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方式的演变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评价,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变迁的原因及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美国代议制,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典型情境题 1、3、4、6、9、11、15、1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双方平行存在,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据此可知,美国
A.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 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联邦制度具有二元性 D.中央与地方形成对抗
2.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考试训练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孙中山这一设想
A.推动了地方机构的革新 B.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C.使民众获得了广泛权利 D.强调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3.西周时期,“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与贤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世官制与禅让制并行
B.贵族政治特权逐步弱化
C.墨家的尚贤思想盛行
D.国家治理体系相对完备
4.史载,汉文帝把天下分为九州,郡国都属于九州的范围,实行郡国同刺,“东曹(丞相幕府官员)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该史料可用于说明,汉文帝时期
A.刺史制度已经成熟 B.王国问题初步解决
C.地方吏治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体系建立
5.武则天即位后,设立武举,实行士人文武分途,加大对军队的掌控力度;同时,大力倡导诗赋取士,“皆以文词召入待诏”,打破了朝廷官员大多都属于关陇集团的局面。可见,武则天的科举改革旨在
A.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B.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C.阻止世家大族参政 D.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6.唐朝时期,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必须言于中丞、(御史)大夫。宋朝,台谏系统行事不受宰相约束,也不受本部门长官管束,若本部门长官有不法行为,其下属同样可以直接弹纠。宋朝这一制度调整
A.增强了监察事权的独立性
B.削弱了丞相的监察权力
C.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D.导致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7.1369年,明太祖在给群臣的谕旨中写道:“昔元时不重名爵,或以私爱辄授以官职,名虽易得,实无益于事,徒拥虚名而巳。朕今命官,必因其才,官之所治,必尽其事。” 这反映了明初
A.提高了文臣的政治地位
B.强化了官员选拔的实效性
C.反思了元朝速亡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8.下表所示为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和屈维廉两位爵士提出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这一报告
序号 内容
一 建立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二 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
三 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
四 严加考核文官平时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
A.指出了政党政治的消极意义
B.促进了文官决策水平的提升
C.标志着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
D.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9.1856年,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制定考选领事官的规则。1877年,海斯当选总统后,首开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之先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据此可认定的史论是
A.民众获得参与政府工作的平等机会
B.文官制度是总统和国会斗争的产物
C.文官制度的建立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D.中枢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
10.下表内容为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高级文官考试科目的概述。这一制度安排意在
考试科目 概述
必考科目 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 5门
选考科目 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从中任选6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推进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C.建立职业官僚体系
D.保证文官选拔的公平性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事务的日益繁杂要求高级文官辅助政务官并代行某种职能,导致有的事务官与政务官平分秋色,有的事务官甚至能架空政务官,使之成为傀儡。这反映出现代文官制度下
A.政务官职能发生变化 B.政治中立原则受到挑战
C.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 D.文官工作的主动性增强
12.1897年,贵州学政奏请开设经济专科,光绪帝对该建议予以肯定,并正式允许各地学堂开设经济科目。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凡乡会试和生童岁科各试一律改试策论;不久又明令取消诗赋小楷。晚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A.服务于洋务运动开展需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助推了近代化的进步潮流
D.促进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兴起
13.下表所示为清末科举制废除后士绅阶层的社会活动的概述。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概况 表现
参政 部分士绅加入地方立宪派。在各省谘议局选举中,议员大部分来自士绅阶层
深造 部分士绅开始就读于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
从军 一些仕子投笔从戎,参加新军或入各种新式陆军学堂学习
改业 投资新式企业、投身新式行业成为一部分士绅的选择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B.完成了近代社会转型
C.维护了传统社会结构 D.增强了清朝统治力量
14.1913年12月,北洋政府创立县知事试验制度,考试内容依次为:甄录试只考论文;第一试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际条约之大要”;第二试考“关于地方行政之策问”“设案之判断”和“草拟文牍”;口试则就具体的“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和个人行政经验进行问答。北洋政府此举旨在
A.践行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提高地方官员的民主素养
C.效法近代西方文官选任制度
D.巩固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15.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同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任免行政人员办法》和《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并制定《人事工作方法三十条(草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干部制度体系成熟完备 B.党管干部原则正式确立
C.社会主义建设条件改善 D.干部管理实现了法制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各种官员选拔晋升制度,从来都是利弊共存的。往往在一种新制度诞生之初,其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变化,其弊端显现,导致“选非其人”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积累最终不免导致这种制度消亡或演变成另外一种制度。新的官员选拔晋升制度总是在总结旧有制度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的。
