书;出现医学世家;制药技术发展。(3分)
原因:政府重视,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医学世家的教育传承。(4分)
(2)贡献:在华建立近代化的医院,治愈大量民众;创建专科医院;推动西医书籍和医疗技术在华传播;培养西医人才。(4分)
评价:以嘉约翰为代表的部分西医人才推动了西医在华的传播,并用西医技术为中国民众服务,促进了我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教士在华的医疗行为,也带有在华传教甚至为西方侵略势力服务的目的。(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事件发生在1648年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17~19世纪,黄热病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曾造成大量人群死亡及部分社会活动瘫痪。19世纪初,受黄热病的影响,法国出兵海地失败,放弃了在北美大陆的殖民野心。法国政府把21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殖民地卖给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20世纪30年代末,黄热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被广泛用于流行地区的预防接种,因而黄热病流行强度明显受到抑制,只在中、南美洲及非洲形成地方性流行。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降低了对黄热病的警惕,忽视了对黄热病的监测和预防接种,结果新的流行又不断出现。
——摘编自丁国允、钟玉清等《国门疫病危机与应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疫病与人类社会”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须有自己的结论。)
答案:[示例]
主题:疫病流行会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暴发了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 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1350年左右,一场灾难性的鼠疫席卷了欧洲,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统计数据表明,从1347年到1353年6年间,鼠疫导致2500多万欧洲人丧生,占当时欧洲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这场瘟疫也被叫作黑死病。黑死病致使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急剧减少,这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封建领主经济,加快了封建农奴制解体的步伐。与此同时,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只好进行工具改良和技术创新。欧洲不少封建国家开始向现代社会、商业经济方向迈进,这为日后西欧崛起和称霸世界做了铺垫。(9分)
总之,疫病流行造成了人类军事、政治等活动的转向,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类健康水平及死亡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20世纪50年代时仅为46.5岁,20世纪70年代增长到59.8岁,21世纪初增长到65.4岁,而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26岁左右。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不仅体现了人类的健康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社会医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环境状况。
——摘编自符宁、向梦航等《人均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193个国家相关数据的分析》
材料二 夏朝中国人均寿命为18岁,经过2000年后的秦汉的人均寿命才20岁,仅增加了2岁,再过200年到了东汉,人均寿命为22岁,再过约700年的唐朝增到27岁,又过约300年到了宋朝达到30岁,约500年后的清朝为33岁,约50年后的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为35岁,8年后的1957年的中国人均寿命增到57岁,即8年增加了22岁,而2000年中国人均寿命是71.8岁。可见越靠近近代,人均寿命增长得越快。
——摘编自郭普远《多视角看影响中国人寿命的主要因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观点:人均寿命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论述:人均寿命的增长是社会医疗水平、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及社会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频发、医疗条件有限等,人均寿命增长缓慢,如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的战乱局面、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等使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仅为20多岁,但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的财富迅速增加,民众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伴随国家秩序的稳定、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等,中国人均寿命迅速提高,达到70多岁。总之,人均寿命的增长是医疗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医疗与公共卫生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现代医学和医疗技术进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元朝驿站建设,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4、6、9、11、15、1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成吉思汗仿效中原驿传制度,在蒙古汗国境内设立驿站。窝阔台时期增设了从都城和林通往中原和到达察合台封地、拔都封地的驿站。元朝建立后,全国遍设驿站,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网。这些交通网络的建设
A.为民众出行提供了便利 B.密切了中外之间的联系
C.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完善了地方的管理体系
2.下面是2022年1月安徽宿州客运车辆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这反映出客运车辆管理
到达站 途径地 发车时间
宿州快客站 苏州大道公园、御景湾南门、上和城南门、万达南门 8:20/8:50/9:15/10:00/11:00/11:50/12:10
