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09:57:50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九)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图1 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2 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题干“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镯,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似性,由此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故选B项。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但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不能印证南北文化逐渐融合,排除C项。
题干信息表明中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无法证明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起源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史实。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当时的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故选D项。
神话传说,属于第二手资料,史料的真实性需要考古发现来印证,排除A项。
历史记载,是后人记录已发生的人和事,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
学者推断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3.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B项正确;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无关,排除C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毫无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2024七上·寻甸期末)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原始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人员通过实地考古发掘,获得了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第一手资料,故选B项。
神话传说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需要考古史料佐证,排除A项;
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带有主观性,排除C项;
史书记载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5.(2024七上·阳新期末)“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已懂得保存火种
C.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D.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以发现人类的进化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而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A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
他们已懂得保存火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上·钟山期末)“这种木结构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作墙、盖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建造“这种木结构房屋”的人是(  )
A.东胡林人 B.贾湖居民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2024七上·巴东期末)“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8.(2024七上·余江期末)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9.(2024七上·余江期末)图1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对北京人样貌特征的部分描述。图2是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史学价值是(  )
图1 图2
A.证明一份材料,说明一段历史 B.不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C.文学史料价值大于文物价值 D.文物更有利于历史保存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0.(2023七上·北湖期中)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3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11.(2024七上·保定期末)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来源于(  )
A.老子的学说 B.孟子的学说 C.孔子的学说 D.墨子的学说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12.(2023七上·巴南期末)“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
B: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准确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3.(2024七上·淮北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提倡节俭 B.依法治国 C.顺应自然 D.明确尊卑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4.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废除井田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国人暴动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由材料“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王室衰微,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井田,排除A项;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一些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争战,争夺霸主的地位,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
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历王逃亡,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七上·长安期末)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不断明确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下列成语典故中不应该做的是(  )
A.卧薪尝胆 B.退避三舍 C.草船借箭 D.纸上谈兵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16.“朕”在先秦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就是“我”的意思,但自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自称。这一现象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帝独尊 B.皇位世袭 C.皇权至上 D.皇权神授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自称,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皇帝独尊,不允许他人使用“朕”这个称呼,A正确,“朕”这个称呼的发明与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神授没有关系,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确立皇帝的表现。皇帝称号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章称玺)。
17.“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材料旨在说明秦的统一(  )
A.促进华夏族形成 B.增强了国家认同
C.推动了政治革新 D.消除了民族隔阂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的形成,A错误;
B、根据材料当中说道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旨在说明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B正确,
C、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政治革新,C错误;
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民族隔阂的消除,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秦建立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8.《编年纪》是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主人公“喜”的一生。根据下面的材料,“喜”参加的战争(  )
A.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 B.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C.推翻了秦朝的封建统治 D.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以得知该文字是刻在秦简上,参加的战争是攻打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等,可以得知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正确;
B、西汉的出现是在秦朝之后,B错误;
C、秦灭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错误;
D、三国鼎立出现在秦朝之后,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相关事件,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灭亡诸侯国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19.(2023七上·德庆期末)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联想到答案应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联系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 政权,故选A项;
黄巾起义是184年张角发动的反抗东汉王朝统治的一场农民起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是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的一场战役,曹操获胜,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认识。
20.(2024七上·期末)《里耶秦简》记载了秦朝有一名叫小款的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11271钱,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其所述现象表明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思想控制严重
C.违法现象频发 D.刑法细致严苛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赋税负担沉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思想控制严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违法现象频发,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秦朝有一名叫小款的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11271钱,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可知,秦朝刑法细致严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刑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题干关键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乐平期中)某班同学正在开展“史前人类文明”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
【适应自然的能力】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产生原始农业】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
【开始定居生活】材料三 见右图
【结成部落联盟】材料四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形成华夏民族】材料五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5)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案】(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特点: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
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
(5)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驱兽,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二“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根据材料三图一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根据图二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首领是黄帝。
(5)根据材料五“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
故答案为:
(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特点: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名称及原始居民: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首领:黄帝。
(5)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
【点评】(1)本题考查北京人用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考查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相关知识。
(5)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22.(2023七上·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说出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谁?其变法体现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哪一措施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结合材料二,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作用。
【答案】(1)秦孝公;封建地主阶级;推行县制
(2)法家;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为秦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过重的刑罚,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3)使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其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可知,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最能体现这场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商鞅变法体现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的推行县制的措施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可知,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商鞅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为秦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过重的刑罚,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3)根据材料三“(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其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目的、措施以及影响、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以及原因等知识。
23.(2023七上·期中)秦由战国七雄之一到一统天下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探究其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更能发现大国崛起的密码。阅读下列材料
【千年见证】
材料一 (秦王)命蜀守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
【史料实证】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故秦无敌于天下。
【开创之举】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蜀守”是谁?为“壅江水”而修建的工程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是什么?该变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图一是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写出图中A、B处对应的内容。依据材料三图二所示,请写出秦朝通用全国文字的名称。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李冰;都江堰。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A:皇帝;B:太尉。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王)命蜀守壅江水作坝,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
(2)根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故秦无敌于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所以A皇帝;B太尉。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4)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故答案为:
