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检测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近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中国古代法律与古罗马法律比较,专制王权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意义,等等
典型情境题 1、2、4、5、6、8、1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商时期,商王进行的一些军事行动往往都要征集诸方国的军队参加。到晚商时期,商王与诸方国之间虽有一定的联合,但更多的则是主从关系,那些新征服的部落不能再以平等的身份加入方国联盟,而是被直接并入商的版图。这一变化表明商朝
A.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创建了完善的国家机构
C.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D.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2.北魏孝文帝铸行太和五铢后,“虽利于京邑(洛阳)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反映出当时
A.实物货币仍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B.铸币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C.货币形态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D.百姓习惯决定货币政策
3.隋朝初年,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十分普遍。隋文帝颁布“大索貌阅法”,要求各州县官对在籍的编户成员的年龄、长相、身体特征等都详细记录在册,并定期进行验证。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要被处以流刑。隋文帝此举意在
A.削弱豪强地主势力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提高官员办事效率 D.保障赋税徭役的征发
4.1071年,宋神宗下诏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标准从不切实际的文化讨论上升到结合国家政策来解决问题。这一做法
A.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B.倡导用儒学解决现实问题
C.导致官员数量急剧增加 D.得到了士人群体普遍认可
5.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朝代权力分配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B.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
C.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6.明代万历年间,河南巡抚、理学家钟化民作《圣谕图解》,将“圣谕六条”每条的诠释分为四个部分:先说理,次歌,次图,次图解,每一条都选择一幅图和一则故事,连同对六谕的说理、诗歌刻到石碑之上。由此可知,《圣谕图解》
A.图文教化方式易于理解 B.是当时教化乡里的范本
C.集绘画书法艺术之大成 D.稳定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7.1912年3月20日,孙中山签发“慎重用人”令,指出:“民国成立,万端更始,肃正吏治,时不可失。为此,令仰内务部等于用人之际,务当悉心考察,慎重铨选,勿使非才滥竽,贤能远引,是为至要。”这份命令
A.体现出自由平等的观念 B.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C.重视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D.提升了干部的文化素养
8.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民族法规时,把扶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这一做法有助于
A.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B.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C.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加快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
9.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表明我国
A.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倡导与世界各国结成同盟
10.下图为1954年金肇芳创作的年画《光荣的生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
A.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B.奉献人民的价值观念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D.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
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被认为代表了共和国最佳政治、军事、法律和宗教智慧,它的看法,不论是人民,还是贵族阶层的个人成员,都不敢怠慢。这表明,罗马当时
A.权力制约机制尚不清晰 B.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共和政体遭到重大挑战 D.公民大会的实际作用有限
12.马丁·路德提出:“属灵的政权”与“属世的政权”是两种国度,应该“彼此划分清楚”。前者宣扬上帝之道,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维持治安、防止恶行,并为人民谋福利。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强调放弃宗教信仰 B.提倡民众思想统一
C.肯定神职人员地位 D.主张实行政教分离
13.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了各国处理矛盾与争端时应遵循的原则,如解决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的原则是:“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这说明,该和约
A.维护了德意志各邦的利益
B.重视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
C.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D.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
14.1780年,英国辉格党左翼组建“政治知识发展社”,要求改革选举制度;陆军少校卡特莱特要求实行各选区平等,下院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废除财产资格和其他限制,议员一律领取薪金,并不得兼任国家官职的选举制度。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政党政治的建立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民主政治的完善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5.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制定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转,美国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对重大决策具有独家否决权,而这最直接具体的决定因素是其在基金中认缴的份额。这反映出美国
A.依靠经济实力谋求美国霸权 B.维护了国际局势的稳定
C.积极推动战后世界经济恢复 D.重塑战后世界政治体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堪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唐德宗下令正式实施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实施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合理的新的征收标准。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两税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起点。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使纳税田亩增加了280万顷,改变了过去“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又于万历九年(1581年)将一条鞭法颁行全国。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清政府于1712年宣布,以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政府于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将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原则,只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这样,不但稳定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 ——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点,并做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朝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以及外国力量的入侵,导致了皇权的弱化与分解,最终引发了一场地方自治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宪政的发展。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908年以前是由绅商自发倡办或由官府督导试办的阶段;1909年以后是在清政府统筹规划之下,作为预备立宪的基础工作,全面推行的阶段。前一阶段的地方自治团体以“南学会”最具代表性。南学会创办于1898年年初,地址设在长沙孝廉堂,“于地方重大兴革,时加讨论,试提方案,以供有司采纳”。