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八)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09:51:37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八)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结合所学可知,随葬品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并且相距百年,规制无明显变化,说明陶寺文化礼制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墓葬礼制,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陶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C.都会人工取火 D.都使用打制的石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处于旧石器时代,都使用打制石器,故选D项。
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元谋人、北京人不会,排除A项。
元谋人、北京人面貌与古猿相似,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B项。
元谋人、北京人使用自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
3.(2025七上·阳山月考)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
A.距今约170万年 B.使用磨制石器
C.知道使用人工火 D.掌握磨光技术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云南元谋人”,结合所学可知,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故选A项。
元谋人会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
元谋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
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磨光技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谋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4.(2021七上·松原期中)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C符合题意;
AB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遗址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及评价即可作答。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是考查的重点知识,对其相关的知识要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记忆。
5.(2017七上·苏州期中)“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B 是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C是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由于生活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下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D是北京的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BCD是对北京人的描述。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在用火方面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6.(2024七上·期末)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传说中,有一位勇敢善战的远古苗族首领,黄帝在天下大乱时,曾借助他的遗像安定了天下。这位传说中的远古苗族首领是(  )
A.蚩尤 B.炎帝 C.舜帝 D.大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勇敢善战的远古苗族首领,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
A项蚩尤是题干传说中的远古苗族首领,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蚩尤的识记能力。识记蚩尤的相关史实。
7.(2024七上·韩城期末)良渚遗址,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表现出了明确的社会等级与城市化特征,这也证实了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年前!对此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古老传说 B.神话故事 C.考古发现 D.文学作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8.(2024七上·潜江期末)孙中山曾评价某位人物:“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位人物是(  )
A.炎帝 B.大禹 C.黄帝 D.舜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趋势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争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疆域范围不断扩展,局部统一出现,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国家数量减少,出现局部统一,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是割据混战的后果,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国家数量减少,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上·潮南期末)下列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因发现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而得名
②这里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③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平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因发现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而得名;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
B: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二里头遗址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③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③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不大。
11.(2024七上·期末)下图所示内容为夏商周时期的大事件,其中填入①处的事件应为(  )
大禹建夏 → 成汤建商 → ① → 平王东迁
A.炎黄联盟 B.武王伐纣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一历史事件称为武王伐纣,B项正确;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排除A项;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排除C项;
楚汉之争是发生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是适中,考查学生度夏商西周更替的认识。
12.(2024七上·期末)“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神话传说 B.甲骨文 C.青铜器 D.《史记》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A项神话传说和题干中的“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甲骨文是材料中的“它”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C项青铜器和题干中的“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史记》和题干中的“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上·期末)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商汤灭夏 ②牧野之战 ③周平王东迁洛 ④夏朝建立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王朝分别是夏商周,所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故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②③。
D项④①②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夏商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七上·期末)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秦国 C.宋国 D.楚国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ABD三项都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C项不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的记忆能力。正确识记战国七雄。
15.(2024七上·期末)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和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教育方面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A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
B项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不符合题意;
C项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思想,符合题意;
D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达标卷)秦简《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宽容忠信”、“慈下敬上”;治民应“均徭赏罚”、“严刚毋暴”。这反映秦朝(  )
A.存礼尚法 B.以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尊崇儒术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宽容忠信”“慈下敬上”“均徭赏罚”“严刚毋暴”可知,秦朝采取严刑峻法的措施治理官民,体现了以法治国的特征。
A项材料未涉及存礼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
B项以法治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董仲舒提出了“尊崇儒术”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7.秦朝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置,形成以皇帝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统治的特点 B.秦朝统一的原因
C.秦朝设制的目的 D.秦朝暴政的表现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A、秦朝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置,形成以皇帝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反映的是秦朝为了巩固统治的表现,A正确;
B、材料并没有评论秦朝统一的原因,B错误;
C、材料没有评论秦朝设立制度的目的,C错误;
D、材料没有评论秦朝暴政的表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政治上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这几个制度: ①皇帝制;②三公制;③郡县制。
18.有学者认为“始皇”这个称号对嬴政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都具有始创意义,他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思想开放,经济繁荣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秦始皇时期实行的是暴政,人民生活水深火热,A错误;
B、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文化没有繁荣,B错误;
C、该学者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前无古人,是因为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正确;
D、秦始皇实行的是文化专制,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的功绩在于统一六国,结束长期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19.有学者认为,郡县在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制度,无论是郡守,还是县令,他们都只是代理人,不是权力所有者,说到底只是皇帝命令的执行人而已。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有利于皇帝掌握国家权力 B.不利于提高官员的积极性
C.杜绝地方发生叛乱的可能 D.限制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当中“ 无论是郡守,还是县令,他们都只是代理人,不是权力所有者,说到底只是皇帝命令的执行人而”可以得知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是为了巩固皇帝的权利,A正确;
B、材料当中没有反映官员的积极性是否提高,B错误;
C、郡县制无法杜绝地方叛乱发生的可能性,C错误;
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郡县制限制了各地区的交流,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意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管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0.(2024七上·寻甸期末)“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桂陵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长平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根据题意,故选B项。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排除A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排除C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期末)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这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他们分别生活在哪一流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分别又是什么?
