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六)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3.(2024七上·张北月考)下图为我国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 )
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 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4.(2024七上·张北月考)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D.已经会使用火
5.(2024七上·黄埔期末)《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政府注重发展生产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6.(2024七上·期末)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多种途径。下列各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影视作品 D.历史小说
7.(2024七上·期末)历史学习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一项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发现山顶洞人骨骼化石
D.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
8.(2024七上·永年期末)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B.黄帝热衷于发明陶器
C.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地区 D.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9.(2018·海南)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10.(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1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12.(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大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采取疏导法治水,消除水患,受到人民爱戴。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从此产生一种新的选拔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恩令
13.(2017七上·江门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使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
C.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
14.(2021七上·自贡期末)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史前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5.(2021七上·松原期中)下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的是( )
A.荀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秦朝从国家制度层面奠定了统一民族国家的物质、精神基础。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车同轨”
②“书同文”
③“推恩令”
④科举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7.河南省曾出土过一件铁权,在其表面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
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18.下列文物反映的主题是( )
A.秦朝疆域的幅员辽阔 B.秦朝经济的统一措施
C.秦朝文化的繁荣发展 D.秦朝交通的四通八达
19.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20.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修建了万里长城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从江期中)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周易》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3)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22.(2024·月考)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我国古代先民把生产和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积淀成浓厚的文明。李老师以此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任务一 我国远古先民在生活与生产里充分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任务二 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
任务三 改进工具,见证经济发展。
(1) 请列举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
(2)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简述其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
A.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③进行农业生产。( )
B.图①出现在商周时期。( )
(4)指出图④工具的用途。图②的铁制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什么?说说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发生什么积极变化?
(5)结合以上任务,谈谈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23.(2023七上·乐昌期中)政治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样文明才会辉煌灿烂。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图1 西周分封金字塔权力结构 图2 陕西出土代表权力的周天子鼎
材料二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西周什么政治制度 写出图1中居于金字塔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身份名称;研究历史是离不开史料支撑的,你认为图2属于什么史料类型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名称 并指出该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可知,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钱结藤编是良渚先民生产生活中编织的手工业产品,双线结编成中国结形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由此得出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钱结藤编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故选B项。
夏朝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仅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出现社会阶级分化,排除C项。
双钱结藤编反映了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成果,不能说明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文化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良渚文化遗址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晚期墓葬中,墓葬大小不同,随葬品的数量不同,品质不同,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地位上的差别大,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故选C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不能印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A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没有体现“阶级国家开始建立”,排除B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无法说明“原始社会已经解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汶口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蚩尤、涿鹿”可知,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逐渐形成, 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C项。
题干反映的是战争,不是新石器的运用,排除A项;
禅让制的全民推行出现在黄帝之后,排除B项;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华夏族的形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华夏族形成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故选D项。
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表现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农作物种植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
山顶洞遗址出现了穿孔骨针,证明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同时捕鱼、缝制衣服和灰烬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相关历史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A符合题意;
材料无关理论,排除B;
材料不涉及政府注重发展生产,排除C;
T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类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因此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其他专业方法。A项正确;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神话传说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影视作品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
学者的推断必须建立在考古发掘和使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主观的瞎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途径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对元谋人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A项符合题意;
B: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C: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发现山顶洞人骨骼化石,属于历史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
D: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8.【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北京人只学会打制石器;
B项说法错误,最早知道了使用火的是元谋人;
C项信息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10.【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A项。
小篆,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排除B项。
隶书,汉字字体之一,由篆书衍生而来,起源于秦朝,东汉达到顶峰,排除C项。
草书,汉字字体之一, 笔画连绵、书写便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文物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信的,A错误;
B、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历史文物,《尚书》记载属于文献,可以知道文物和文献互相印证历史事件,B正确;
C、文物的记录更具真实性,C错误;
D、材料当中文物和文献的出现时间不一样,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文物与文献确实可以互相印证, 这一观点在多个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中得到验证。 文物和文献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信息能够共同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12.【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建立的,A错误;
B、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正确;
C、启的继位打破了之前的禅让制,C错误;
D、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制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出现时间。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3.【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小农个体生产成为可能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源在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符合题意。
B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结果,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结果,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结果,因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文化上,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项正确;ABD时间与题干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爱惜民力,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D符合题意;
荀子主张“礼治”,排除A;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难度较低,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朝从国家制度层面奠定了统一民族国家的物质、精神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规定“车同轨”,统一全国车辆尺寸等;“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物质、精神”,拿它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没有体现秦文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A错误;
B、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B错误;
