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教化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比较,秦汉至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的内容及特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等
滚动考查点 汉代选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
典型情境题 2、3、5、6、9、11、13、16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晚期,孝与廉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师丹、京房、孟喜等经学家被举为“孝廉”,不是因为他们有淳厚的孝行与高尚的廉隅,而是因为他们精通“诗”“易”。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选拔忽视德行 B.儒家伦理思想强化
C.察举制度形同虚设 D.取士途径过于单一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晚期,孝廉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经学家因精通“诗”“易”而以“孝廉”名义入仕,这反映出儒家伦理思想对当时官员选拔的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且不符合史实;西汉晚期的察举制仍对选官具有重要影响,排除C项;孝廉只是西汉晚期察举的主要科目,察举之外还有征辟等取士途径,排除D项。
答案:B
2.19世纪中期,英国枢密院发布两个规定:行政机构人员的任命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组建机构主持考试工作;同时,考试要定期举行并对考试结果划分等级,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使考试制度化。这些规定
A.避免了执政党的内部冲突 B.加强了国王的行政权力
C.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D.表明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解析:根据材料“公开竞争考试”“考试要定期举行并对考试结果划分等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这种考试分级、严密的考核方式和管理模式均体现了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避免了执政党的内部冲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世纪中期,国王的权力逐渐受到议会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排除D项。
答案:C
3.公元前536年,子产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鼎器上,并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将民众从来不曾享受过的知情权、监督权和依律抗辩权赋予民众,显著地减少了官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见,子产铸刑书
A.冲击了贵族政治 B.造成了诸侯割据局面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扩大了法家思想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将民众从来不曾享受过的知情权、监督权和依律抗辩权赋予民众”可知,子产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知识和独享司法权特权的局面,冲击了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子产铸刑书是在春秋时期,此时正处于诸侯割据混战时期,排除B项;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家思想传播范围扩大,排除D项。
答案:A
4.秦朝时期,官吏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着法律执行者的角色,并将对律法执行不力的行为视为对君主不忠。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单纯地使用律令条文来进行公正的判决。这一状况
A.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出现 B.易造成法律被过度执行
C.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地位 D.成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并不是单纯地使用律令条文来进行公正的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特别强调律法的执行,并将对律法执行不力的行为视为对君主不忠,这样容易导致法律被过度执行,故B项正确。焚书坑儒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儒生妄议时政,与律法的执行状况无关,排除A项;虽然材料反映了秦朝时期官吏将对律法执行不力的行为视为对君主不忠,但“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暴政,排除D项。
答案:B
5.有学者指出,秦政、王莽新政作为采用“法治”和采用“礼教”而失败的两极,使东汉开始寻求二者更有效的结合,大大抑制了非理性因素的儒学开始采取更为求实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该学者强调的是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外儒内法的实行
C.法家思想不合时宜 D.儒法思想的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使东汉开始寻求二者更有效的结合,大大抑制了非理性因素的儒学开始采取更为求实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强调法治或只强调礼教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儒学通过求实的方式同政治法律实践相结合,故D项正确。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儒法结合,没有体现外儒内法的实行,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否定法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
答案:D
6.唐律规定,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五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有疾病之人,一律不得刑讯,如违反此律例,司法官需要负刑事责任。这反映出唐朝
A.注重维护伦理道德 B.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C.遵循重罪轻罚原则 D.治国理念逐渐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五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有疾病之人,一律不得刑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重视对老人、幼童等弱者的特别保护,而这种保护体现出了统治者的宽恕仁慈与保护弱者的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执行的影响,无法体现唐朝社会矛盾趋于缓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罪轻罚,排除C项;D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
7.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贵族在审判案件时常常滥用职权、任意曲断、徇私枉法,致使平民处于艰难的生存境地。《十二铜表法》确立了明确的赔偿与处罚标准,以及法律行为的有效与无效。由此可知,该法案制定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保护平民利益
C.维护封建等级 D.缓和阶级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致使平民处于艰难的生存境地”“明确的赔偿与处罚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制定的初衷是保护平民的利益,从而规范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保护平民利益、缓和阶级矛盾都不是该法案制定的主要原因,排除B、D两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奴隶社会时期,与维护封建等级无关,排除C项。
答案:A
8.下表所示为13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
时间 法案
1215年 制定《大宪章》,明确了任何人不得拿走任何自由人的马和车
