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13:37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浙江期中)1899年,美国向英、法等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其直接目的是(  )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争夺利益,共同奴役中国
C.推动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 D.派兵驻守,打开中国大门
2.(2024·广元) 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2024八上·浙江期中)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一份纲领,该纲领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这个纲领是(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国闻报》 D.《天朝田亩制度》
4.(2024八上·长春月考)某校准备举办中国近代历史陈列展,其中一块展板的内容是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请你将以下史实进行排序(  )
①金田起义 ②北伐和西征 ③定都天京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5.(2024八上·长春月考)“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一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款》
6.(2024八上·浙江期中)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以各种方式进行侵略。读列强对华侵略的相关数据可知(  )
项目 1894年前 1895—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2800万元 5.2亿元
①列强对中国不再军事侵略而是经济掠夺
②列强通过投资办厂的方式进行经济侵略
③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总量在明显上升
④列强在华投资使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2024八上·从江月考)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等。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助力政治变革
C.抵制外来侵略 D.适应洋务需要
8.(2024八上·长春月考)北洋舰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9.(2023八上·龙岗期末)1873年,清廷首次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 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1875年,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清朝(  )
A.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 B.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
C.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 D.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
10.(2024八上·双城开学考)1895年春,有一群举人在北京参加会试,他们可能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慈禧发动政变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2.洋务派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们主张改变(  )
A.清政府的统治地位
B.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C.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
D.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13.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14.(2024八上·蓬江期末)民国三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其中民国三年是哪一年(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15.(2024八上·蓬江期末)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见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是(  )
邹容和《革命军》 陈天华和《猛回头》《警示钟》
A.中体西用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维新变法思想 D.君主立宪制思想
16.(2021八上·芜湖期中)造成下表后果的主要因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二次革命的发动 D.军阀的割据混战
17.(2023八上·三水期末)下图是钱病鹤创作的漫画——《辞旧迎新》,以1912年人们欢庆元旦、辞旧迎新为主题,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漫画中黄龙正从国旗上飞走,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辞旧迎新”指的是(  )
A.民国成立 B.清帝退位 C.二次革命 D.洪宪帝制
18.(2023八上·高安期中)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9.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黄兴 D.陈独秀李大钊
20.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决定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联合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他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2月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激烈的禁烟运动”指哪一事件?这个事件是在谁的主持下完成?
(2)图中“A”区域是什么地方?被哪个国家侵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对上述中英贸易状况是否满意?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英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此次变法运动有哪些相关措施可以体现这方面的作用?请列举一点。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给我们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方面说明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据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知识青年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青年杂志》的创刊者及1919年后《新青年》系统介绍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主力的变化及其性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在何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没有瓜分到中国的利益,当它重返中国来瓜分时,中国已经被其他列强瓜分完毕,所以它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入他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争夺利益,共同奴役中国,故选B项。
《辛丑条约》的目的是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排除A项;
门户开放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排除C项;
《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由外国驻兵防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门户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 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 年,清政府同11 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展示了这些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项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抗争,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救亡图存的探索,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概括最为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3.【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故选D项。
《资政新篇》于1859刊行,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
《变法通议》是维新运动时期发表的政论文章,排除B项。
《国闻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发布的刊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5.【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6.【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94年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标志着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因此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总量在明显上升,②③正确,故选D项。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说明列强仍然对中国军事侵略,①错误,列强在华投资,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错误,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列强经济侵略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洋务需要,维护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
提高教育水平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的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
助力政治变革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的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B项;
抵制外来侵略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的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9.【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廷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这表明中国近代外交开始起步,“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明了中国近代外交起步的艰难。
A项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与列强的平等交往,不符合题意;
C项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外交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0.【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11.【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符合题意;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A;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唤起了民族觉醒,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
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思想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派认为,只要学习西方技术,主张改变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C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维护的是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
洋务派维护的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排除B;
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不符,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洋务运动前期,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洋务运动后期,他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办理洋务的需要,他还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三年是1912+3-1=1914年,故选项D符合题意;
A.1911年,1911年中华民国尚未成立,不符合题意;
B.1912年,1912年是民国元年,不符合题意;
