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的原因,古代中国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的差异,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战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世界货币体系的演进,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5、6、8、11、12、1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战国中后期,布币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刀币不仅在齐、燕两国流通,在赵国也被大量使用;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A.各国发展差异性显著 B.铜币的使用范围扩大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
2.下表所示为2018年12月和2021年12月世界主要货币国际支付份额(单位:百分比)概况。由此可知,该时期
时间 美元 欧元 英镑 日元 人民币
2018年12月 41.57 32.98 6.76 3.36 2.07
2021年12月 40.51 36.65 5.89 2.58 2.70
A.美国霸主地位遭到削弱
B.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C.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崩溃
D.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3.自春秋始,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日渐松散,鲁、齐、卫、吴、越等诸侯国在自己治理区域内实行二十五家为一社的书社制度,即将社里的人口和土地记载在木版上,向上面反映社里状况之制。这一制度
A.强化了西周中央集权制度 B.开启了户籍分类的模式
C.助推行政方式向地缘转变 D.目的在于维护井田制度
4.宋代统治者将主户数量的增加作为考核地方官员并决定其升迁的依据之一,借以提高官员的积极性。宋太祖曾下诏:“县令、佐能招徕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这反映出宋代
A.试图抑制商业的过快发展 B.力求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轻视客户的政治经济权利 D.强化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5.秦汉法律鼓励民众举报、告发乃至捕获罪犯,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载:甲告乙贼伤人,问乙贼杀人,非伤也,甲当购(赏),购几何 当购二两(金)。《告律》和《捕律》中也有对举报、告发及相应奖励的详细规定。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有助于提高治安管理效果 B.减少了治安案件的发生
C.提高了治安案件的破案率 D.恶化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6.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时推行“十家牌法”,规定各乡村坊巷都以十家为单位,分别造册,注明职业、人口、技艺、残疾人情况、户籍和田粮等项。政府“及遇勾摄及差调等项,按册处分,更无躲闪脱漏,一县之事,如视诸掌”。据此可知,十家牌法
A.推动了政府执政环境的改善 B.具有了解社情民意的功能
C.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D.加强了民众对土地的束缚
7.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相关措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朝代 相关措施
秦汉 各州郡必须及时上报农作物生长期的情况
唐代 地方设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并设官巡检,定期预报气候状况及各地收成情况
金朝 制定《河防令》,要求沿河州县在汛期随时奏报
清代 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晴雨录,还建立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长达近百年的粮价奏报制度
A.封建时期小农经济极其脆弱 B.政府注重对灾害常态化监测
C.封建时期社会救济体系完备 D.灾害频发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8.《周礼》载,“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衰”。该论述
A.鼓励民众积极备灾自救 B.要求民众生活厉行节俭
C.号召国家积极投身慈善 D.强调经济保障的重要性
9.《新唐书》载,玄宗于开元七年(719年)下诏,京城七十岁以上老人,授予县令虚衔;六十岁以上老人,授予县丞虚衔;全国范围内年满百岁的老人则授予郡太守职称。天宝八年(749年),玄宗又下诏规定对于年七十五岁以上老者准其一子免役留于家中奉养。这些做法
A.弥补了官员人数不足 B.体现了尊老敬老理念
C.完善了社会优抚体系 D.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10.中世纪英国的封建主义分封体制,使得教会与国王分权、贵族与国王分权、地方与中央分权。在这种分权的体系下,对地方的管理有来自国王的、贵族的、教会的,他们之间的权限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时常有交叉。这一状况
A.为自治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B.致使英国难以维持长久统一
C.导致了普通民众生活困苦 D.加重了政府运行的财政压力
11.1598年,英国城市的赫尔砖匠公会章程规定,制作砖瓦的地方无论是在该市还是在乡村,出售到该市的砖瓦都得接受公会的检查。如果砖瓦质量低劣,公会有权对其进行没收。这一规定
A.提高了砖匠的生产成本 B.意在营造良好商贸环境
C.确保了砖瓦的质量稳定 D.强化了民众的自治意识
12.有学者指出,西方所谓的自治,是在一定范围内依照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行使自主管理权。而社区的自治,是指社区依据法律规定对社区事务行使自主管理权。据此可知,西方的自治
A.缺乏民众的广泛参与 B.无法有效保障国民利益
C.使基层治理效率提高 D.实质离不开政府的指导
13.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西方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即《疾病保险法》。《疾病保险法》的颁布是现代社会保障形成的标志。1884年和1889年,德国又相继制定并颁布《工伤保险法》和《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这意味着德国
A.民众获得完备的福利保障 B.清除了社会不公的现象
C.社会保障走上了法制轨道 D.有效化解了阶层间矛盾
14.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费或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承担。一般来说,雇主(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费或税的比重要高。而资本家总是把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费或税以及其他福利开支都算作劳动力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这种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一举措
A.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 B.成为经济危机的新生诱因
C.导致国家经济走向衰落 D.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5.下图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社保基金资产总额的增长情况。这一趋势说明我国社保制度
A.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B.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
C.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D.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划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另外,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籍、民籍户籍和贱籍户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宋代以后,还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是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影响较深的两项制度。中国古代户籍除了具有记载人口基本信息和维护国家行政管理这些现代功能之外,还是土地和财产统计的基础,这为赋役的征发提供了依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还通过层层管制、控制人身自由的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
——摘编自王凌云、褚玉清《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价值,并就此进行简要评价。(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间慈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信奉宗教教义,而且宗教组织的慈善一直贯穿中国古代始终。中国古代慈善的两大主体是官府和民间,尤其是以官府为主,但是两者都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没有形成资源的融合来推动慈善更好的发展,仅在明清时期出现“官督商办”和“官督绅办”的新类型,但是它归根结底不是官府慈善和民间慈善的有效结合。另外,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发展达到鼎盛,注重的仅仅是措施和制度本身,缺少与之相匹配的监督制度,这很可能造成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救济资源挪为他用,发挥不出相应作用的情况。