在南学会的倡导和影响下,湖南各州县相继成立类似学会,对推动湖南新政、训练绅民参政议政,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姜栋《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从清末自治运动谈起》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末年地方自治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作用。(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村民自治的性质。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大部制”早在隋唐时期已经以“三省六部制”的形式存在和推行。唐初,中书省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制定重大决策,参与讨论国家政治、军事重要事项,审理文书,并按照皇帝的授意草拟诏书和下行文书,接着必须将诏书、文书奏章等交由门下省进行审议。门下省首先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进行审议,然后签署奏章和审阅上下文书,如果门下省认为诏令有问题,他们有权将诏令封还给皇帝。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就不能发布诏书。门下省可对其认为不合适的诏书拒绝副署,这就意味着该诏书不能被颁布。只有经过门下省副署,皇帝的诏令才能生效。尚书省官员可以参议国家军政大事,专门负责执行皇帝诏令,也可以通过署印、勾检、行朱、对公文的检覆等方式,实现对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权的制约。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的“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美国总统只有在与参议院协商并经后者统一后,才能任命大使、公使及政府其他重要官员;只有经过国会参议院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后,总统及政府对外缔约的条约才能生效。美国国会中的参议院有权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出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选,国会有权弹劾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国会通过的立法案要交由总统签署,而总统往往根据立法案的内容是否符合政府的意愿来决定签署与否,而不是例行公事般地一律照签不误。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选首先由总统提名,然后经参议院批准,最后由总统正式任命。联邦最高法院可以通过行使宪法解释权宣布国会的立法案违宪而将其废止。联邦最高法院也可以通过解释宪法含义宣布总统和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因违宪无效,或宣布总统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因违宪而作废。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大部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各自的积极影响。(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西方文官制度比较
项目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用人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立场 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 政治与行政没有分离
政治中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管理原则 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 党管干部
行政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 坚持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期末检测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近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中国古代法律与古罗马法律比较,专制王权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意义,等等
典型情境题 1、2、4、5、6、8、1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商时期,商王进行的一些军事行动往往都要征集诸方国的军队参加。到晚商时期,商王与诸方国之间虽有一定的联合,但更多的则是主从关系,那些新征服的部落不能再以平等的身份加入方国联盟,而是被直接并入商的版图。这一变化表明商朝
A.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创建了完善的国家机构
C.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D.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商时期的商王需要得到诸方国的支持,到晚商时期,商王更多的是支配诸方国,说明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加强,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到秦朝才确立,排除A项;仅由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得出商朝创建了完善的国家机构的结论,排除B项;西周时期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排除D项。
答案:C
2.北魏孝文帝铸行太和五铢后,“虽利于京邑(洛阳)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反映出当时
A.实物货币仍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B.铸币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C.货币形态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D.百姓习惯决定货币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统一货币后,河北、河南诸州仍通过其他货币或实物进行交易,这反映出当时实物货币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铸币的工艺水平,排除B项;货币形态发展的多元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3.隋朝初年,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十分普遍。隋文帝颁布“大索貌阅法”,要求各州县官对在籍的编户成员的年龄、长相、身体特征等都详细记录在册,并定期进行验证。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要被处以流刑。隋文帝此举意在
A.削弱豪强地主势力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提高官员办事效率 D.保障赋税徭役的征发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索貌阅”的主要目的是清查出隐匿的人口,这样能够有效保障和扩大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故D项正确,排除A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不是清查户口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户籍管理与提高官员办事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4.1071年,宋神宗下诏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标准从不切实际的文化讨论上升到结合国家政策来解决问题。这一做法
A.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B.倡导用儒学解决现实问题
C.导致官员数量急剧增加 D.得到了士人群体普遍认可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国家政策来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废诗赋而注重经义和策论,其意在引导士子关心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倡导用儒学解决现实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守派和士人群体的态度,排除A、D两项;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与官员数量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答案:B
5.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朝代权力分配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B.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
C.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宋代中央的机构设置,其通过分散中央机构的权力,从而避免中枢权力对皇权的威胁,故D项正确。宋代没有延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政事堂也不是宋代中央权力的中心,排除A、B两项;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
答案:D
6.明代万历年间,河南巡抚、理学家钟化民作《圣谕图解》,将“圣谕六条”每条的诠释分为四个部分:先说理,次歌,次图,次图解,每一条都选择一幅图和一则故事,连同对六谕的说理、诗歌刻到石碑之上。由此可知,《圣谕图解》
A.图文教化方式易于理解 B.是当时教化乡里的范本
