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 ,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 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必 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 它答案 ,请保持答题纸清洁 ,不折叠、不破损 。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80 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涂答案选项.)
1.如下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元谋人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2.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者对位于苏北鲁南交界处的新沂花厅遗址进行挖掘,发现的大部分陶器与大汶口文化陶器相同,其中一件陶豆,下半部为大汶口风格,中上部是良渚文化风格;而玉琮、玉璜等玉器,则带有明显的良渚文化因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和平交流推动文明的发展 B.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初步确立
C.南北文化出现交融的现象 D.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力增强
3.《史记》记载:“事以舜为,尧乃天之;得不所得,是乃人为;以至世矣,为夏也。”其中“至世矣,为夏也”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B.王位世袭制 C.财产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
4.江西新干县一座随葬品丰富的大墓,与商代晚期诸王的年代大体相当。出土的礼器以青铜器为主,常用器的形制与中原差别不大,主题纹饰仍然是兽面纹。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受到商文化辐射影响 B.属于商朝王畿地区
C.经济发展超过了中原 D.青铜工具普遍使用
5.宜侯失(ce)簋( gui)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1),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图1宜侯矢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6.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 封邦建国
C. 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 中央集权
7.汉代《公羊传》《毂梁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等文献对井田制的记载自相矛盾,加之注者的多元阐发,使得有关井田制的论说变得十分混乱。由此可知( )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实物史料相对于文献史料更可信
C.需要多重史料互证丰富历史认知 D.后世的历史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
8.图1、图2两幅图片( )
图 1 商朝甲骨文 图 2 西周青铜祭祀铭文
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B.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
C.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D.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
9.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10.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
A.老子的“无为” B.孔子的“仁”
C.墨子的“兼爱” D.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
11.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出实行“胡服骑射”时,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中原“衣服有常”,是“礼之制也”,向来是“蛮夷”学习的榜样;实行“胡服骑射”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赵武灵王则指出:“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信事也。”必须“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于是自己带头“胡服骑射”。上述史实( )
A.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受到冲击 B.使赵国礼制率先走向瓦解
C.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D.说明游牧文明更具先进性
12.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13.战国时期,开垦荒地变得容易起来,开拓广阔的森林成为可能。这主要得益于( )
A.统一王朝的建立 B.手工业分工细密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井田制逐渐瓦解
14.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
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
A.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15.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
提出( )
A.天人合一 B.严刑峻法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16.商鞅认为,“官爵者,所以劝功也;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据此推行的改革措施( )
A.消除了贵族特权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了思想控制 D.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17.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因地处偏僻,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与其他诸侯争雄,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六王毕、四海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述变化( )
①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 ②展现了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影响力
③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 ④推动了阶级分化和中华文明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8.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19.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 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B. 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 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D. 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20.《秦汉与罗马》一文认为,“基层政权出天下”是秦汉能建成世界最早现代国家的原因。下列关于“秦汉基层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秦朝并被后世王朝沿用 B.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且可世袭
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1.“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二者的主张( )
A.都使传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B.实质都是思想文化专制
C.都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实质都是加强地方权威
22.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 )
A. 消除了地方的割据 B.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开疆拓土巩固统一 D. 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3.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无助于研究( )
A.秦朝制度 B.秦始皇功绩 C.古代文字演变 D.秦朝苛捐杂税繁重
24.秦末,反秦领袖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人关中者王之"“入秦无暴掠",在楚汉之争中,
刘邦集团始终强调怀王之约,并将“负怀王之约”列为项羽首罪,刘邦此举意在( )
A.塑造正统形象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强化怀王权威 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25.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B.结束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6.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分割王国;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众建诸侯”策略,并且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折射出( )
A.分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B.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
C.汉承秦制原则遭到破坏 D.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
27.司马迁《史记》载:“后岁余,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张骞“凿空”意在( )
A.促进西域与中原联系,对抗匈奴 B.发动对匈战争,开拓国家疆域
C.设置西域都护府,有效管理西域 D.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8.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及运输费用一并折价交给均输官,由其在价低的地方采购物资,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汉武帝推行此政策旨在( )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促进商业发展 D.加强文化专制
29.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30.东南亚地区发现大量来自汉朝的铜器,以铜镜居多,另外还有容器、炊具、印章、兵器、日常用具和钱币等,且主要见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这说明汉朝( )
A.造船技术先进 B.实行贸易垄断 C.对外贸易发达 D.国力十分强盛
31.东汉政论家仲长统评论汉代的一项施政举措:“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该举措是 ( )
A.设立中朝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B.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设立州刺史代表皇帝巡查郡国 D.派御史参与审核计簿考核官员
32.东汉田庄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并设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以农业生产为主,综合经营,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需求。这说明( )
A.田庄具有自然经济特征 B.超经济剥削催生田庄经济
C.商品经济发展日趋成熟 D.手工业生产决定经济形态
33.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3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35.《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门阀政治的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36.“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37.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38.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39.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40.魏晋之前,山东地区儒学的发达冠于全国,其他地区无出其右者;但从十六国至北朝结束的几百年间,山东地区的儒学再也未能恢复到以前的盛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门阀政治的发展 B.人口迁徙的影响
C.儒释道三教并行 D.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20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4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体现了哪个阶层的利益?(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你认为以上两大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5分)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80分)
1-5 BCBAB 6-10 ACCCB 11-15 CBCBD 16-20 BAABD
21-25 BCDAD 26-30 BAAAC 31-35 BACBB 36-40 CCDBB
二、非选择题(20分)
41.(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分)
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3分)
(2)表现: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5分,答出5点即可)
42.(1)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答成封建土地私有制或“废井田,开阡陌”均可)(1分)阶层:新兴地主阶级。(1分)
(2)现象: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1分)原因: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生产;北方人民逃亡南下,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辛勤劳动。(任意2点,2分)
(3)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任意3点,3分)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