(2)图一、二所代表的文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造成这两种房屋构造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图一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黄河流域:粟
(2)图二是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水稻:自然环境不同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图一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末韬、骨器,种植粟。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图二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2)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
(1)图一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黄河流域,粟;图二是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水稻。
(2)主要因素:自然环境不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2023七上·防城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
材料二:……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冶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可固法……坚持德治与法治统一,自律与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唐志君《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图1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本著作中 图2是谁
(2)材料二中“哲人辈出的时代”是指我国哪一历史时期 -这时期出现的思想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局面 据材料指出诸子百家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
(3)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法治”“德治”分别源于这一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提出法治的代表人物是谁
(4)材料四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民族传承的理念有何意义
【答案】(1)学派:道家。著作:《老子》(或《道德经》)。图2:墨子。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局面:百家争鸣。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3)学派:法家和儒家。(顺序不能颠倒)人物:韩非。
(4)人物:孔子。思想:“仁”。意义: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无为而治、图2兼爱非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根据材料二“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冶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和结合所学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法治”源于法家,“德治”源于儒家。
(4)根据材料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答案为:
(1)学派:道家。著作:《老子》(或《道德经》)。图2:墨子。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局面:百家争鸣。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3)学派:法家和儒家(顺序不能颠倒)。人物:韩非。
(4)人物:孔子。思想:“仁”。意义: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2023七上·松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率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乘势利导,无坝引水,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材料三: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在地方上,秦朝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由中央政府管辖。
(1)材料一中涉及房屋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请写出居住这种房屋的远古人类一例。
(2)材料二中的“蜀郡郡守”指的是谁?材料中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涉及的是秦朝的哪一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4)请谈谈在创新方面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答案】(1)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
(2)李冰。都江堰。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建屋方式十分别致,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长江流域河姆的原始居民的干栏式建筑的信息。
(2)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率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修筑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成为划时代的杰作。”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根据材料“秦朝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由中央政府管辖。”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学生要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故答案为:
(1)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
(2)李冰。都江堰。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内容,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八)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C.都会人工取火 D.都使用打制的石器
3.(2025七上·阳山月考)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
A.距今约170万年 B.使用磨制石器
C.知道使用人工火 D.掌握磨光技术
4.(2021七上·松原期中)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遗址
5.(2017七上·苏州期中)“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6.(2024七上·期末)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传说中,有一位勇敢善战的远古苗族首领,黄帝在天下大乱时,曾借助他的遗像安定了天下。这位传说中的远古苗族首领是(  )
A.蚩尤 B.炎帝 C.舜帝 D.大禹
7.(2024七上·韩城期末)良渚遗址,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表现出了明确的社会等级与城市化特征,这也证实了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年前!对此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古老传说 B.神话故事 C.考古发现 D.文学作品
8.(2024七上·潜江期末)孙中山曾评价某位人物:“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位人物是(  )
A.炎帝 B.大禹 C.黄帝 D.舜
9.(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趋势发展
10.(2024七上·潮南期末)下列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因发现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而得名
②这里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③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平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11.(2024七上·期末)下图所示内容为夏商周时期的大事件,其中填入①处的事件应为(  )
大禹建夏 → 成汤建商 → ① → 平王东迁
A.炎黄联盟 B.武王伐纣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12.(2024七上·期末)“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神话传说 B.甲骨文 C.青铜器 D.《史记》
13.(2024七上·期末)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商汤灭夏 ②牧野之战 ③周平王东迁洛 ④夏朝建立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14.(2024七上·期末)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秦国 C.宋国 D.楚国
15.(2024七上·期末)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达标卷)秦简《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宽容忠信”、“慈下敬上”;治民应“均徭赏罚”、“严刚毋暴”。这反映秦朝(  )
A.存礼尚法 B.以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尊崇儒术
17.秦朝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置,形成以皇帝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统治的特点 B.秦朝统一的原因
C.秦朝设制的目的 D.秦朝暴政的表现
18.有学者认为“始皇”这个称号对嬴政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都具有始创意义,他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思想开放,经济繁荣
19.有学者认为,郡县在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制度,无论是郡守,还是县令,他们都只是代理人,不是权力所有者,说到底只是皇帝命令的执行人而已。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有利于皇帝掌握国家权力 B.不利于提高官员的积极性
C.杜绝地方发生叛乱的可能 D.限制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20.(2024七上·寻甸期末)“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桂陵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长平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期末)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这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他们分别生活在哪一流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分别又是什么?