C.集绘画书法艺术之大成 D.稳定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圣谕图解》以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圣谕六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诠释,使“圣谕六条”的含义简单易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圣谕图解》的地位和艺术成就,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圣谕图解》对维持地方秩序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7.1912年3月20日,孙中山签发“慎重用人”令,指出:“民国成立,万端更始,肃正吏治,时不可失。为此,令仰内务部等于用人之际,务当悉心考察,慎重铨选,勿使非才滥竽,贤能远引,是为至要。”这份命令
A.体现出自由平等的观念 B.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C.重视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D.提升了干部的文化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命令反映出孙中山对于清末吏治腐败的痛恨,要求民国政府谨慎用人,故C项正确。自由平等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该命令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该命令的实际效果,排除D项。
答案:C
8.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民族法规时,把扶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这一做法有助于
A.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B.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C.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加快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
解析:根据材料中“扶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权利”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保障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促进和谐发展,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排除A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答案:B
9.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表明我国
A.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倡导与世界各国结成同盟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为全球治理和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故C项正确。中国参加全球外交活动,并不仅仅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我国奉行和平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不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者”,排除B项;新时期中国奉行的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政策,排除D项。
答案:C
10.下图为1954年金肇芳创作的年画《光荣的生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
A.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B.奉献人民的价值观念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D.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光荣的生产模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女性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力量比重,排除A项;奉献人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C项。
答案:D
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被认为代表了共和国最佳政治、军事、法律和宗教智慧,它的看法,不论是人民,还是贵族阶层的个人成员,都不敢怠慢。这表明,罗马当时
A.权力制约机制尚不清晰 B.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共和政体遭到重大挑战 D.公民大会的实际作用有限
解析:由材料“元老院被认为代表了共和国最佳政治、军事、法律和宗教智慧”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政治影响力较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共和国各行政机构的关系,排除A项;“共和政体遭到重大挑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公民大会的实际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12.马丁·路德提出:“属灵的政权”与“属世的政权”是两种国度,应该“彼此划分清楚”。前者宣扬上帝之道,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维持治安、防止恶行,并为人民谋福利。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强调放弃宗教信仰 B.提倡民众思想统一
C.肯定神职人员地位 D.主张实行政教分离
解析:根据材料中“前者宣扬上帝之道,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维持治安、防止恶行”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两种国度”即教会和世俗政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彼此划分清楚”,这体现了其主张实行政教分离的思想,故D项正确。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民众思想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D
13.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了各国处理矛盾与争端时应遵循的原则,如解决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的原则是:“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这说明,该和约
A.维护了德意志各邦的利益
B.重视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
C.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D.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可知,该和约重视用和平商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故B项正确。“维护了德意志各邦的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答案:B
14.1780年,英国辉格党左翼组建“政治知识发展社”,要求改革选举制度;陆军少校卡特莱特要求实行各选区平等,下院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废除财产资格和其他限制,议员一律领取薪金,并不得兼任国家官职的选举制度。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政党政治的建立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民主政治的完善 D.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与此同时,英国要求改革议会选举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尤其是要求实行各选区平等、废除财产资格和其他限制等的选举制度,更加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反映出英国日益高涨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答案:D
15.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制定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转,美国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对重大决策具有独家否决权,而这最直接具体的决定因素是其在基金中认缴的份额。这反映出美国
A.依靠经济实力谋求美国霸权 B.维护了国际局势的稳定
C.积极推动战后世界经济恢复 D.重塑战后世界政治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国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对重大决策具有独家否决权”“决定因素是其在基金中认缴的份额”可知,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霸权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排除B、D两项;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堪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唐德宗下令正式实施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实施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合理的新的征收标准。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两税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起点。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使纳税田亩增加了280万顷,改变了过去“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又于万历九年(1581年)将一条鞭法颁行全国。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清政府于1712年宣布,以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政府于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将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原则,只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这样,不但稳定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 ——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点,并做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点:社会的发展推动古代赋税制度变革。(2分)