——摘编自杨鸣杰《浅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晋升方式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廷谕令停止八股取士,自次年始,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生童岁科两考,仍先试经一场,专试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策论,正场试四书义、五经义各一篇。考试试差、庶吉士散馆,均用论一篇、策一道。进士朝考论疏、殿试策问,均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所有考试,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空衍剽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清廷谕令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70 年6月,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主要内容大致如下:一切文官,除少数最高级官员外,均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才能录用;文官有高低两级之分,高级文官负责执行政策,低级文官负责办理日常事务;凡考试合格者,经培训后,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机关工作。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材料二 1981年,撒切尔政府宣布裁撤文官部,其原有职能分别由内阁办公处和财政部负责。此次文官改革的目标有:政府的决策职能与采购和服务的职能区分开来;重建文官系统,在政府框架之内创立行政执行机构;在宪法原则之下,政府运作要具有透明性,各部部长要就本部所有司局和执行机构的文官等全部事务向议会负责;将管理和运作的责任下达到各部和各行政执行机构;向纳税人提供与其纳税义务相称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潘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格莱斯顿政府文官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示颁布《政府机关职员须入国民党令》规定:政府职员与国民党无深切关系是不适宜的,由该(政府)职员长官督促其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其入党。国民政府颁布的《宣誓条例》规定:委任职以上公务员,无论是否是国民党党员,在就任前都须宣誓服从国民党“党义”。国民党发出训令,规定各机关用人标准,即“须注意其人在党内之历史,曾效忠于党国”。从1931年考试院举办第一届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
——摘编自姬丽萍、孙桂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党国”体制下公务员制度的变异》
材料二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0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进步性,并简析其意义。(8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方式的演变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评价,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变迁的原因及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美国代议制,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典型情境题 1、3、4、6、9、11、15、1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双方平行存在,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据此可知,美国
A.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 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联邦制度具有二元性 D.中央与地方形成对抗
解析:根据材料“联邦和州政府双方平行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与州在权力的分配上处于平行状态,反映出美国的联邦制度具有二元性特点,故C项正确。联邦制度下的美国并不是处于松散无序状态,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排除B项;美国中央与地方并未形成对抗局面,排除D项。
答案:C
2.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考试训练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孙中山这一设想
A.推动了地方机构的革新 B.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C.使民众获得了广泛权利 D.强调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试图通过派出相应官员训练民众,以提高人民对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的运用能力,最终由训政步入宪政,故D项正确。材料与地方机构革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民众获得了广泛的权利,排除C项。
答案:D
3.西周时期,“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与贤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世官制与禅让制并行
B.贵族政治特权逐步弱化
C.墨家的尚贤思想盛行
D.国家治理体系相对完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由世袭贵族担任,大夫以下的低级官员由选举产生的“贤能”担任,这反映出西周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故D项正确。西周选官以世官制为主,并非世官制与禅让制并行,排除A项;西周时期,高级官职仍由贵族垄断,排除B项;墨家兴起于战国时期,并非西周时期,排除C项。
答案:D
4.史载,汉文帝把天下分为九州,郡国都属于九州的范围,实行郡国同刺,“东曹(丞相幕府官员)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该史料可用于说明,汉文帝时期
A.刺史制度已经成熟 B.王国问题初步解决
C.地方吏治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体系建立
解析:汉文帝时专设“九州”“刺史”,实行“郡国同刺”,以此强化地方吏治,故C项正确。成熟的刺史制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汉文帝之后,王国势力依然强大,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才得到基本解决,排除B项;秦朝已经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排除D项。
答案:C
5.武则天即位后,设立武举,实行士人文武分途,加大对军队的掌控力度;同时,大力倡导诗赋取士,“皆以文词召入待诏”,打破了朝廷官员大多都属于关陇集团的局面。可见,武则天的科举改革旨在
A.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B.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C.阻止世家大族参政 D.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即位后,“士人文武分途”“诗赋取士”削弱了以关陇贵族集团为代表的士族势力,进而强化了武则天的专制集权统治,故B项正确。武则天改革科举的目的并非“提高官员政治素养”,排除A项; “诗赋取士”并未完全阻断世家大族参政的途径,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出现在宋代,武则天并未推行,排除D项。
答案:B
6.唐朝时期,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必须言于中丞、(御史)大夫。宋朝,台谏系统行事不受宰相约束,也不受本部门长官管束,若本部门长官有不法行为,其下属同样可以直接弹纠。宋朝这一制度调整
A.增强了监察事权的独立性
B.削弱了丞相的监察权力
C.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D.导致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解析:与唐朝相比,宋朝监察官行使监察权时可以不受上级部门的约束,使得监察弹纠更具有独立性,故A项正确。丞相不具有监察权,排除B项;监察权并不仅仅针对地方,且“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稳定,宋朝并未因监察制度调整而导致政局动荡,排除D项。
答案:A
7.1369年,明太祖在给群臣的谕旨中写道:“昔元时不重名爵,或以私爱辄授以官职,名虽易得,实无益于事,徒拥虚名而巳。朕今命官,必因其才,官之所治,必尽其事。” 这反映了明初
A.提高了文臣的政治地位
B.强化了官员选拔的实效性