(2)图一、二所代表的文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造成这两种房屋构造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2.(2023七上·防城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
材料二:……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冶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可固法……坚持德治与法治统一,自律与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唐志君《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图1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本著作中 图2是谁
(2)材料二中“哲人辈出的时代”是指我国哪一历史时期 -这时期出现的思想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局面 据材料指出诸子百家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
(3)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法治”“德治”分别源于这一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提出法治的代表人物是谁
(4)材料四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民族传承的理念有何意义
23.(2023七上·松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率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乘势利导,无坝引水,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材料三: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在地方上,秦朝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由中央政府管辖。
(1)材料一中涉及房屋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请写出居住这种房屋的远古人类一例。
(2)材料二中的“蜀郡郡守”指的是谁?材料中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涉及的是秦朝的哪一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4)请谈谈在创新方面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结合所学可知,随葬品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并且相距百年,规制无明显变化,说明陶寺文化礼制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墓葬礼制,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陶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处于旧石器时代,都使用打制石器,故选D项。
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元谋人、北京人不会,排除A项。
元谋人、北京人面貌与古猿相似,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B项。
元谋人、北京人使用自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云南元谋人”,结合所学可知,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故选A项。
元谋人会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
元谋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
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磨光技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谋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C符合题意;
AB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遗址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及评价即可作答。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是考查的重点知识,对其相关的知识要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记忆。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B 是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C是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由于生活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下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D是北京的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BCD是对北京人的描述。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在用火方面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勇敢善战的远古苗族首领,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
A项蚩尤是题干传说中的远古苗族首领,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蚩尤的识记能力。识记蚩尤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8.【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9.【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争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疆域范围不断扩展,局部统一出现,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国家数量减少,出现局部统一,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是割据混战的后果,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国家数量减少,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因发现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而得名;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
B: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二里头遗址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③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③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不大。
1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一历史事件称为武王伐纣,B项正确;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排除A项;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排除C项;
楚汉之争是发生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是适中,考查学生度夏商西周更替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A项神话传说和题干中的“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甲骨文是材料中的“它”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C项青铜器和题干中的“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史记》和题干中的“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王朝分别是夏商周,所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故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②③。
D项④①②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夏商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ABD三项都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C项不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的记忆能力。正确识记战国七雄。
15.【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和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教育方面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A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
B项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不符合题意;
C项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思想,符合题意;
D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6.【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宽容忠信”“慈下敬上”“均徭赏罚”“严刚毋暴”可知,秦朝采取严刑峻法的措施治理官民,体现了以法治国的特征。
A项材料未涉及存礼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
B项以法治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董仲舒提出了“尊崇儒术”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7.【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A、秦朝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置,形成以皇帝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反映的是秦朝为了巩固统治的表现,A正确;
B、材料并没有评论秦朝统一的原因,B错误;
C、材料没有评论秦朝设立制度的目的,C错误;
D、材料没有评论秦朝暴政的表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政治上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这几个制度: ①皇帝制;②三公制;③郡县制。
18.【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秦始皇时期实行的是暴政,人民生活水深火热,A错误;
B、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文化没有繁荣,B错误;
C、该学者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前无古人,是因为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正确;
D、秦始皇实行的是文化专制,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的功绩在于统一六国,结束长期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19.【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当中“ 无论是郡守,还是县令,他们都只是代理人,不是权力所有者,说到底只是皇帝命令的执行人而”可以得知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是为了巩固皇帝的权利,A正确;
B、材料当中没有反映官员的积极性是否提高,B错误;
C、郡县制无法杜绝地方叛乱发生的可能性,C错误;
D、材料当中没有体现郡县制限制了各地区的交流,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意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管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根据题意,故选B项。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排除A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排除C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图一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黄河流域:粟
(2)图二是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水稻:自然环境不同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图一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末韬、骨器,种植粟。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图二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2)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
(1)图一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黄河流域,粟;图二是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水稻。
(2)主要因素:自然环境不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答案】(1)学派:道家。著作:《老子》(或《道德经》)。图2:墨子。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局面:百家争鸣。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3)学派:法家和儒家。(顺序不能颠倒)人物:韩非。
(4)人物:孔子。思想:“仁”。意义: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无为而治、图2兼爱非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根据材料二“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冶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和结合所学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法治”源于法家,“德治”源于儒家。
(4)根据材料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答案为:
(1)学派:道家。著作:《老子》(或《道德经》)。图2:墨子。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局面:百家争鸣。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3)学派:法家和儒家(顺序不能颠倒)。人物:韩非。
(4)人物:孔子。思想:“仁”。意义: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答案】(1)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
(2)李冰。都江堰。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建屋方式十分别致,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长江流域河姆的原始居民的干栏式建筑的信息。
(2)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率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修筑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成为划时代的杰作。”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根据材料“秦朝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由中央政府管辖。”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学生要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故答案为:
(1)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
(2)李冰。都江堰。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内容,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