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十)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 )
A.已有祭祀观念 B.具有审美观念
C.手工技艺高超 D.过着集体生活
3.(2024七上·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
B.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
C.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4.(2024七上·公安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D.大禹治水像
5.(2024七上·枣阳期末)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陶器,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 B.炎帝 C.轩辕氏 D.伏羲氏
6.(2024七上·石家庄期末)下图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复原图,以下哪一条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最主要的原因?( )
A.北方气候寒冷干燥 B.南方气候寒冷干燥
C.南方气候潮湿、炎热 D.北方气候潮湿、炎热
7.(2024七上·剑阁期末)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这一课时,出示了下面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8.(2024七上·新邵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图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已会制作工具 B.靠采集、狩猎为生
C.学会共同劳动 D.开始具有爱美意识
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确立县制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0.(2023七上·南沙期末)“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11.(2024七上·淮北期末)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要求各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上内容说明的是( )
A.春秋争霸的目的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秦朝统一的原因
12.(2024七上·淮北期末)战国初年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势力较强的有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图中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 )
战国形势图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4七上·河东期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中国某工程时指出,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兵马俑
14.(2024七上·宁明期末)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夏桀 商纣王 秦始皇
政策 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 大肆挥霍 对外征伐, 修筑豪华宫殿, 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一系列大工程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15.(2024七上·宁明期末)“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
D.楚国兵力非常强
16. 《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下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 )
A.秦灭六国的战争 B.秦朝反击匈奴
C.秦末农民大起义 D.推翻王莽政权
1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描述了( )
A.秦国商鞅变法 B.秦王嬴政灭六国
C.秦始皇焚书坑儒 D.陈胜、吴广起义
18.时空观念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绘制年代尺有助于这方面素养的培养。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的时间大致位于下方年代尺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19.(2019七上·大邑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南京 D.北京
20.(2024七上·期末)秦统一后,“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耗费无数。据统计,仅修建皇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其间,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灾害不断 B.战争频繁 C.统治残暴 D.权臣篡位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荆州期中)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 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结合材料一,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谁发现的?图2属于什么类型的工具?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的图3,说一说A、B两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摘自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1) 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在哪两个领域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个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 菜不得饱, 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材料二“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 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怎样的政治情况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 结合所学说出与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3)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说出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最终结果怎样
(4)如果没有遇雨误期,这一事件还会爆发吗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主要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主要是指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史学材料,由此得出山西陶寺遗址出土出土的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属于实物史料,故选A项。
史书、档案、地方史志、影像等属于文献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属于口述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影像史料是通过摄影、录像等方式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的运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历史史料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可知,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所以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体现了原始灵魂不灭观念,反映了山顶洞人有祭祀观念,故选A项。
材料信息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没有体现审美观念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没有体现手工技艺的内容,排除C项。
材料信息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没有体现集体生活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山顶洞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以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炎黄子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B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A错误;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C错误;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河姆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长江流域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以及图片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北京人是直立猿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还发现成堆的灰烬,有的地方高达6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故选B项。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原始人类是北京人,而不是元谋人,排除A项。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的模样基本相同,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
半坡人用磨制石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9.【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项。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排除B项。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12.【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13.【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1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一系列大工程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采取了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
夏桀、商纣王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比如打压、剥削其他民族等,排除C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比如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周灭亡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楚王问鼎”鼎代表的是权力,楚王作为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
ABD项都没有反映问鼎中原的实质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6.【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反映的秦灭六国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
秦朝反击匈奴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排除B项;
秦末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排除C项;
推翻王莽政权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的时间和过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
17.【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诗句没有提到商鞅变法,A错误;
B、根据诗句当中的“ 秦王扫六合 ”可以李白的诗句描述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的历史事件,B正确。
C、诗句没有提到焚书坑儒,C错误;
D、诗句没有涉及到陈胜吴广起义,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朝灭六国,六国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最终完成统一。
18.【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的建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秦朝建立的时间大致位于B点,ACD不符合秦朝建立的时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19.【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反映的是秦灭六国史实。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耗费无数”“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表明秦朝横征暴敛,引发老百姓不满,导致灭亡。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战争,排除AB项;
材料展示的是秦朝的暴政,与权臣篡位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
21.【答案】(1)裴文中。打制石器。化石或考古发现。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3)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裴文中发现的;依据材料一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属于打制石器;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化石或考古发现;
(2)依据材料一图3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B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
(3)依据材料二、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
故答案为:(1) 裴文中。打制石器。化石或考古发现。
(2)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3) 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点评】(1)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2.【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渴求人才,礼贤下士,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特征: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原因: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
(3)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土人颇受重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根据材料二“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可知,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
(3)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故答案为:(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渴求人才,礼贤下士,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特征: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原因: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
(3)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特征,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3.【答案】(1)文化;经济。
(2)郡县制。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于国家政令在地方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属于文化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属于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故答案为:
(1)措施:文化;经济。
(2)制度:郡县制。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于国家政令在地方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点评】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4.【答案】(1)秦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2)陈 胜。陈胜、吴广起义。
(3)900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 城,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结果被镇压了。
(4)会爆发。理由:秦末 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罚残 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人民处于无法生 活的境地。陈胜、吴广等人途中遇到大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 因,即使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早 晚问题。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的暴政。根据材料“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戎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可知,材料反映的秦的暴政。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
(2)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杀头。结果被镇压了。
(4)本题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罚残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人民处于无法生 活的境地。陈胜、吴广等人途中遇到大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即使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
故答案为:
(1)秦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2)陈胜。陈胜、吴广起义。
(3)900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 城,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结果被镇压了。