13:20/14:20/15:40/16:10/16:40/17:10/17:40
泗县 直达 9:50/11:10
13:30/15:50/17:30
灵璧 庙东曹、张庙路、梁场路口、宣圩路口、沐河村、新国线北站 8:20/8:50/9:20/9:50/10:10/10:40/11:00
13:10/13:50/14:30/15:30/16:00/16:40/17:00
A.缓解了城市拥堵的状况 B.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
C.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D.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3.中世纪黑死病暴发后,教皇宣称只要真心向上帝忏悔,就能得到原谅。圣职人员由于经常接触病患,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病死亡,后来神父都因为害怕而不敢接触病人,人们也把死后进天堂的愿望变为生前开始享乐。这体现了
A.神学权威受到了冲击 B.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
C.理性原则获得了认同 D.等级尊卑观念彻底瓦解
4.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治疗疫病的论述。这些主张
论述 出处
元始二年(公元2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前汉书》
“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释氏通鉴》
“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 《夷俗记》
A.科学解释了疫病的成因 B.蕴含了隔离治疗的理念
C.弘扬了政府的民本情怀 D.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5.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指出,人之所以会生病,原因在于人体气机的紊乱导致脏腑功能不调。他强调通过调节气机使人身强体健,身心康泰,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反映出
A.道教成为医学研究的基础 B.中医理论发生重大的革新
C.中医发展受到宗教的影响 D.道教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巴斯德在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后,以此预防鸡霍乱病,随后他成功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为免疫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B.科研活动的社会效益重大
C.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D.疫病防治依赖于医学创新
7.2012年秋,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了经穴髹漆人像,该人像刻绘着57条纵横复杂的经脉线、119个清晰可见的穴位点,并且不同部位刻有“心”“肺”“肾”等铭文,揭示出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人像
A.真实地还原了人体结构 B.体现了高超的漆器工艺水平
C.展现了民众的生活旨趣 D.反映了汉代的医学发展水平
8.下图所示为某学者通过研究近代中国刊密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商业报纸《申报》发现的1901~1910年其所刊登的西药广告数量抽样调查的数据走势。这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的盛行 B.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C.民众普遍接受了西医 D.西医传播范围的扩大
9.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包括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目31种,其中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各地中医纷纷对此撰文痛斥或发起抗议。据此可知,当时
A.中西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医药学在中国完全不被认可
C.中医药学不具备科学研究价值 D.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
10.1910年年末东北鼠疫暴发,并很快波及河北、山东等地。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伍连德通过人体解剖发现了大量鼠疫杆菌,采取交通管制、分餐制、设计并分发双层纱布囊口罩等措施成功解除了鼠疫威胁。伍连德的举措
A.说明中国防疫技术领先世界 B.彰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C.增强了中国民众的防疫意识 D.阻断了疫病在华的传播
11.有学者指出,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如在西方认知里,佩戴口罩意味着“身体有病”,法律不得违反“尊重人的个性”原则。该学者意在说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需要
A.树立科学意识 B.维护公平正义 C.加强多边合作 D.坚守和谐共处
12.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的医院数量已发展到共31 056家,医院床位共612.05万张,形成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互为补充且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这一状况
A.有力地提高了国民的人均寿命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C.成为基本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 D.彻底解决了国民求医难的困境
13.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画。该运动的开展
A.成功阻断了疫病的广泛传播
B.是“左”倾错误扩大后的结果
C.说明卫生防疫体系渐趋完善
D.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
14.202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启动自我保健宣传月,承认个人、家庭、社区可以作为促进和保护健康政策的倡导者,人们可以通过定期洗手、刷牙、锻炼身体、健康饮食等活动保护自身健康。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了医疗技术的革命
