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秦的统一和秦的统治彰显本课的内容主旨,即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价值意义。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借助历史空间和现实生活化的世界遗产构建教学整体情境,并以此为脉络贯通本课,设计三个项目化学习任务:一是从世界灌溉遗产郑国渠探究秦统一中国的条件;二是从世界灌溉遗产灵渠探究统一中国后秦朝的国家样态;三是从秦五大世界遗产探究秦朝统治走向速亡的原因。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波澜壮阔的奠基时代。短短十年间,秦王扫六合,居西北边疆的秦国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力量 区区十四载,强秦大厦骤然倾圮,秦国的制度建设与政治生态孰优孰劣 秦国的成功既顺应了时代呼唤统一的潮流,又以人和之力抓住了统一大业的天时与地利。秦朝的短命对赢氏家族而言的确是一种失败,秦文化中的功利、急躁可能要为此承担很大的责任。但是,正是秦文化中的这种功利,让秦朝有能力、有胆量开创并推广新制度、新经济、新文化,这些新举措此后被证明对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大有神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制度、货币、文字的基石。本课包括“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其中,“秦的统一”是本课叙述的重点,这一子目的内容包括统一原因、巩固统一措施、统一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逻辑上前后相连,比如统一原因与巩固统一的措施都折射出秦文化中功利的倾向,而这样的倾向既是秦急速统一的原因,也是秦大规模制度更新的文化支撑,更是秦速亡的内在因素。本课主题蕴藏于三个子目的字里行间,不管是统一的条件,还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速亡的教训,都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起步时代的遗产。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属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起步课程,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故教学速度不宜太快,教学深度不宜太难,教学广度不宜太宽。经过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秦开创大一统局面以及秦亡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因此,为了避免与初中课程知识雷同,契合人学伊始的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提升学生高中段整体学习能力,本课的设计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史观的引领:方法上具体表现为地图的识读、史料的分类与概括、时间轴的绘制、故事情节的分析、历史解释的区分等多个方面;引领上包括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认同、国家兴亡规律的探究、唯物史观的初步掌握等多个领域。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条件,能够结合地图描述秦统一的时空顺序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解读材料,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绘制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能够结合并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运用多种史料,探究秦之兴的原因,秦之统的过程,秦之固的措施与意义,总结秦之亡的经验与教训,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史料的互为补充作用,学会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影响。教学难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后施行的一系列措施。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六幅图片欣赏秦国及秦朝留给我们的遗产。 欣赏图片 遗产是历史和文明的凝结,用秦国及秦朝留给我们的遗产,架起学生从现实进入秦的历史通道。
一、秦的统一 从世界灌溉遗产郑国渠探究秦统一中国的条件问题1:观察并描述郑国渠的地理位置,探究秦国统一中国的优势。材料:( 秦 )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问题2.了解郑国渠的修筑人郑国的跌宕命运,再探秦国统一中国的优势。材料: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问题3:思考受骗的秦王继续开凿郑国渠的目的,三探秦国统一中国的优势。材料一:“(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齐鲁书社:《常璩·华阳国志》材料二:“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 ” ——吉林大学出版社:《司马迁史记·河渠书》问题4:合作探究郑国渠开凿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铁犁牛耕下的时代经济分封制崩溃下的时代政治 结合图片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阅读材料,认识秦国统一的人才优势。分析材料分组讨论,思考这一时代的特点。 定位郑国渠的“位置点”,再渐渐扩展到郑国渠所在的关中平原和整个战国七雄的全局地形地势图,直观形象地凸显秦国地理空间优势——地势利。从秦王接纳韩国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到阴谋识破后水工郑国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中看秦国广纳人才的政策;从秦王赢政接纳李斯《谏逐客书》看数代秦王的胸怀和励精图治,体现了秦国的人才观。水利的兴修是农业发展的保障,战国时期的水利事业就是富国强国之业。秦国统一中国具有丰厚的物质优势。看郑国渠开凿的时代。立足于开凿郑国渠等众多大型水利工程的铁制工具,营造一个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变化、政治变革的时代场景。
二、秦的统治 (二)从世界灌溉遗产灵渠探究统一中国后秦朝的国家样态。问题1:为什么秦始皇不惜代价开凿灵渠?材料:(前221年秦始皇)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以与越人战……(三年不能进)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戎以备之。 ——《淮南子·人间训》问题2:你认为灵渠建成有哪些因素?为什么独独秦拥有如此之多的大型工程?1.思考: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材料二: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 ——《史记集解》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思考:中央官制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家国同构思考: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封制郡县制4.思考:秦始皇的选择出于什么目的?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来,四方来效” ——《韩非子》用一人之力集合全国之力完成大型工程。5.思考:结合材料概括秦统一的意义。材料一: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二: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两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奠定了中国古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奠定了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观念认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示意图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主要特点。阅读史料回答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教科书填写表格。结合材料和教科书归纳总结秦统一的意义。 一看灵渠开凿的目的。把众多南方少数民族纳入大一统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往和交融,形成第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二看灵渠等大型工程建设中体现的强大的国家力量,认识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何以调动国家全部的力量,中央的决策权归于皇帝一人。官员中有为整个国家服务的,还有为皇帝本人及家庭服务的,其职能设置体现了家国一体,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带来的影响。郡县制的推广:从地方的职权看,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取消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由君主任免地方主要官吏,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实现了中央集权。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沿着秦制的轨道发展着。秦奠定了中国古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奠定了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观念认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这四个“奠定”凸显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泰朝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
三、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三)从秦长城、秦陵兵马俑等世界遗产探究秦朝统治速亡的原因。问题1:假如你是秦朝一名黔首,营造长城、秦陵与兵马俑,秦始皇巡游、封禅意味着什么?材料一: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北伐匈奴,征调30万男丁,·修筑长城,征用40万民夫,·戍守边境,率30万民众常驻河南地,·秦始皇陵,动用徭役、刑徒70多万人,修筑30多年,·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动用100多万劳力,·秦直道,动用数10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材料二:秦始皇从韩非轻罪重罚的理论出发,实行严酷的刑罚。如一人犯法,罪及三族。 ——《盐铁论:刑德》材料三: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爆发农民起义。问题2:思考刘邦击败项羽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史记·高祖本纪》得民心者,得天下! 阅读史料思考。结合教材填写表格。 对我们今人来说,长城和秦陵兵马俑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同情之理解”,感受秦人的“天下愁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的速亡为后来的统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这也是秦朝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透过有形的世界物质遗产看秦的统一和统治,更是感受到了秦无形的制度遗产和精神遗产---早已深深地刻在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两字中,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秦人!这就是秦的遗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