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二)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Ⅰ D.女娲造人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3.(2022七上·白云期末)目前已知的研究北京人的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还有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灰烬,据此可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的是( )
A.神话传说 B.文字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术研究
4.(2015七上·泉港月考)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这位人物是 (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5.(2024七上·萍乡期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发现于图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6.(2024七上·河东期末)《人民日报》发布了“元谋人”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的重大新闻 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其中“科学支持”主要是指( )
A.古人类化石 B.文献记载 C.官方史书 D.神话传说
7.(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如图为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 000多件完整器物。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A.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青铜人头像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8.(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21世纪 B.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9.(2024七上·长安期末)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10.(2024七上·寻甸期末)习近平在谈到物性事理与社会发展规律时,曾引用某位思想家的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1.(2024七上·寻甸期末)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12.(2024七上·宁明期末)蔡元培说:“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下列属于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主张仁政,反对战争 B.整理典籍,编写《论语》
C.实行礼治,明确尊卑 D.开办私学,有教无类
13.(2023七上·光明期末)下图是“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而战国晚期的楚国大夫邵佗的墓室却有14层台阶,这说明此时( )
王 四墓道7层台大墓
诸侯 二墓道5层台大墓
卿 单墓道3层台大墓
士 无墓道2层台大墓
A.邵佗受周王室重视 B.墓葬制度逐渐完善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14.(2024七上·期末)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然后“民可使富也”。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关注民生实行“仁政” B.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明确尊卑实行“礼治” D.“兼爱”“非攻”
15.(2024七上·期末)王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下面三则资料做课件 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王老师的课件内容应属( )
A.西周兴亡 B.春秋争霸 C.战国称雄 D.商鞅变法
16.(2022七上·龙华期中)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7.(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如果“衡石不正、斗不正等”,管理它们的官吏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说明秦朝( )
A.对度量衡的标准有严格规定 B.大兴土木征调民力征发徭役
C.陆路交通贯穿全国四通八达 D.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8.《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材料中所述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确立郡县制
19. 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其上面文字的书体是 ( )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行书
20.鸿门宴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现已成为陕西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鸿门宴相关的成语是 ( )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三顾茅庐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铜仁期中)我国是出土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 郑州某历史社团进行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
② 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
③ 学习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迹厅,感受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
⑤ 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
⑥ 学习锡补工艺课程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任选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2)将上表中研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在B处补充提炼一个主题,并补充与主题对应的研学内容。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对应事件(填序号) ①② ⑤⑥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2.(2024七上·巧家期末)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摘编自《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一位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23.(2024七上·杭州期中)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禹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终于消除了水患。由此可知这首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故选B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盘古开天辟地无关,排除A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炎黄打败蚩尤无关,排除C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女娲抟土造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禹治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一烧骨和朴树籽”“灰烬”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C项。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集体劳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北京人饮食靠猎取动物,采集果实,饮食十分讲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但并不会人工取火,山项洞人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头盖骨、石器、骨器和大量的灰烬都是考古发现,这些可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C正确;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当时根本没有文字,神话传说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大多为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事情,AB错误;
学术研究也是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与考古发现,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记住考古发现是了解远古人类的重要证据,作答时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纪念他。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三星堆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遗址文物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各遗址文物又有相似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由此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没有体现阶级分化趋势,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多地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没有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项。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是青铜人头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公元前2099-2000年为公元前21世纪,因此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而不是公元前20世纪,更不是公元20世纪、公元21世纪,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
9.【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10.【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词语,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正是春秋晚期老子的思想主张,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故选A项。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大国兼并小国,兼并战争不断,而材料中的图表,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正是兼并造成的,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和平与发展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
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是导致春秋争霸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万世师表”可知指的是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上开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D项正确;
主张仁政,反对战争是孟子的主张,排除A项;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