C.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D.降低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1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癌症、肾病、心力衰竭、脑梗死等一些疑难杂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临床治疗实践已经证明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可对多种疾病予以有效治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C.不同科技文化相互取长补短 D.中国医疗水平领先世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化交通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被强行带入中国之初,不消说统治阶层中的封建守旧势力会极力地进行百般阻挠,即便是不问世事的中国民众,尤其是浸沉在长期封禁生活中的东北民众,也很难迅即接受作为列强侵略工具的近代化交通。另外,西方势力的侵入与自身经济的生长,对整个近代东北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与阻滞的正反两面作用,使“近代式的若干商业都市和停滞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哪怕之后近代化交通日渐俘获民众之心,以渐代传统的态势不断发展,但在其尚未能完全、充分发展的阶段,为传统交通保留了续存时间和空间。这与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所体现且不断持续的新旧之争与中西冲突有着直接关系。
——摘编自刘莉《近代交通与东北城市发展(1860—1931)》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与推广、新旧交通工具的交替是渐次进行的,由于新式工具比旧式工具更加快捷、舒适、方便,人们弃旧趋新。轮船、火车不仅使长途旅行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还有舒适的活动空间,有食宿服务设备,人们无须再像以往那样要备足干粮,带着铺盖,长途跋涉,而可以更轻松、更舒适地远行。在这一逐步替代的过程中,新旧工具始终并存。人们在这种新旧并存与逐步交替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着新工具带来的好处, 也更加感到旧工具的不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们愿意接受新工具,享受更加便利、舒适的出行方式,从而对近代工业制造和先进技术更加认同与向往。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东北交通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交通工具革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旴江流域政治稳定,尤其是当地藩王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医药和文化的发展。据统计,这一地区杰出的医生有188人,医学书籍有186种。各家学说众多,特色显耀,名扬海内外,出现了很多家里世代从事医学的著名医生;各家学说云集,特点明显,引领了当时的学术界,名扬海内外。这一时期“建昌帮”和“樟树帮”的传统炮制技术,提高了中药材质量,药业的发达,从而保证了药效的发挥,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使医学有用武之地,医药结合,互相促进,为旴江流域的医家们创造了良好的医疗条件。
——摘编自曹思标《明清时期旴江医学的兴盛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著名传教医生嘉约翰(1824—1901)创办的博济医院是中国最早的医科完整的教会医院。其不仅在广州设有总院,还在广东的其他地区设立了分院,既便于下乡传道,又能沿途施医给药,可谓一举两得。1898年,嘉约翰又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家精神病医院,即“花地医院”,用西医的心理和药物疗法治疗精神病患者。博济医院还兼有刊印医书和编译医学教材的功能。1871年嘉约翰翻译的系统介绍西药种类、制法、功效及用途的医书《西药略释》,由该院刊行。嘉约翰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开启了中国西医教育之先河。他在中国创办了最早的西医学校,开始培养西医人才。
——摘编自孙希磊《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医学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旴江流域医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嘉约翰对中国近代医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嘉约翰活动进行简要评价。(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事件发生在1648年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17~19世纪,黄热病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曾造成大量人群死亡及部分社会活动瘫痪。19世纪初,受黄热病的影响,法国出兵海地失败,放弃了在北美大陆的殖民野心。法国政府把21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殖民地卖给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20世纪30年代末,黄热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被广泛用于流行地区的预防接种,因而黄热病流行强度明显受到抑制,只在中、南美洲及非洲形成地方性流行。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降低了对黄热病的警惕,忽视了对黄热病的监测和预防接种,结果新的流行又不断出现。
——摘编自丁国允、钟玉清等《国门疫病危机与应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疫病与人类社会”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须有自己的结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类健康水平及死亡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20世纪50年代时仅为46.5岁,20世纪70年代增长到59.8岁,21世纪初增长到65.4岁,而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26岁左右。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不仅体现了人类的健康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社会医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环境状况。
——摘编自符宁、向梦航等《人均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193个国家相关数据的分析》
材料二 夏朝中国人均寿命为18岁,经过2000年后的秦汉的人均寿命才20岁,仅增加了2岁,再过200年到了东汉,人均寿命为22岁,再过约700年的唐朝增到27岁,又过约300年到了宋朝达到30岁,约500年后的清朝为33岁,约50年后的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为35岁,8年后的1957年的中国人均寿命增到57岁,即8年增加了22岁,而2000年中国人均寿命是71.8岁。可见越靠近近代,人均寿命增长得越快。
——摘编自郭普远《多视角看影响中国人寿命的主要因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