——摘编自马闻屿、吴涛《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每逢灾荒爆发,富人趁此投机倒把、哄抬物价,从而拉大贫富差距。此时,国家福利制度就可以调节贫富差距。而灾荒救济在中国古代国家福利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水旱灾害频发时节或者是冬季农闲时,国家为失业人口提供阶段性救济,当受灾群众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后就停止相应的灾荒救济。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所推行的国家养老保障政策的目的是使老年人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以其为表率,做到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纲常伦理,使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更加稳定和谐。同时,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社会救济和各项福利保障,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软性控制、减少硬性控制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摘编自张军《论中国古代国家福利制度特点、功能、局限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功能,并谈谈其当代价值。(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者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共有财产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手中,使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的性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从外部推动了乡村共同体运行方式及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结合法国基层治理历程的变化,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西方部分福利国家社会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例表 (单位:%)
时间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美国
1960年 9.5 11.2 14.4 17.1 15.6 12.4 9.9
1970年 17.6 20.1 26.3 27.8 27.4 19.6 18.7
1980年 17.3 19.5 30.9 26.6 33.2 20 18
1985年 18.4 22.6 34.2 25.8 32 20.9 18.2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用于福利的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很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50%,福利支出提高了公民用于消费的开支,扩大了市场的需求,使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61年的2.57%上升到1972年的3.63%。同时,其他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同样出现持续的增长,法国的GDP增长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在1973年其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6.61%,加拿大的GDP从1962年的3.16%上升到1973年的6.96%,而意大利在1973年的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13%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解静《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围绕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的原因,古代中国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的差异,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战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世界货币体系的演进,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5、6、8、11、12、1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战国中后期,布币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刀币不仅在齐、燕两国流通,在赵国也被大量使用;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A.各国发展差异性显著 B.铜币的使用范围扩大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扩展到楚国和燕国”“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并推动货币的流通范围大大扩展,这反映出当时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发展的差异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铜币与其他货币的使用范围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C
2.下表所示为2018年12月和2021年12月世界主要货币国际支付份额(单位:百分比)概况。由此可知,该时期
时间 美元 欧元 英镑 日元 人民币
2018年12月 41.57 32.98 6.76 3.36 2.07
2021年12月 40.51 36.65 5.89 2.58 2.70
A.美国霸主地位遭到削弱
B.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C.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崩溃
D.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2018年12月人民币所占国际支付份额,2021年12月人民币所占国际支付份额比例提高,这反映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强,故D项正确。美元在国际支付份额中仍占绝对优势,美国霸主地位遭到削弱在材料中缺乏依据,排除A项;欧元所占国际支付份额比例上升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D
3.自春秋始,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日渐松散,鲁、齐、卫、吴、越等诸侯国在自己治理区域内实行二十五家为一社的书社制度,即将社里的人口和土地记载在木版上,向上面反映社里状况之制。这一制度
A.强化了西周中央集权制度 B.开启了户籍分类的模式
C.助推行政方式向地缘转变 D.目的在于维护井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社制度打破了先秦时期以血缘划分族群的标准,逐渐确立了以地缘为标准的行政管理方式,故C项正确。西周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秦朝时实行户籍分类登记管理制度,排除B项;该制度与井田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答案:C
4.宋代统治者将主户数量的增加作为考核地方官员并决定其升迁的依据之一,借以提高官员的积极性。宋太祖曾下诏:“县令、佐能招徕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这反映出宋代
A.试图抑制商业的过快发展 B.力求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轻视客户的政治经济权利 D.强化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积极要求增加能承担赋税与徭役的主户,主户的增减直接影响到国家收入,这反映出统治者力求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重视农业活动与抑制商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对于客户的轻视态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5.秦汉法律鼓励民众举报、告发乃至捕获罪犯,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载:甲告乙贼伤人,问乙贼杀人,非伤也,甲当购(赏),购几何 当购二两(金)。《告律》和《捕律》中也有对举报、告发及相应奖励的详细规定。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有助于提高治安管理效果 B.减少了治安案件的发生
C.提高了治安案件的破案率 D.恶化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励民众举报、告发可以减少对案件的侦查时间,提高治安管理的效果,故A项正确。举报、告发并不能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这些举措提高了治安案件的破案率,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邻里关系的恶化,排除D项。
答案:A
6.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时推行“十家牌法”,规定各乡村坊巷都以十家为单位,分别造册,注明职业、人口、技艺、残疾人情况、户籍和田粮等项。政府“及遇勾摄及差调等项,按册处分,更无躲闪脱漏,一县之事,如视诸掌”。据此可知,十家牌法