编写《论语》的是孔子的弟子,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3.【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邵佗受周王室重视,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墓葬制度逐渐完善,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和可结合所学知,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分封制度逐渐瓦解,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地主阶级力量壮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室衰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统治者应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让老百姓富起来了,由此可知孟子关了注民生,主张统治实施仁政,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涉及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涉及明确尊卑礼治,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涉及兼爱非攻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彼此之间,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具有兼并性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所以王老师的课件内容应属于战国称雄,故选C项。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兴起,不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中所列举的战役发生于战国时期,与春秋争霸无关,排除B项。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魏齐争雄之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齐桓公称霸中原 ,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的出现,思想界的繁荣,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如果“衡石不正、斗不正等”,管理它们的官吏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可以看出,秦朝对度量衡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大兴土木征调民力征发徭役 ,题干中没有提及大兴土木征调民力征发徭役,不符合题意;
C. 陆路交通贯穿全国四通八达 , 题干中没有提及陆路交通贯穿全国四通八达,不符合题意;
D. 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题干中没有提及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目中提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皆为郡县”,意思是全国都实行郡县制,D正确;
统一文字,题目中并未提及文字方面的内容,A错误;
统一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关于度量衡统一的表述,B错误;
焚书坑儒,这段文字里没有提到焚书坑儒的相关信息,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郡县制。解题方法:阅读题干,概括住主旨,再与选项对比即可。
19.【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统一文字。在文化方面,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地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秦权”上面文字的文体应该是小篆。
A项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不符合题意;
B项小篆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上面文字的书体,符合题意;
C项甲骨文是商朝刻在甲壳和兽骨上的文字,不符合题意;
D项行书是隶书之后文字的演变,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20.【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项羽势力强大,刘邦势力弱小,所以项羽邀请刘邦赴鸿门宴时,刘邦不得不去。在酒席上,项庄以舞剑为名,想刺杀刘邦,由此出现了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指的是刘邦,C符合题意;
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中出现的典故,排除A;
四面楚歌是垓下之战中出现的典故,排除B;
三顾茅庐是刘邦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史实: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史实: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推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
(2)B:研学课程对应事件:A:④B:③
(3)考古发现(遗址)。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这一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根据材料二“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这一史实可以推断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二选一即可)
(2)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属于参观的除了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和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还有④参观遗迹厅,感受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根据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和⑥学习锡补工艺课程可以总结B的主题是体验先民生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另外还有③学习制陶课程也属于体现先民生活。
(3)通过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和遗迹等。
故答案为:
(1)史实: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史实: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推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
(2)B:研学课程对应事件:A:④B:③
(3)考古发现(遗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前时期历史相关知识的掌握。
22.【答案】(1)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3)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当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3)根据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百家争鸣”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3)意义: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措施: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明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作用:根据材料一“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置郡县制度。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书同文,统一全国的标准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二)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Ⅰ D.女娲造人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禹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终于消除了水患。由此可知这首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故选B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盘古开天辟地无关,排除A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炎黄打败蚩尤无关,排除C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女娲抟土造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禹治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一烧骨和朴树籽”“灰烬”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C项。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集体劳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北京人饮食靠猎取动物,采集果实,饮食十分讲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但并不会人工取火,山项洞人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3.(2022七上·白云期末)目前已知的研究北京人的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还有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灰烬,据此可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的是( )
A.神话传说 B.文字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术研究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头盖骨、石器、骨器和大量的灰烬都是考古发现,这些可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C正确;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当时根本没有文字,神话传说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大多为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事情,AB错误;
学术研究也是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与考古发现,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记住考古发现是了解远古人类的重要证据,作答时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即可。
4.(2015七上·泉港月考)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这位人物是 (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纪念他。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4七上·萍乡期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发现于图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6.(2024七上·河东期末)《人民日报》发布了“元谋人”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的重大新闻 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其中“科学支持”主要是指( )
A.古人类化石 B.文献记载 C.官方史书 D.神话传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2024七上·从江开学考)如图为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 000多件完整器物。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A.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青铜人头像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三星堆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都城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遗址文物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同时各遗址文物又有相似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由此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没有体现阶级分化趋势,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多地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没有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项。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是青铜人头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8.(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21世纪 B.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公元前2099-2000年为公元前21世纪,因此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而不是公元前20世纪,更不是公元20世纪、公元21世纪,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
9.(2024七上·长安期末)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10.(2024七上·寻甸期末)习近平在谈到物性事理与社会发展规律时,曾引用某位思想家的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词语,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正是春秋晚期老子的思想主张,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故选A项。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上·寻甸期末)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大国兼并小国,兼并战争不断,而材料中的图表,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正是兼并造成的,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和平与发展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