C、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地区文化交流,C错误;
D、根据诏书的内容“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 ”可知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该诏书可以说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表现,主要需要加强对材料的把握,看到丞相制度、统一度量衡可知这是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表现。
18.【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图示文物和秦朝疆域辽阔没有关系,A错误;
B、秦始皇上位以后,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货币,也就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反映了秦朝经济的统一错误,B正确;
C、图中的是货币,和文化繁荣没有关系,C错误;
D、图示的是货币改革和交通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记住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19.【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文字统一与解决王国问题没有关系,A错误;
B、文字统一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形成,B错误;
C、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有助于推动各地区文字的统一,便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家统一的局面,C正确;
D、文字统一和疆域面积扩大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文化上有利于文化传播;政治上有利于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经济发展。
20.【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修建万里长城不是汤因认为秦始皇的最大功绩,A错误;
B、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建立的,B错误;
C、根据材料当中可以得知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正确;
D、郡县制并非是汤因比认为秦始皇的最大功绩,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统一的潮流,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1.【答案】(1)原始居民:图一北京人;图二河姆渡人;图二磨制。
(2)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是半坡人;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
(3)原因: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京人和河姆渡人。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方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一采用打制方法制造;图二采用磨制方法制造。结合所学可知,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2)本题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和粟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3)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知识。根据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人开始饲养家畜、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还会饲养动物,种植粟,这些都是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
故答案为:
(1)原始居民:图一北京人;图二河姆渡人;图二磨制。
(2)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是半坡人;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
(3)原因: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2.【答案】(1)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2)文字:甲骨文;朝代:商朝;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A: ×|B:√
(4)图④的用途:翻土;春秋,牛耕技术,积极作用:有利于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5)略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甲骨文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屋内有灶坑,过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3)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③打制石器普遍使用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A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图①青铜铲出现在商周时期,B正确。
(4)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④骨耜用于挖土,耕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故答案为:
(1)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
(2)文字:甲骨文;朝代:商朝;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A: ×;B:√。
(4)图④的用途:翻土;时期:春秋;革新技术:牛耕技术;积极变化:有利于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等。
(5)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变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本题侧重于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考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5)本题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3.【答案】(1)制度:分封制;身份:诸侯、卿大夫;史料:实物/第一手史料
(2)名称:中央集权制度;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3)看法:①制度的创新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②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西周分封金字塔权力结构”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西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图1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图1中居于金字塔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是诸侯、卿大夫;根据图2 陕西出土代表权力的周天子鼎可知,图2属于图2属于
(2)根据材料二“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3)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的创新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②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身份:诸侯、卿大夫;史料:图2属于
(2)名称:中央集权制度;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3)看法:①制度的创新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②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六)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可知,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钱结藤编是良渚先民生产生活中编织的手工业产品,双线结编成中国结形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由此得出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钱结藤编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故选B项。
夏朝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仅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出现社会阶级分化,排除C项。
双钱结藤编反映了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成果,不能说明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文化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良渚文化遗址的相关史实。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晚期墓葬中,墓葬大小不同,随葬品的数量不同,品质不同,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地位上的差别大,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故选C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不能印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A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没有体现“阶级国家开始建立”,排除B项。
墓葬的差异表明了贫富分化差距现象,无法说明“原始社会已经解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汶口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2024七上·张北月考)下图为我国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 )
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 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蚩尤、涿鹿”可知,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逐渐形成, 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C项。
题干反映的是战争,不是新石器的运用,排除A项;
禅让制的全民推行出现在黄帝之后,排除B项;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华夏族的形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华夏族形成的相关史实。
4.(2024七上·张北月考)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D.已经会使用火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故选D项。
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表现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农作物种植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
山顶洞遗址出现了穿孔骨针,证明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同时捕鱼、缝制衣服和灰烬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相关历史知识。
5.(2024七上·黄埔期末)《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政府注重发展生产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A符合题意;
材料无关理论,排除B;
材料不涉及政府注重发展生产,排除C;
T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上·期末)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多种途径。下列各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影视作品 D.历史小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类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因此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其他专业方法。A项正确;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神话传说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影视作品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
学者的推断必须建立在考古发掘和使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主观的瞎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途径的相关史实。
7.(2024七上·期末)历史学习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一项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发现山顶洞人骨骼化石
D.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对元谋人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A项符合题意;
B: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C: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发现山顶洞人骨骼化石,属于历史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
D: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8.(2024七上·永年期末)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B.黄帝热衷于发明陶器
C.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地区 D.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9.(2018·海南)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北京人只学会打制石器;
B项说法错误,最早知道了使用火的是元谋人;
C项信息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10.(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A项。
小篆,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排除B项。
隶书,汉字字体之一,由篆书衍生而来,起源于秦朝,东汉达到顶峰,排除C项。
草书,汉字字体之一, 笔画连绵、书写便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文物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信的,A错误;
B、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历史文物,《尚书》记载属于文献,可以知道文物和文献互相印证历史事件,B正确;
C、文物的记录更具真实性,C错误;