A.推动了政府执政环境的改善 B.具有了解社情民意的功能
C.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D.加强了民众对土地的束缚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家牌法”的内容包含地方家庭的信息较为全面,可帮助政府对社情民意有一个详细了解,故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执政环境的改善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此时劳动力充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与民众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7.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相关措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朝代 相关措施
秦汉 各州郡必须及时上报农作物生长期的情况
唐代 地方设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并设官巡检,定期预报气候状况及各地收成情况
金朝 制定《河防令》,要求沿河州县在汛期随时奏报
清代 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晴雨录,还建立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长达近百年的粮价奏报制度
A.封建时期小农经济极其脆弱 B.政府注重对灾害常态化监测
C.封建时期社会救济体系完备 D.灾害频发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天气灾害与物价变化进行了监控,建立起了常态化的灾害监测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A项;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监测并不等于社会救济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灾害频发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8.《周礼》载,“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衰”。该论述
A.鼓励民众积极备灾自救 B.要求民众生活厉行节俭
C.号召国家积极投身慈善 D.强调经济保障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论述反映出周代统治者对经济保障的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鼓励民众备灾自救,排除A项;材料与厉行节约无关,排除B项;该论述并未要求国家积极投身慈善,排除C项。
答案:D
9.《新唐书》载,玄宗于开元七年(719年)下诏,京城七十岁以上老人,授予县令虚衔;六十岁以上老人,授予县丞虚衔;全国范围内年满百岁的老人则授予郡太守职称。天宝八年(749年),玄宗又下诏规定对于年七十五岁以上老者准其一子免役留于家中奉养。这些做法
A.弥补了官员人数不足 B.体现了尊老敬老理念
C.完善了社会优抚体系 D.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准其一子免役留于家中奉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家社会伦理观念影响下,唐玄宗推行了多条优待老人的政策,体现了尊老敬老理念,故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官员人数不足,排除A项;材料与完善社会优抚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尊卑等级关系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10.中世纪英国的封建主义分封体制,使得教会与国王分权、贵族与国王分权、地方与中央分权。在这种分权的体系下,对地方的管理有来自国王的、贵族的、教会的,他们之间的权限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时常有交叉。这一状况
A.为自治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B.致使英国难以维持长久统一
C.导致了普通民众生活困苦 D.加重了政府运行的财政压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英国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各派之间权力相互交叉,这有利于独立的自治城市形成,故A项正确。“英国难以维持长久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民众生活状况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
答案:A
11.1598年,英国城市的赫尔砖匠公会章程规定,制作砖瓦的地方无论是在该市还是在乡村,出售到该市的砖瓦都得接受公会的检查。如果砖瓦质量低劣,公会有权对其进行没收。这一规定
A.提高了砖匠的生产成本 B.意在营造良好商贸环境
C.确保了砖瓦的质量稳定 D.强化了民众的自治意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会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保证商品的质量稳定,从而为良好的商贸环境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该规定与砖匠的生产成本无关,排除A项;“确保了砖瓦的质量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民众自治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12.有学者指出,西方所谓的自治,是在一定范围内依照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行使自主管理权。而社区的自治,是指社区依据法律规定对社区事务行使自主管理权。据此可知,西方的自治
A.缺乏民众的广泛参与 B.无法有效保障国民利益
C.使基层治理效率提高 D.实质离不开政府的指导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自治依然要受到政府法规的约束,要服从政府的指导,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参与自治的信息,排除A项;“无法有效保障国民利益”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西方自治的效果,排除C项。
答案:D
13.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西方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即《疾病保险法》。《疾病保险法》的颁布是现代社会保障形成的标志。1884年和1889年,德国又相继制定并颁布《工伤保险法》和《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这意味着德国
A.民众获得完备的福利保障 B.清除了社会不公的现象
C.社会保障走上了法制轨道 D.有效化解了阶层间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出台了几部法律对社会保障进行规定,促使社会保障走上了法制轨道,故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民众获得完备的福利保障,排除A项;“清除了社会不公的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阶层矛盾的化解,排除D项。
答案:C
14.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费或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承担。一般来说,雇主(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费或税的比重要高。而资本家总是把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费或税以及其他福利开支都算作劳动力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这种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一举措
A.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 B.成为经济危机的新生诱因
C.导致国家经济走向衰落 D.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这种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成本,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故D项正确。“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的表述夸大了社会保障的效果,排除A项;该举措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国家经济由此走向衰落,排除C项。
答案:D
15.下图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社保基金资产总额的增长情况。这一趋势说明我国社保制度
A.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B.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