C.反思了元朝速亡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解析:明太祖强调任命官员需“必因其才,官之所治,必尽其事”,即重视官员选拔的实效性,故B项正确。材料与文臣政治地位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元朝灭亡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与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8.下表所示为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和屈维廉两位爵士提出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这一报告
序号 内容
一 建立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
二 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
三 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
四 严加考核文官平时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
A.指出了政党政治的消极意义
B.促进了文官决策水平的提升
C.标志着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
D.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解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管理职能急需扩展,该报告建议建立职业官僚体系,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需要,故D项正确。这一报告对当时“政党分肥制”的弊端进行了抨击,而未涉及政党政治的消极意义,排除A项;文官负责执行政策,不负责决策,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确立于1870年,该报告为其确立创造了条件,排除C项。
答案:D
9.1856年,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制定考选领事官的规则。1877年,海斯当选总统后,首开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之先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据此可认定的史论是
A.民众获得参与政府工作的平等机会
B.文官制度是总统和国会斗争的产物
C.文官制度的建立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D.中枢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
解析:随着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美国国会支持总统逐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这表明建立文官制度是美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故C项正确,排除B项。虽然当时美国宣称“公开考试”,但实际上一般民众仍无法获得与资产阶级同等的参政机会,排除A项;总统仍负责行政,国会为立法机关,美国中枢政治权力结构并未发生实质变化,排除D项。
答案:C
10.下表内容为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高级文官考试科目的概述。这一制度安排意在
考试科目 概述
必考科目 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 5门
选考科目 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从中任选6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推进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C.建立职业官僚体系
D.保证文官选拔的公平性
解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选拔文官的考试科目众多,目的是选拔知识渊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故A项正确。文官只负责“管理”,政务官负责“政治”,文官选拔考试内容与推进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无关,排除B项;“建立职业官僚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考试内容与文官选拔的公平性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答案:A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事务的日益繁杂要求高级文官辅助政务官并代行某种职能,导致有的事务官与政务官平分秋色,有的事务官甚至能架空政务官,使之成为傀儡。这反映出现代文官制度下
A.政务官职能发生变化 B.政治中立原则受到挑战
C.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 D.文官工作的主动性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高级文官辅助政务官并代行某种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事务官的职能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使得文官制度下的政治中立原则受到严重挑战,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事务官的权力扩大,而非政务官职能发生变化,排除A项;事务官权力扩大与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12.1897年,贵州学政奏请开设经济专科,光绪帝对该建议予以肯定,并正式允许各地学堂开设经济科目。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凡乡会试和生童岁科各试一律改试策论;不久又明令取消诗赋小楷。晚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A.服务于洋务运动开展需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助推了近代化的进步潮流
D.促进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时期对政府官制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而不是旧式的封建官僚,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步潮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各省科举制度的变革必须经过清廷同意,地方的行政权力并未扩大,排除B项;科举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新式学堂教育兴起的需要,排除D项。
答案:C
13.下表所示为清末科举制废除后士绅阶层的社会活动的概述。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概况 表现
参政 部分士绅加入地方立宪派。在各省谘议局选举中,议员大部分来自士绅阶层
深造 部分士绅开始就读于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
从军 一些仕子投笔从戎,参加新军或入各种新式陆军学堂学习
改业 投资新式企业、投身新式行业成为一部分士绅的选择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B.完成了近代社会转型
C.维护了传统社会结构 D.增强了清朝统治力量
解析:清末科举制废除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为立宪派、学生、新军、实业家等,推动了社会进步力量的增强,导致清朝的统治基础加快瓦解,故A项正确。中国的近代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20世纪初并未完成,排除B项;士绅阶层的分化表明传统社会结构遭受破坏,排除C项;清末统治力量日益衰弱,排除D项。
答案:A
14.1913年12月,北洋政府创立县知事试验制度,考试内容依次为:甄录试只考论文;第一试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际条约之大要”;第二试考“关于地方行政之策问”“设案之判断”和“草拟文牍”;口试则就具体的“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和个人行政经验进行问答。北洋政府此举旨在
A.践行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提高地方官员的民主素养
C.效法近代西方文官选任制度
D.巩固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军阀控制着国家政权,县知事考试内容强调“现行法令解释”“地方行政”“设案之判断”“地方民情、风俗习惯”,旨在强化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体现的是民主政治理念,与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不符,排除A项;“民主素养”并非封建军阀所需要的,排除B项;效法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只是外在形式,而非北洋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
答案:D