说明:古代赋税制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但赋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的。唐代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均田制走向崩溃,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度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在此情况下,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中国赋税征收的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的大量流入,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提供了条件,人民承担的赋税全部以白银形式上交,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清朝“康乾盛世”,统治者固定丁税,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劳动力。(8分)
综上可知,赋税制度的调整都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之际而出现的,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朝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以及外国力量的入侵,导致了皇权的弱化与分解,最终引发了一场地方自治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宪政的发展。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908年以前是由绅商自发倡办或由官府督导试办的阶段;1909年以后是在清政府统筹规划之下,作为预备立宪的基础工作,全面推行的阶段。前一阶段的地方自治团体以“南学会”最具代表性。南学会创办于1898年年初,地址设在长沙孝廉堂,“于地方重大兴革,时加讨论,试提方案,以供有司采纳”。在南学会的倡导和影响下,湖南各州县相继成立类似学会,对推动湖南新政、训练绅民参政议政,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姜栋《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从清末自治运动谈起》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末年地方自治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作用。(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村民自治的性质。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答案:(1)时代背景: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弱化;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民主思想传播。(6分,任答三点即可)
作用:推动了清末宪政的发展(或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加速了清朝专制统治的瓦解;有助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促进思想解放;为近现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5分,任答三点即可)
(2)性质: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1分)
认识: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政治制度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和发展的需要,不应照搬别国。(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大部制”早在隋唐时期已经以“三省六部制”的形式存在和推行。唐初,中书省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制定重大决策,参与讨论国家政治、军事重要事项,审理文书,并按照皇帝的授意草拟诏书和下行文书,接着必须将诏书、文书奏章等交由门下省进行审议。门下省首先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进行审议,然后签署奏章和审阅上下文书,如果门下省认为诏令有问题,他们有权将诏令封还给皇帝。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就不能发布诏书。门下省可对其认为不合适的诏书拒绝副署,这就意味着该诏书不能被颁布。只有经过门下省副署,皇帝的诏令才能生效。尚书省官员可以参议国家军政大事,专门负责执行皇帝诏令,也可以通过署印、勾检、行朱、对公文的检覆等方式,实现对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权的制约。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的“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美国总统只有在与参议院协商并经后者统一后,才能任命大使、公使及政府其他重要官员;只有经过国会参议院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后,总统及政府对外缔约的条约才能生效。美国国会中的参议院有权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出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选,国会有权弹劾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国会通过的立法案要交由总统签署,而总统往往根据立法案的内容是否符合政府的意愿来决定签署与否,而不是例行公事般地一律照签不误。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选首先由总统提名,然后经参议院批准,最后由总统正式任命。联邦最高法院可以通过行使宪法解释权宣布国会的立法案违宪而将其废止。联邦最高法院也可以通过解释宪法含义宣布总统和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因违宪无效,或宣布总统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因违宪而作废。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大部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各自的积极影响。(9分)
答案:(1)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最终决定权归皇帝。(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相似之处:都注重国家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保障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3分)
积极影响:唐朝“大部制”实现了三省之间的牵制,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封建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通过国会、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之间的彼此制约,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西方文官制度比较
项目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用人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立场 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 政治与行政没有分离
政治中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管理原则 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 党管干部
行政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 坚持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多种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分)
论述: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较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2分)
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自工业革命开展以来,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行“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在官员选用标准上,其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主权在民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公平正义、注重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4分)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强调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3分)
总之,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时代需要,合理借鉴他国可取之处。(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