1258年 订立《牛津条例》,承认《大宪章》,并把国家权力交给由贵族操纵的“15人会议”
1297年 签署《无同意课税法》,规定“凡贡税或补助金,如未经本王国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骑士、市民及平民中其他自由人之惠然同意,则国王或其嗣君不得于本王国内征课之”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逐渐削弱了国王的权力 D.促使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任何人不得拿走任何自由人的马和车”“把国家权力交给由贵族操纵的‘15人会议’”“国王或其嗣君不得于本王国内征课之”可知,这些法案均体现出对国王的权力的限制,故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这些法案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9.有学者指出,19世纪,美国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水门事件”为标志,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据此可知,美国
A.社会矛盾异常的尖锐 B.面临权力失衡的挑战
C.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坏 D.受到国内外形势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三权分立制是为了实现权力之间的制约以达到平衡权力的目的,但是该学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占据主导地位”“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的现象,这说明他认为美国面临权力失衡的挑战,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面临权力失衡的挑战,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坏、受到国内外形势影响无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0.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汇要》强调,国王和皇帝的法令不能违反自然法,不能违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否则基督徒可以不服从;国王也必须服从自己制定的法令,给臣民作出榜样。这主要体现了当时欧洲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会具有教化功能
C.君主专制强化 D.法制建设不断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和皇帝的法令不能违反自然法,不能违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否则基督徒可以不服从”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国王和皇帝不能违背基督教的教义,说明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会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王的权力受到教权制约,而不是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与法制建设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11.据统计,1485~1529年,英国都铎王朝从建立至亨利八世解散大中小修道院行将结束时,首次从国王那里获取自治特许状的城市一共只有13个,而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当中,这一数量达到150个。这一状况
A.推动了宗教改革发生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导致了封建制度瓦解 D.催生了自由平等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1485~1529年”“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当中,这一数量达到150个”可知,宗教改革促使当时从国王那里获取自治特许状的城市不断增多,城市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而不是其发生原因,排除A项;“导致了封建制度瓦解”夸大了城市自治的影响,排除C项;启蒙运动时期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排除D项。
答案:B
12.1954年宪法的制度架构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体系。在这一体系内,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宪法地位高于其他政府机关,其他政府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这反映出我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宪法至上 B.政治协商 C.人民民主 D.自由平等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的制度架构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政府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可知,这体现了我国政治的主要特点——人民民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答案:C
13.1982年宪法颁行后,随后的每一次宪法修正都是对当时出现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精准回应,其中高度凝聚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推动着我国现行宪法沿着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路径逐步完善。这表明1982年宪法
A.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 D.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解析:根据材料“随后的每一次宪法修正都是对当时出现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精准回应”“推动着我国现行宪法沿着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路径逐步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出台,适应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出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但这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改革开放在1978年年底就已经开始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14.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下列表格中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A 长征精神 勇于创新、富于进取
B 红船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 焦裕禄精神 心中有民、心中有责
D 延安精神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从兰考县的县情出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兰考县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兰考县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故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符合焦裕禄精神,故C项正确。勇于创新、富于进取属于红船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属于延安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属于长征精神,排除A、B、D三项。
答案:C
15.有学者强调,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交流、碰撞和交锋日益频繁,关系国家的生存发展和治乱兴衰。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该学者意在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取决于世界形势的变化 B.应坚守文化的民族性