15.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同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任免行政人员办法》和《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并制定《人事工作方法三十条(草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干部制度体系成熟完备 B.党管干部原则正式确立
C.社会主义建设条件改善 D.干部管理实现了法制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推进国家干部制度建设,完善对国家干部任免、奖惩方面的制度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治条件,故C项正确。虽然干部制度体系有所完善,但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其“成熟完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党对干部的管理,排除B项;干部管理实现法制化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各种官员选拔晋升制度,从来都是利弊共存的。往往在一种新制度诞生之初,其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变化,其弊端显现,导致“选非其人”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积累最终不免导致这种制度消亡或演变成另外一种制度。新的官员选拔晋升制度总是在总结旧有制度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的。
——摘编自杨鸣杰《浅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晋升方式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3分)
说明:汉代实现大一统以后,建立了有利于抑制军功贵族和世卿世禄制度的察举制,这对稳定国家统一、提高封建国家实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察举制下,选官的权力被地方把持着,且随着豪强地主阶层的形成与发展,选官的标准逐渐异化,即名义上是“孝廉”,实际上演变成了“门第”,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最终造成了汉末分裂割据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了与当时士族门阀社会阶层相适应的九品中正制,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事实,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最终,隋唐形成了有利于社会各个阶层参与的、更加公平的科举制,而宋代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得世袭贵族作为一个阶层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度走向了历史的反面,成为统治者奴化人民、实行精神钳制的工具。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历史发展的不同而不断调整。(9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廷谕令停止八股取士,自次年始,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生童岁科两考,仍先试经一场,专试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策论,正场试四书义、五经义各一篇。考试试差、庶吉士散馆,均用论一篇、策一道。进士朝考论疏、殿试策问,均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所有考试,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空衍剽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清廷谕令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见解:清廷此道谕令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2分)
理由: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侵略和西学传播,对中国传统纲常伦理和科举取士制度形成猛烈冲击。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在考试内容等方面已发生一系列变化。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一度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采用策论方式取士。虽然考试内容中仍包含“四书义”“五经义”等传统因素,但“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10分)
面对近代化潮流,清廷被迫颁布新政谕令,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70 年6月,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主要内容大致如下:一切文官,除少数最高级官员外,均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才能录用;文官有高低两级之分,高级文官负责执行政策,低级文官负责办理日常事务;凡考试合格者,经培训后,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机关工作。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材料二 1981年,撒切尔政府宣布裁撤文官部,其原有职能分别由内阁办公处和财政部负责。此次文官改革的目标有:政府的决策职能与采购和服务的职能区分开来;重建文官系统,在政府框架之内创立行政执行机构;在宪法原则之下,政府运作要具有透明性,各部部长要就本部所有司局和执行机构的文官等全部事务向议会负责;将管理和运作的责任下达到各部和各行政执行机构;向纳税人提供与其纳税义务相称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潘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格莱斯顿政府文官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8分)
答案:(1)特点: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分级管理,职责明确;重视才干和绩效。(3分)
意义:规范了英国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顺应了民众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要求,促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5分)
(2)背景:英国文官人数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既有文官制度出现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各级文官机构推诿扯皮,争权夺利,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陷入“滞胀”; 撒切尔政府调整政策,减少政府公共开支;英国民众强烈要求改革既有文官制度。(6分)
评价:加强对高级文官的控制,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同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文官的积极性。(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示颁布《政府机关职员须入国民党令》规定:政府职员与国民党无深切关系是不适宜的,由该(政府)职员长官督促其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其入党。国民政府颁布的《宣誓条例》规定:委任职以上公务员,无论是否是国民党党员,在就任前都须宣誓服从国民党“党义”。国民党发出训令,规定各机关用人标准,即“须注意其人在党内之历史,曾效忠于党国”。从1931年考试院举办第一届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
——摘编自姬丽萍、孙桂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党国”体制下公务员制度的变异》
材料二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0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进步性,并简析其意义。(8分)
答案:(1)目的: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提高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效率;壮大国民党的力量,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6分)
(2)进步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阶级联合;人民选举领导人;按照“三三制”原则配置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构成具有广泛性)。(4分)
意义:增强了抗日根据地力量;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累了建立民主革命政权的经验;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