D、材料当中文物和文献的出现时间不一样,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文物与文献确实可以互相印证, 这一观点在多个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中得到验证。 文物和文献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信息能够共同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12.(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大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采取疏导法治水,消除水患,受到人民爱戴。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从此产生一种新的选拔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推恩令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建立的,A错误;
B、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正确;
C、启的继位打破了之前的禅让制,C错误;
D、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制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出现时间。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3.(2017七上·江门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使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
C.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小农个体生产成为可能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源在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符合题意。
B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结果,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结果,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结果,因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2021七上·自贡期末)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史前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文化上,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项正确;ABD时间与题干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1七上·松原期中)下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的是( )
A.荀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爱惜民力,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D符合题意;
荀子主张“礼治”,排除A;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难度较低,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可作答。
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秦朝从国家制度层面奠定了统一民族国家的物质、精神基础。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车同轨”
②“书同文”
③“推恩令”
④科举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朝从国家制度层面奠定了统一民族国家的物质、精神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规定“车同轨”,统一全国车辆尺寸等;“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物质、精神”,拿它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河南省曾出土过一件铁权,在其表面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
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没有体现秦文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A错误;
B、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B错误;
C、材料当中没有体现地区文化交流,C错误;
D、根据诏书的内容“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 ”可知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该诏书可以说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表现,主要需要加强对材料的把握,看到丞相制度、统一度量衡可知这是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表现。
18.下列文物反映的主题是( )
A.秦朝疆域的幅员辽阔 B.秦朝经济的统一措施
C.秦朝文化的繁荣发展 D.秦朝交通的四通八达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图示文物和秦朝疆域辽阔没有关系,A错误;
B、秦始皇上位以后,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货币,也就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反映了秦朝经济的统一错误,B正确;
C、图中的是货币,和文化繁荣没有关系,C错误;
D、图示的是货币改革和交通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记住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19.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文字统一与解决王国问题没有关系,A错误;
B、文字统一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形成,B错误;
C、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有助于推动各地区文字的统一,便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家统一的局面,C正确;
D、文字统一和疆域面积扩大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文化上有利于文化传播;政治上有利于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经济发展。
20.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修建了万里长城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修建万里长城不是汤因认为秦始皇的最大功绩,A错误;
B、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建立的,B错误;
C、根据材料当中可以得知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正确;
D、郡县制并非是汤因比认为秦始皇的最大功绩,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统一的潮流,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从江期中)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周易》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3)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原始居民:图一北京人;图二河姆渡人;图二磨制。
(2)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是半坡人;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
(3)原因: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京人和河姆渡人。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方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一采用打制方法制造;图二采用磨制方法制造。结合所学可知,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2)本题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和粟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3)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知识。根据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人开始饲养家畜、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还会饲养动物,种植粟,这些都是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
故答案为:
(1)原始居民:图一北京人;图二河姆渡人;图二磨制。
(2)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是半坡人;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
(3)原因: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牲畜。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2.(2024·月考)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我国古代先民把生产和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积淀成浓厚的文明。李老师以此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任务一 我国远古先民在生活与生产里充分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任务二 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
任务三 改进工具,见证经济发展。
(1) 请列举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
(2)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简述其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
A.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③进行农业生产。( )
B.图①出现在商周时期。( )
(4)指出图④工具的用途。图②的铁制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什么?说说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发生什么积极变化?
(5)结合以上任务,谈谈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答案】(1)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2)文字:甲骨文;朝代:商朝;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A: ×|B:√
(4)图④的用途:翻土;春秋,牛耕技术,积极作用:有利于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5)略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甲骨文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屋内有灶坑,过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3)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③打制石器普遍使用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A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图①青铜铲出现在商周时期,B正确。
(4)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④骨耜用于挖土,耕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故答案为:
(1)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
(2)文字:甲骨文;朝代:商朝;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A: ×;B:√。
(4)图④的用途:翻土;时期:春秋;革新技术:牛耕技术;积极变化:有利于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等。
(5)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变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本题侧重于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考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5)本题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3.(2023七上·乐昌期中)政治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样文明才会辉煌灿烂。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图1 西周分封金字塔权力结构 图2 陕西出土代表权力的周天子鼎
材料二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西周什么政治制度 写出图1中居于金字塔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身份名称;研究历史是离不开史料支撑的,你认为图2属于什么史料类型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名称 并指出该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看法
【答案】(1)制度:分封制;身份:诸侯、卿大夫;史料:实物/第一手史料
(2)名称:中央集权制度;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3)看法:①制度的创新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②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西周分封金字塔权力结构”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西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图1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图1中居于金字塔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是诸侯、卿大夫;根据图2 陕西出土代表权力的周天子鼎可知,图2属于图2属于
(2)根据材料二“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3)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的创新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②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身份:诸侯、卿大夫;史料:图2属于
(2)名称:中央集权制度;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3)看法:①制度的创新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②制度要因时而变,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