C.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复兴 D.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关系国家的生存发展和治乱兴衰”“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可知,该学者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应对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因此必须坚守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故B项正确。“取决于”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了我国文化安全,而不是推动了文化复兴,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董仲舒在强调儒家“忠君”“君权神授”等思想时却刻意忽略君主对臣民的义务。程朱理学将卑幼尊长之间的责任畸变为卑幼单方面无条件的义务。父权的绝对化无疑使得君权绝对化,经过法律儒家化,等级思想深入人心,对自由平等价值的追求最终近乎破灭,这无疑成功地实现了统治者实行法律儒家化的目的。除此之外,法律儒家化的深层原因则是迫使家族承担自我约束和管控责任,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另外,法律儒家化成功地将封建地主阶级牢牢地团结在封建皇权之下,使他们自发地维护其统治。
——摘编自杨玺《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思想最推崇的就是伦理教化,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孔子认为德治礼教能收到“有耻且格”的效果,认为在统治方法方面德治比刑罚更好,主张“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在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后,德主刑辅成了封建法律的一个重要特色,德治和法治成为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工具,二者缺一不可。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的是教化人心向善,而不是惩罚作恶之人,德治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重要统治工具,它可以约束所有的民众来遵守某种公约。而刑罚只能约束犯罪之人,只能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而达不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不能让民众去追求和谐、美满的生活。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一直影响了封建时代的立法、守法、司法及执法活动,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郭明《浅析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7分)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强调君权和等级;加强对民众的管控,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笼络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6分)
(2)影响:有利于教化百姓;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容易导致封建社会不重视律学的发展,法律意识淡薄;偏袒贵族,人治色彩浓厚,不利于社会稳定。(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法律。
时间 名称
公元前450年左右 《十二铜表法》
6世纪 《罗马民法大全》
13世纪 《大宪章》
1689年 《权利法案》
1787年 《1787年宪法》
1804年 《法国民法典》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法律制度”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罗马法律制度的影响源远流长。(2分)
阐述: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其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随着统治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这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奠定了后世法律制度的基础。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宋明理学”把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理学家顺应儒、释、道三教归一的趋势,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的思辨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圆滑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宋明理学所形成的一些传统也是顽强而多方面的:它既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等礼乐名教,也维系民族文化的“三德五伦”等传统道德;它既养成了民间重学和政府重考的传统,也形成了学而优则仕和读书至上的观念;它既促进“大一统”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形成了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旨意的愚忠;它既形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衡量“正”“偏”“善”“恶”“异端邪说”与圣人之言的准绳,却也压抑了其他科学的发展……总体而言,宋明理学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同时,也有其需要摒弃的糟粕。
——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教会作为中世纪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利用各种市场特权和通行权将剩余产品贩运到西欧各地,获取巨额经济利益。为了保证占有的土地不受世俗侵犯,教会修建城堡,建立独身制度,与世俗王权争夺授职权。《圣经》中的原罪论成为其大肆攫取财富的工具。赎罪祭和赎罪银在中世纪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我们看到有土地捐献、遗产捐赠这类信徒自觉自愿的宗教行为,还有教会兜售赎罪券、贩卖圣徒遗物这类买卖灵魂的行为。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和金银,教会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教会并没有做到其所提倡的“私有公用”,而是将巨额财富用于自身挥霍。
——摘编自刘茜茜《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欧洲教会统治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答案:(1)评价:
积极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学而优则仕和读书至上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4分)
消极影响: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分)
(2)特点:以获取利益为目的;方式多样;以宗教教义为手段;辅以军事方式。(4分)
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会的盘剥加剧了社会矛盾;基督教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社会文明的进步。(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下表内容是不同时期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设置情况。
宪法 内容
1954年宪法 将公民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条文共19条,在政治、经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规定
1975年宪法 大大简化了公民权利,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文仅4条,取消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科学研究和文学文艺创作等自由的规定,简化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甚至取消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并只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
1978年宪法 将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文增加到10条,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受教育权利等内容,并增加了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控告权与申诉权