C.1913年,1913年是民国二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知道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这一年是民国元年即第一年,再进行计算回答,不要直接拿1912年去加上民国几年。
15.【答案】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洋务运动后,不符合题意;
C.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不符合题意;
D.君主立宪制思想,君主立宪制思想是在1915年袁世凯中华帝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人物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及刊物。
16.【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14年到1918年,全国农户和耕地大幅减少,而荒地、陆军和军费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连年战争带来巨大的损失,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符合题意;
B.袁世凯复辟帝制,不符合题意;
C.二次革命的发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这一时期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中黄龙正从国旗上飞走,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代表封建王朝,“龙”飞走说明君主专制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旗帜”中的图案代表共和体制,所以“辞旧迎新”指的是民国成立。
A项民国成立是“辞旧迎新”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清帝退位反映的是“龙”飞走,不符合题意;
C项二次革命的爆发与宋教仁遇刺直接相关,图片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洪宪帝制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图片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19.【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D符合题意;
曾国藩、李鸿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A;
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排除B;
孙中山、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的代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②④符合题意,D正确;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五四运动爆发在1919年,排除含③的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虎门销烟;林则徐
(2)香港岛;英国
(3)不满意;第二次鸦片战争
(4)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激烈的禁烟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A”区域是香港岛,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
(3)根据材料三“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对上述中英贸易状况不满意,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4)根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和结合所学可知,1840—1842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1)事件:虎门销烟;人物:林则徐。
(2)“A”区域:香港岛;国家:英国。
(3)不满意;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4)原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等,意思相近即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任答一点即可)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根据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意识。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可知,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或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或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相关的变法措施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教训。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等,意思相近即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任答一点即可)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3.【答案】(1)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
(2)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的。
(3)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追,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1)本题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可知,《青年杂志》的创刊者是陈独秀。根据材料一“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可知,1919年后《新青年》系统介绍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根据材料二“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可知,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知识青年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可知,五四运动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根据材料三“。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追,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故答案为:
(1)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
(2)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的。
(3)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追,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浙江期中)1899年,美国向英、法等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其直接目的是(  )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争夺利益,共同奴役中国
C.推动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 D.派兵驻守,打开中国大门
【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没有瓜分到中国的利益,当它重返中国来瓜分时,中国已经被其他列强瓜分完毕,所以它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入他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争夺利益,共同奴役中国,故选B项。
《辛丑条约》的目的是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排除A项;
门户开放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排除C项;
《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由外国驻兵防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门户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实。
2.(2024·广元) 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 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 年,清政府同11 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展示了这些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项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抗争,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主要列举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未涉及救亡图存的探索,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概括最为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3.(2024八上·浙江期中)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一份纲领,该纲领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这个纲领是(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国闻报》 D.《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故选D项。
《资政新篇》于1859刊行,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
《变法通议》是维新运动时期发表的政论文章,排除B项。
《国闻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发布的刊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2024八上·长春月考)某校准备举办中国近代历史陈列展,其中一块展板的内容是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请你将以下史实进行排序(  )
①金田起义 ②北伐和西征 ③定都天京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5.(2024八上·长春月考)“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一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款》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6.(2024八上·浙江期中)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以各种方式进行侵略。读列强对华侵略的相关数据可知(  )
项目 1894年前 1895—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2800万元 5.2亿元
①列强对中国不再军事侵略而是经济掠夺
②列强通过投资办厂的方式进行经济侵略
③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总量在明显上升
④列强在华投资使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94年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标志着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因此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总量在明显上升,②③正确,故选D项。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说明列强仍然对中国军事侵略,①错误,列强在华投资,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错误,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列强经济侵略的相关史实。
7.(2024八上·从江月考)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等。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助力政治变革
C.抵制外来侵略 D.适应洋务需要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洋务需要,维护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
提高教育水平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的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
助力政治变革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的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B项;
抵制外来侵略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的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八上·长春月考)北洋舰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9.(2023八上·龙岗期末)1873年,清廷首次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 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1875年,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清朝(  )
