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一时期上承西周时期,下接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本课内容不仅为学生理解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还通过讲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2)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第二子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如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开垦、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以及这些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第三子目孔子和老子介绍了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学说,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讲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第四子目百家争鸣概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通过讲述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碰撞,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3)可见课本四个子目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等多个角度展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理解,要认识到变革的实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物质发展规律起作用,侧面反映中国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学情分析(1)从学习基础看: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这些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整、深刻的历史认知。(2)从思维方法上: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课堂活动的趣味性等。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一课中,由于涉及到诸侯争霸、变法图强等富有戏剧性和冲突性的历史事件,以及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智慧与风采,因此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元素,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成因和百家争鸣的原因,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规律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社会变动,理解社会变革背后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的重要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比较归纳法、材料分析法
板书设计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以2020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中楚国国君熊通自立称王和齐国伐楚两件史事举例,设问“楚国为什么能够称王?”“齐国伐楚仅为维护周天子权威吗?”,表现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夺霸权。 通过解读材料,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趣味历史故事导入,层层设问,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 1.政治秩序的重组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各诸侯国分布来看发现诸侯国数量减少,理解自春秋到战国伴随政治秩序的变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步向“自诸侯出”最后“自大夫出”。体现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通过对比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熟悉的图片导入,层层设问,通过设计有效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 2.华夏认同的产生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周边民族政权来看数量减少,体现华夏认同的形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以三则材料剖析从“华夏由来”、“华夷可变”到“华夷一体”的观念变化,表现华夏认同在民族交融方面的积极意义。扩展《“华夷观念”示意图》和相关史料,理解文明发展格局的汇聚,以先进制度礼仪吸引下的认同背后是先进的生产力的支撑过渡到第二子目 阅读史料和相关历史地图,讨论诸侯纷争的原因,并从政治角度形成历史认识学生了解华夷观念和华夏认同的深层次概念,同时理解形成华夏认同的原因是周边对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诸侯纷争的政治背景。
二、文明的趋进——以经济为基 设问:在争霸兼并的过程中,各国寻找到怎样的发展道路?1.从社会普遍情况来看:以出土铁农具和牺尊为线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2.在各国普遍追求先进生产力和强大的国家实力的要求下纷纷开启变法运动。3.认识到在对先进生产力的普遍追求下,改革的效果好坏同彻底与否密切联系。 1.学生通过历史文物和历史地图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若干史实。理解: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个体农耕和私田增加-各国纷纷承认土地私有,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所展现的土地关系的巨大变化。2.从各国的变法运动理解在争霸兼并的过程中,追求先进生产力和强大的国家实力成为各国的普遍认同,同时变法的过程体现出各国在文明发展道路的趋同,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增加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扩展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知识视野,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
三、文明的深化——以文化为尚 1.思想先贤介绍轴心时代的命题,理解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出现,本身表明当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国也同世界其他文明一样走向深化,开始对人本身和社会进行思考2.引入史料理解百家争鸣的实质和结果是什么。 学生深入思考孔子和老子对于中华文明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思考社会变革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以史学拓展为引入,寻找身边素材和历史材料作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课本以文明角度入手,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民族认同、生产力认同和思想文化认同,但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变革的串联程度不高,需要加强整合能力2.在考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学生认识水平差异性和高一学生在历史学习接受程度上的不足,还需在寻找富有知识深度材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