1982年宪法 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条文共24条,较之前几部宪法增加了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等内容
2004年修正案 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建立健全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尤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摘编自李艳馨《从几次宪法变更看我国宪政理念的演进》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现代中国宪法的制定或修改因时而变。(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作,三大改造全面展开,迫切需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宪法,确定了国家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1966~1976年,我国的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使人民权利遭到了严重损害。“文革”结束后,宪法中增加了公民权利,而且也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的部分内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恢复与发展,1982年宪法又增加了一部分维护公民利益的内容。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社会保障和人权意识也越来越强,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关于社会保障和人权的问题。(9分)
总之,时代在变,我国的宪法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法律与教化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比较,秦汉至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的内容及特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等
滚动考查点 汉代选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
典型情境题 2、3、5、6、9、11、13、16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晚期,孝与廉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师丹、京房、孟喜等经学家被举为“孝廉”,不是因为他们有淳厚的孝行与高尚的廉隅,而是因为他们精通“诗”“易”。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选拔忽视德行 B.儒家伦理思想强化
C.察举制度形同虚设 D.取士途径过于单一
2.19世纪中期,英国枢密院发布两个规定:行政机构人员的任命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组建机构主持考试工作;同时,考试要定期举行并对考试结果划分等级,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使考试制度化。这些规定
A.避免了执政党的内部冲突 B.加强了国王的行政权力
C.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D.表明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3.公元前536年,子产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鼎器上,并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将民众从来不曾享受过的知情权、监督权和依律抗辩权赋予民众,显著地减少了官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见,子产铸刑书
A.冲击了贵族政治 B.造成了诸侯割据局面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扩大了法家思想传播
4.秦朝时期,官吏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着法律执行者的角色,并将对律法执行不力的行为视为对君主不忠。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单纯地使用律令条文来进行公正的判决。这一状况
A.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出现 B.易造成法律被过度执行
C.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地位 D.成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
5.有学者指出,秦政、王莽新政作为采用“法治”和采用“礼教”而失败的两极,使东汉开始寻求二者更有效的结合,大大抑制了非理性因素的儒学开始采取更为求实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该学者强调的是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外儒内法的实行
C.法家思想不合时宜 D.儒法思想的结合
6.唐律规定,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五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有疾病之人,一律不得刑讯,如违反此律例,司法官需要负刑事责任。这反映出唐朝
A.注重维护伦理道德 B.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C.遵循重罪轻罚原则 D.治国理念逐渐成熟
7.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贵族在审判案件时常常滥用职权、任意曲断、徇私枉法,致使平民处于艰难的生存境地。《十二铜表法》确立了明确的赔偿与处罚标准,以及法律行为的有效与无效。由此可知,该法案制定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保护平民利益
C.维护封建等级 D.缓和阶级矛盾
8.下表所示为13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
时间 法案
1215年 制定《大宪章》,明确了任何人不得拿走任何自由人的马和车
1258年 订立《牛津条例》,承认《大宪章》,并把国家权力交给由贵族操纵的“15人会议”
1297年 签署《无同意课税法》,规定“凡贡税或补助金,如未经本王国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骑士、市民及平民中其他自由人之惠然同意,则国王或其嗣君不得于本王国内征课之”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逐渐削弱了国王的权力 D.促使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9.有学者指出,19世纪,美国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水门事件”为标志,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据此可知,美国
A.社会矛盾异常的尖锐 B.面临权力失衡的挑战
C.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坏 D.受到国内外形势影响
10.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汇要》强调,国王和皇帝的法令不能违反自然法,不能违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否则基督徒可以不服从;国王也必须服从自己制定的法令,给臣民作出榜样。这主要体现了当时欧洲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会具有教化功能
C.君主专制强化 D.法制建设不断进步
11.据统计,1485~1529年,英国都铎王朝从建立至亨利八世解散大中小修道院行将结束时,首次从国王那里获取自治特许状的城市一共只有13个,而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当中,这一数量达到150个。这一状况
A.推动了宗教改革发生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导致了封建制度瓦解 D.催生了自由平等思想
12.1954年宪法的制度架构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体系。在这一体系内,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宪法地位高于其他政府机关,其他政府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这反映出我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宪法至上 B.政治协商 C.人民民主 D.自由平等