C.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D.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不断增多,这一趋势说明社保制度成为抵御风险的重要依靠,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社保制度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反映该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划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另外,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籍、民籍户籍和贱籍户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宋代以后,还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是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影响较深的两项制度。中国古代户籍除了具有记载人口基本信息和维护国家行政管理这些现代功能之外,还是土地和财产统计的基础,这为赋役的征发提供了依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还通过层层管制、控制人身自由的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
——摘编自王凌云、褚玉清《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价值,并就此进行简要评价。(10分)
答案:(1)特点:地域性,政府将民众束缚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世袭性;等级性,户籍被划分为多个等级;附带治安功能,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6分)
(2)价值: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土地制度的基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6分)
评价: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劳动人民实施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剥削,这是由我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它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间慈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信奉宗教教义,而且宗教组织的慈善一直贯穿中国古代始终。中国古代慈善的两大主体是官府和民间,尤其是以官府为主,但是两者都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没有形成资源的融合来推动慈善更好的发展,仅在明清时期出现“官督商办”和“官督绅办”的新类型,但是它归根结底不是官府慈善和民间慈善的有效结合。另外,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发展达到鼎盛,注重的仅仅是措施和制度本身,缺少与之相匹配的监督制度,这很可能造成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救济资源挪为他用,发挥不出相应作用的情况。
——摘编自马闻屿、吴涛《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每逢灾荒爆发,富人趁此投机倒把、哄抬物价,从而拉大贫富差距。此时,国家福利制度就可以调节贫富差距。而灾荒救济在中国古代国家福利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水旱灾害频发时节或者是冬季农闲时,国家为失业人口提供阶段性救济,当受灾群众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后就停止相应的灾荒救济。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所推行的国家养老保障政策的目的是使老年人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以其为表率,做到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纲常伦理,使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更加稳定和谐。同时,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社会救济和各项福利保障,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软性控制、减少硬性控制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摘编自张军《论中国古代国家福利制度特点、功能、局限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功能,并谈谈其当代价值。(8分)
答案:(1)特征:以政府为主体、民间为辅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少合作;制度缺乏、监督缺失。(6分)
(2)历史功能:调节社会财富;恢复生产与维持再生产;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恢复和维持社会控制。(4分)
当代价值:吸收和借鉴传统灾荒救济经验,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将福利供给重点放在困难群体上;弘扬传统“尊老”文化,建设中国养老保障制度。(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者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共有财产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手中,使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的性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从外部推动了乡村共同体运行方式及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结合法国基层治理历程的变化,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近代早期乡村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的加强。(2分)
阐述:由于法国政府加强对村官的控制,乡村共同体的权力从全体村民手中转移到部分由村民组成的村民“委员会”手里。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法国政府逐步将乡村共同体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中,实现了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正规化。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实现了对乡村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全国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同时,乡村基层组织的正规化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9分)
总之,法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是一部反映法国君主专制加强的“政治史”。(1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西方部分福利国家社会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例表 (单位:%)
时间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美国
1960年 9.5 11.2 14.4 17.1 15.6 12.4 9.9
1970年 17.6 20.1 26.3 27.8 27.4 19.6 18.7
1980年 17.3 19.5 30.9 26.6 33.2 20 18
1985年 18.4 22.6 34.2 25.8 32 20.9 18.2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用于福利的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很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50%,福利支出提高了公民用于消费的开支,扩大了市场的需求,使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61年的2.57%上升到1972年的3.63%。同时,其他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同样出现持续的增长,法国的GDP增长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在1973年其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6.61%,加拿大的GDP从1962年的3.16%上升到1973年的6.96%,而意大利在1973年的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13%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解静《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围绕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分)
论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国家福利制度也因充裕的财政支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黄金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受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外贸易缩减,国内陷入滞胀困境,被迫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赤字政策,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社会福利支出成为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不得不缴纳高额税费来维持国家福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众经济负担。(9分)
所以,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就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