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是导致春秋争霸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12.(2024七上·宁明期末)蔡元培说:“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下列属于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主张仁政,反对战争 B.整理典籍,编写《论语》
C.实行礼治,明确尊卑 D.开办私学,有教无类
【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万世师表”可知指的是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上开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D项正确;
主张仁政,反对战争是孟子的主张,排除A项;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
编写《论语》的是孔子的弟子,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3.(2023七上·光明期末)下图是“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而战国晚期的楚国大夫邵佗的墓室却有14层台阶,这说明此时( )
王 四墓道7层台大墓
诸侯 二墓道5层台大墓
卿 单墓道3层台大墓
士 无墓道2层台大墓
A.邵佗受周王室重视 B.墓葬制度逐渐完善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邵佗受周王室重视,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墓葬制度逐渐完善,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战国墓葬的等级及墓室形制图”和可结合所学知,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分封制度逐渐瓦解,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地主阶级力量壮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室衰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4.(2024七上·期末)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然后“民可使富也”。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关注民生实行“仁政” B.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明确尊卑实行“礼治” D.“兼爱”“非攻”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统治者应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让老百姓富起来了,由此可知孟子关了注民生,主张统治实施仁政,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涉及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涉及明确尊卑礼治,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涉及兼爱非攻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七上·期末)王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下面三则资料做课件 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王老师的课件内容应属( )
A.西周兴亡 B.春秋争霸 C.战国称雄 D.商鞅变法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彼此之间,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具有兼并性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所以王老师的课件内容应属于战国称雄,故选C项。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兴起,不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中所列举的战役发生于战国时期,与春秋争霸无关,排除B项。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魏齐争雄之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6.(2022七上·龙华期中)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齐桓公称霸中原 ,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的出现,思想界的繁荣,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如果“衡石不正、斗不正等”,管理它们的官吏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说明秦朝( )
A.对度量衡的标准有严格规定 B.大兴土木征调民力征发徭役
C.陆路交通贯穿全国四通八达 D.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如果“衡石不正、斗不正等”,管理它们的官吏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可以看出,秦朝对度量衡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大兴土木征调民力征发徭役 ,题干中没有提及大兴土木征调民力征发徭役,不符合题意;
C. 陆路交通贯穿全国四通八达 , 题干中没有提及陆路交通贯穿全国四通八达,不符合题意;
D. 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题干中没有提及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8.《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材料中所述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确立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目中提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皆为郡县”,意思是全国都实行郡县制,D正确;
统一文字,题目中并未提及文字方面的内容,A错误;
统一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关于度量衡统一的表述,B错误;
焚书坑儒,这段文字里没有提到焚书坑儒的相关信息,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郡县制。解题方法:阅读题干,概括住主旨,再与选项对比即可。
19. 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其上面文字的书体是 ( )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行书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统一文字。在文化方面,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地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秦权”上面文字的文体应该是小篆。
A项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不符合题意;
B项小篆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上面文字的书体,符合题意;
C项甲骨文是商朝刻在甲壳和兽骨上的文字,不符合题意;
D项行书是隶书之后文字的演变,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20.鸿门宴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现已成为陕西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鸿门宴相关的成语是 ( )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三顾茅庐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项羽势力强大,刘邦势力弱小,所以项羽邀请刘邦赴鸿门宴时,刘邦不得不去。在酒席上,项庄以舞剑为名,想刺杀刘邦,由此出现了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指的是刘邦,C符合题意;
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中出现的典故,排除A;
四面楚歌是垓下之战中出现的典故,排除B;
三顾茅庐是刘邦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铜仁期中)我国是出土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 郑州某历史社团进行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
② 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
③ 学习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迹厅,感受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
⑤ 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
⑥ 学习锡补工艺课程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任选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2)将上表中研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在B处补充提炼一个主题,并补充与主题对应的研学内容。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对应事件(填序号) ①② ⑤⑥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史实: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史实: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推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
(2)B:研学课程对应事件:A:④B:③
(3)考古发现(遗址)。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这一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根据材料二“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这一史实可以推断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二选一即可)
(2)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属于参观的除了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和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还有④参观遗迹厅,感受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根据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和⑥学习锡补工艺课程可以总结B的主题是体验先民生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另外还有③学习制陶课程也属于体现先民生活。
(3)通过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和遗迹等。
故答案为:
(1)史实: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史实: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推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
(2)B:研学课程对应事件:A:④B:③
(3)考古发现(遗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前时期历史相关知识的掌握。
22.(2024七上·巧家期末)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摘编自《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一位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1)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3)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当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3)根据材料三“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百家争鸣”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3)意义: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2024七上·杭州期中)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
【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措施: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明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作用:根据材料一“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置郡县制度。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书同文,统一全国的标准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