(4)会爆发。理由:秦末 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罚残 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人民处于无法生 活的境地。陈胜、吴广等人途中遇到大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 因,即使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早 晚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及秦灭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十)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主要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主要是指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史学材料,由此得出山西陶寺遗址出土出土的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属于实物史料,故选A项。
史书、档案、地方史志、影像等属于文献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属于口述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影像史料是通过摄影、录像等方式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的运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历史史料的相关知识。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 )
A.已有祭祀观念 B.具有审美观念
C.手工技艺高超 D.过着集体生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可知,红色的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所以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体现了原始灵魂不灭观念,反映了山顶洞人有祭祀观念,故选A项。
材料信息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没有体现审美观念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没有体现手工技艺的内容,排除C项。
材料信息表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没有体现集体生活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山顶洞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2024七上·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
B.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
C.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以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炎黄子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4.(2024七上·公安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D.大禹治水像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B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A错误;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C错误;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河姆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长江流域即可得出答案。
5.(2024七上·枣阳期末)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陶器,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 B.炎帝 C.轩辕氏 D.伏羲氏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6.(2024七上·石家庄期末)下图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复原图,以下哪一条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最主要的原因?( )
A.北方气候寒冷干燥 B.南方气候寒冷干燥
C.南方气候潮湿、炎热 D.北方气候潮湿、炎热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2024七上·剑阁期末)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这一课时,出示了下面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以及图片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北京人是直立猿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还发现成堆的灰烬,有的地方高达6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故选B项。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原始人类是北京人,而不是元谋人,排除A项。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的模样基本相同,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
半坡人用磨制石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4七上·新邵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图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已会制作工具 B.靠采集、狩猎为生
C.学会共同劳动 D.开始具有爱美意识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确立县制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项。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排除B项。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南沙期末)“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1.(2024七上·淮北期末)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要求各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上内容说明的是( )
A.春秋争霸的目的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秦朝统一的原因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12.(2024七上·淮北期末)战国初年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势力较强的有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图中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 )
战国形势图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13.(2024七上·河东期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中国某工程时指出,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兵马俑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14.(2024七上·宁明期末)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夏桀 商纣王 秦始皇
政策 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 大肆挥霍 对外征伐, 修筑豪华宫殿, 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一系列大工程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一系列大工程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采取了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
夏桀、商纣王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比如打压、剥削其他民族等,排除C项;
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比如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周灭亡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5.(2024七上·宁明期末)“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
D.楚国兵力非常强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楚王问鼎”鼎代表的是权力,楚王作为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
ABD项都没有反映问鼎中原的实质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6. 《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下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 )
A.秦灭六国的战争 B.秦朝反击匈奴
C.秦末农民大起义 D.推翻王莽政权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反映的秦灭六国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
秦朝反击匈奴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排除B项;
秦末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排除C项;
推翻王莽政权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的时间和过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
1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描述了( )
A.秦国商鞅变法 B.秦王嬴政灭六国
C.秦始皇焚书坑儒 D.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诗句没有提到商鞅变法,A错误;
B、根据诗句当中的“ 秦王扫六合 ”可以李白的诗句描述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的历史事件,B正确。
C、诗句没有提到焚书坑儒,C错误;
D、诗句没有涉及到陈胜吴广起义,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朝灭六国,六国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最终完成统一。
18.时空观念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绘制年代尺有助于这方面素养的培养。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的时间大致位于下方年代尺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的建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秦朝建立的时间大致位于B点,ACD不符合秦朝建立的时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19.(2019七上·大邑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南京 D.北京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反映的是秦灭六国史实。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0.(2024七上·期末)秦统一后,“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耗费无数。据统计,仅修建皇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其间,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灾害不断 B.战争频繁 C.统治残暴 D.权臣篡位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耗费无数”“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表明秦朝横征暴敛,引发老百姓不满,导致灭亡。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战争,排除AB项;
材料展示的是秦朝的暴政,与权臣篡位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荆州期中)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 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结合材料一,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谁发现的?图2属于什么类型的工具?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的图3,说一说A、B两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案】(1)裴文中。打制石器。化石或考古发现。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3)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裴文中发现的;依据材料一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属于打制石器;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化石或考古发现;
(2)依据材料一图3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B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
(3)依据材料二、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
故答案为:(1) 裴文中。打制石器。化石或考古发现。
(2)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3) 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点评】(1)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渴求人才,礼贤下士,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特征: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原因: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
(3)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土人颇受重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根据材料二“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可知,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
(3)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故答案为:(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渴求人才,礼贤下士,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特征: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原因: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
(3)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特征,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摘自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1) 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在哪两个领域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个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1)文化;经济。
(2)郡县制。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于国家政令在地方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属于文化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属于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故答案为:
(1)措施:文化;经济。
(2)制度:郡县制。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于国家政令在地方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点评】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 菜不得饱, 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材料二“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 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怎样的政治情况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 结合所学说出与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3)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说出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最终结果怎样
(4)如果没有遇雨误期,这一事件还会爆发吗 为什么
【答案】(1)秦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2)陈 胜。陈胜、吴广起义。
(3)900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 城,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结果被镇压了。
(4)会爆发。理由:秦末 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罚残 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人民处于无法生 活的境地。陈胜、吴广等人途中遇到大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 因,即使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早 晚问题。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的暴政。根据材料“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戎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可知,材料反映的秦的暴政。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
(2)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杀头。结果被镇压了。
(4)本题大泽乡起义。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罚残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人民处于无法生 活的境地。陈胜、吴广等人途中遇到大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即使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
故答案为:
(1)秦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2)陈胜。陈胜、吴广起义。
(3)900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 城,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结果被镇压了。
(4)会爆发。理由:秦末 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罚残 酷,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人民处于无法生 活的境地。陈胜、吴广等人途中遇到大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 因,即使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早 晚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及秦灭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