A.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 B.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
C.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 D.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廷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这表明中国近代外交开始起步,“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明了中国近代外交起步的艰难。
A项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与列强的平等交往,不符合题意;
C项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外交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0.(2024八上·双城开学考)1895年春,有一群举人在北京参加会试,他们可能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慈禧发动政变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1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符合题意;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A;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唤起了民族觉醒,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
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洋务派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们主张改变(  )
A.清政府的统治地位
B.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C.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
D.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思想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派认为,只要学习西方技术,主张改变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C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维护的是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
洋务派维护的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排除B;
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不符,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洋务运动前期,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洋务运动后期,他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办理洋务的需要,他还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八上·蓬江期末)民国三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其中民国三年是哪一年(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三年是1912+3-1=1914年,故选项D符合题意;
A.1911年,1911年中华民国尚未成立,不符合题意;
B.1912年,1912年是民国元年,不符合题意;
C.1913年,1913年是民国二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知道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这一年是民国元年即第一年,再进行计算回答,不要直接拿1912年去加上民国几年。
15.(2024八上·蓬江期末)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见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是(  )
邹容和《革命军》 陈天华和《猛回头》《警示钟》
A.中体西用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维新变法思想 D.君主立宪制思想
【答案】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洋务运动后,不符合题意;
C.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不符合题意;
D.君主立宪制思想,君主立宪制思想是在1915年袁世凯中华帝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人物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及刊物。
16.(2021八上·芜湖期中)造成下表后果的主要因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二次革命的发动 D.军阀的割据混战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14年到1918年,全国农户和耕地大幅减少,而荒地、陆军和军费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连年战争带来巨大的损失,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符合题意;
B.袁世凯复辟帝制,不符合题意;
C.二次革命的发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这一时期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7.(2023八上·三水期末)下图是钱病鹤创作的漫画——《辞旧迎新》,以1912年人们欢庆元旦、辞旧迎新为主题,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漫画中黄龙正从国旗上飞走,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辞旧迎新”指的是(  )
A.民国成立 B.清帝退位 C.二次革命 D.洪宪帝制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中黄龙正从国旗上飞走,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代表封建王朝,“龙”飞走说明君主专制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旗帜”中的图案代表共和体制,所以“辞旧迎新”指的是民国成立。
A项民国成立是“辞旧迎新”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清帝退位反映的是“龙”飞走,不符合题意;
C项二次革命的爆发与宋教仁遇刺直接相关,图片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洪宪帝制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图片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8.(2023八上·高安期中)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19.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黄兴 D.陈独秀李大钊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D符合题意;
曾国藩、李鸿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A;
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排除B;
孙中山、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的代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决定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联合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②④符合题意,D正确;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五四运动爆发在1919年,排除含③的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他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2月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激烈的禁烟运动”指哪一事件?这个事件是在谁的主持下完成?
(2)图中“A”区域是什么地方?被哪个国家侵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对上述中英贸易状况是否满意?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英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答案】(1)虎门销烟;林则徐
(2)香港岛;英国
(3)不满意;第二次鸦片战争
(4)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激烈的禁烟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A”区域是香港岛,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
(3)根据材料三“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对上述中英贸易状况不满意,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4)根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和结合所学可知,1840—1842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1)事件:虎门销烟;人物:林则徐。
(2)“A”区域:香港岛;国家:英国。
(3)不满意;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4)原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此次变法运动有哪些相关措施可以体现这方面的作用?请列举一点。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给我们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方面说明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案】(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等,意思相近即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任答一点即可)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根据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意识。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可知,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或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或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相关的变法措施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教训。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等,意思相近即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任答一点即可)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据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知识青年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青年杂志》的创刊者及1919年后《新青年》系统介绍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主力的变化及其性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在何处。
【答案】(1)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
(2)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的。
(3)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追,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1)本题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可知,《青年杂志》的创刊者是陈独秀。根据材料一“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可知,1919年后《新青年》系统介绍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根据材料二“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可知,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知识青年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可知,五四运动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根据材料三“。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追,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故答案为:
(1)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
(2)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的。
(3)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追,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