(1)李冰;都江堰。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A:皇帝;B:太尉。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都江堰、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九)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图1 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2 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3.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4.(2024七上·寻甸期末)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5.(2024七上·阳新期末)“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已懂得保存火种
C.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D.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6.(2024七上·钟山期末)“这种木结构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作墙、盖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建造“这种木结构房屋”的人是(  )
A.东胡林人 B.贾湖居民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7.(2024七上·巴东期末)“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8.(2024七上·余江期末)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9.(2024七上·余江期末)图1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对北京人样貌特征的部分描述。图2是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史学价值是(  )
图1 图2
A.证明一份材料,说明一段历史 B.不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C.文学史料价值大于文物价值 D.文物更有利于历史保存
10.(2023七上·北湖期中)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3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1.(2024七上·保定期末)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来源于(  )
A.老子的学说 B.孟子的学说 C.孔子的学说 D.墨子的学说
12.(2023七上·巴南期末)“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13.(2024七上·淮北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提倡节俭 B.依法治国 C.顺应自然 D.明确尊卑
14.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废除井田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国人暴动
15.(2024七上·长安期末)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不断明确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下列成语典故中不应该做的是(  )
A.卧薪尝胆 B.退避三舍 C.草船借箭 D.纸上谈兵
16.“朕”在先秦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就是“我”的意思,但自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自称。这一现象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帝独尊 B.皇位世袭 C.皇权至上 D.皇权神授
17.“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材料旨在说明秦的统一(  )
A.促进华夏族形成 B.增强了国家认同
C.推动了政治革新 D.消除了民族隔阂
18.《编年纪》是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主人公“喜”的一生。根据下面的材料,“喜”参加的战争(  )
A.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 B.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C.推翻了秦朝的封建统治 D.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19.(2023七上·德庆期末)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联想到答案应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20.(2024七上·期末)《里耶秦简》记载了秦朝有一名叫小款的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11271钱,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其所述现象表明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思想控制严重
C.违法现象频发 D.刑法细致严苛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乐平期中)某班同学正在开展“史前人类文明”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
【适应自然的能力】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产生原始农业】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
【开始定居生活】材料三 见右图
【结成部落联盟】材料四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形成华夏民族】材料五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5)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2.(2023七上·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说出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谁?其变法体现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哪一措施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结合材料二,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作用。
23.(2023七上·期中)秦由战国七雄之一到一统天下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探究其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更能发现大国崛起的密码。阅读下列材料
【千年见证】
材料一 (秦王)命蜀守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
【史料实证】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故秦无敌于天下。
【开创之举】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蜀守”是谁?为“壅江水”而修建的工程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是什么?该变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图一是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写出图中A、B处对应的内容。依据材料三图二所示,请写出秦朝通用全国文字的名称。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题干“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镯,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似性,由此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故选B项。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但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不能印证南北文化逐渐融合,排除C项。
题干信息表明中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无法证明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起源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当时的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故选D项。
神话传说,属于第二手资料,史料的真实性需要考古发现来印证,排除A项。
历史记载,是后人记录已发生的人和事,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
学者推断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B项正确;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无关,排除C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毫无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原始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人员通过实地考古发掘,获得了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第一手资料,故选B项。
神话传说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需要考古史料佐证,排除A项;
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带有主观性,排除C项;
史书记载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以发现人类的进化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而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A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
他们已懂得保存火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0.【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11.【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12.【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
B: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准确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3.【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4.【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由材料“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王室衰微,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井田,排除A项;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一些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争战,争夺霸主的地位,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
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历王逃亡,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16.【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自称,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皇帝独尊,不允许他人使用“朕”这个称呼,A正确,“朕”这个称呼的发明与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神授没有关系,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确立皇帝的表现。皇帝称号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章称玺)。
17.【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的形成,A错误;
B、根据材料当中说道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旨在说明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B正确,
C、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政治革新,C错误;
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民族隔阂的消除,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秦建立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8.【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以得知该文字是刻在秦简上,参加的战争是攻打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等,可以得知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正确;
B、西汉的出现是在秦朝之后,B错误;
C、秦灭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错误;
D、三国鼎立出现在秦朝之后,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相关事件,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灭亡诸侯国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1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联系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 政权,故选A项;
黄巾起义是184年张角发动的反抗东汉王朝统治的一场农民起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是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的一场战役,曹操获胜,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认识。
20.【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赋税负担沉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思想控制严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违法现象频发,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秦朝有一名叫小款的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11271钱,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可知,秦朝刑法细致严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刑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题干关键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21.【答案】(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特点: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
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
(5)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驱兽,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二“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根据材料三图一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根据图二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首领是黄帝。
(5)根据材料五“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
故答案为:
(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特点: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名称及原始居民: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首领:黄帝。
(5)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
【点评】(1)本题考查北京人用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考查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相关知识。
(5)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22.【答案】(1)秦孝公;封建地主阶级;推行县制
(2)法家;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为秦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过重的刑罚,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3)使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其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可知,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最能体现这场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商鞅变法体现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的推行县制的措施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可知,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商鞅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为秦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过重的刑罚,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3)根据材料三“(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其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目的、措施以及影响、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以及原因等知识。
23.【答案】(1)李冰;都江堰。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A:皇帝;B:太尉。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王)命蜀守壅江水作坝,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
(2)根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故秦无敌于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所以A皇帝;B太尉。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4)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故答案为:
(1)李冰;都江堰。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A:皇帝;B:太尉。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都江堰、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