13.1982年宪法颁行后,随后的每一次宪法修正都是对当时出现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精准回应,其中高度凝聚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推动着我国现行宪法沿着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路径逐步完善。这表明1982年宪法
A.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 D.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14.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下列表格中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A 长征精神 勇于创新、富于进取
B 红船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 焦裕禄精神 心中有民、心中有责
D 延安精神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15.有学者强调,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交流、碰撞和交锋日益频繁,关系国家的生存发展和治乱兴衰。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该学者意在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取决于世界形势的变化 B.应坚守文化的民族性
C.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复兴 D.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董仲舒在强调儒家“忠君”“君权神授”等思想时却刻意忽略君主对臣民的义务。程朱理学将卑幼尊长之间的责任畸变为卑幼单方面无条件的义务。父权的绝对化无疑使得君权绝对化,经过法律儒家化,等级思想深入人心,对自由平等价值的追求最终近乎破灭,这无疑成功地实现了统治者实行法律儒家化的目的。除此之外,法律儒家化的深层原因则是迫使家族承担自我约束和管控责任,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另外,法律儒家化成功地将封建地主阶级牢牢地团结在封建皇权之下,使他们自发地维护其统治。
——摘编自杨玺《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思想最推崇的就是伦理教化,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孔子认为德治礼教能收到“有耻且格”的效果,认为在统治方法方面德治比刑罚更好,主张“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在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后,德主刑辅成了封建法律的一个重要特色,德治和法治成为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工具,二者缺一不可。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的是教化人心向善,而不是惩罚作恶之人,德治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重要统治工具,它可以约束所有的民众来遵守某种公约。而刑罚只能约束犯罪之人,只能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而达不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不能让民众去追求和谐、美满的生活。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一直影响了封建时代的立法、守法、司法及执法活动,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郭明《浅析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法律。
时间 名称
公元前450年左右 《十二铜表法》
6世纪 《罗马民法大全》
13世纪 《大宪章》
1689年 《权利法案》
1787年 《1787年宪法》
1804年 《法国民法典》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法律制度”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宋明理学”把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理学家顺应儒、释、道三教归一的趋势,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的思辨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圆滑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宋明理学所形成的一些传统也是顽强而多方面的:它既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等礼乐名教,也维系民族文化的“三德五伦”等传统道德;它既养成了民间重学和政府重考的传统,也形成了学而优则仕和读书至上的观念;它既促进“大一统”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形成了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旨意的愚忠;它既形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衡量“正”“偏”“善”“恶”“异端邪说”与圣人之言的准绳,却也压抑了其他科学的发展……总体而言,宋明理学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同时,也有其需要摒弃的糟粕。
——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教会作为中世纪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利用各种市场特权和通行权将剩余产品贩运到西欧各地,获取巨额经济利益。为了保证占有的土地不受世俗侵犯,教会修建城堡,建立独身制度,与世俗王权争夺授职权。《圣经》中的原罪论成为其大肆攫取财富的工具。赎罪祭和赎罪银在中世纪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我们看到有土地捐献、遗产捐赠这类信徒自觉自愿的宗教行为,还有教会兜售赎罪券、贩卖圣徒遗物这类买卖灵魂的行为。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和金银,教会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教会并没有做到其所提倡的“私有公用”,而是将巨额财富用于自身挥霍。
——摘编自刘茜茜《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欧洲教会统治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下表内容是不同时期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设置情况。
宪法 内容
1954年宪法 将公民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条文共19条,在政治、经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规定
1975年宪法 大大简化了公民权利,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文仅4条,取消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科学研究和文学文艺创作等自由的规定,简化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甚至取消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并只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
1978年宪法 将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文增加到10条,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受教育权利等内容,并增加了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控告权与申诉权
1982年宪法 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条文共24条,较之前几部宪法增加了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等内容
2004年修正案 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建立健全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尤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摘编自李艳馨《从几次宪法变更看我国宪政理念的演进》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