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包括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本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但此时北方少数民族有所发展,形成与中原王朝对峙的局面。这一局面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宋朝为了解决唐代遗留的藩镇割据问题,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创建出一套具有赵宋一朝特色的“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使得宋朝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两宋政治和军事》一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祖宗之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出现了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不足,这就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各民族间可以以温和的方式交流交融。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和奉“祖宗之法”之上的观念不断渗入到皇帝和士大夫群体中,深刻影响了赵宋一代的政治判断和历史走向。在“循旧”的政风中一旦出现不同的声音,就会导致朝廷内部的党派倾轧。最终保守派占据上风,北宋也因此失去了自救机会,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祖宗之法”更加失去生命力,赵宋一代最终在蒙古铁骑下灭亡。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并辅以学术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生情况分析新教材的对于历史的叙述更加提纲挈领,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的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顺序和脉络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史学基础。近年来影视资料和历史读物的普及也使得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宋朝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但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尚不明确,故本课的问题的设计既要有情境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层次,先简单后困难,层层深入,步步扎实;同时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用史料阅读培养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背景、“祖宗之法”的内容和对宋朝的影响、“祖宗之法”对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影响、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全面、客观认识两宋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欣赏古代绘画、解读文字材料等信息,分析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特点及影响,提高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够大致理解两宋300多年的历史,清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能够清楚两宋的疆域以及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关系。(素养目标: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材料,认识宋代“祖宗之法”如何解决唐代遗留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制度僵化等问题。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素养目标:历史解释)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相关背景、内容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实干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教学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宋史·王安石传》中对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叙述向学生抛出疑问:祖宗之法”的内容有哪些?王安石为何认为“祖宗之法”不值得效仿?他对“祖宗之法”的挑战成功了吗?导入新课。 阅读史料,思考。 激发学生对王安石和本课相关历史的学习兴趣
一、“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祖宗之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确立的?运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表格和史料,说明北宋“祖宗之法”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原因,即北宋建立初期面临唐代遗留的藩镇割据问题。“祖宗之法”有哪些内容?运用史料和教材提供的北宋中央、地方的权力分配图来向学生说明北宋“祖宗之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分为“防中央权臣:二府三司制”、“防地方割据”、“防武将专权”三个方面,向学生分别介绍这些措施的特点和目的,同时为本课第二个子目“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和第三个子目“王安石变法”做铺垫。“祖宗之法”对宋朝的影响?运用史料记载和后人研究成果,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注意分析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回忆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局面。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讨论、思考宋朝加强集权的措施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结合教材和材料,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突破本课重点
二、“祖宗之法”的隠弊——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借助教材知识,向学生说明北宋时期面临边防压力的史实,重点介绍北宋与辽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以及北宋和西夏之间订立的“庆历和议”,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这两个和约给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财政危机借助两段材料和课本课后思考题,说明北宋“募兵制”和庞大的文官数量对北宋造成的巨大财政压力。在讲授时要注意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祖宗之法的隐弊:“三冗两积”此处为本课前两个子目的联系与总结。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理解宋初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北宋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逻辑链。 阅读教材,观察历史地图,记忆。阅读材料,提取重点,回答问题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补全逻辑链条。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祖宗之法”的挑战——王安石变法 拓展:庆历新政通过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和一段材料向学生说明“庆历新政”的基本史实。祖宗为何“不足法”?通过三则材料说明北宋后期面临的统治危机,包括(1)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加深,“三冗”现象十分严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2)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与士兵起义此起彼伏,威胁宋朝统治;(3)庆历新政失败,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日益严重。用什么来取代“祖宗之法”?借助教材和基本史料,整理表格,向学生说明王安石变法中“富国”、“枪兵”、“取士”的基本措施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通过三则材料向学生说明王安石变法给北宋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理财变为聚敛,便民化为扰民,加重人民负担。强兵效果不明显,宋夏战争失败。导致朝野新旧党争,统治集团分裂。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同时说明历史教训对我们如今改革的启示。家国情怀:王安石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的爱国精神借助现代学者的评价以及《宋史·王安石传》中的相关记载,向学生展示北宋士大夫群体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变革精神、实干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阅读材料,了解阅读材料,提取重点,总结归纳,回答问题阅读教材,补充表格阅读材料和教材,小组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失败原因,总结历史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做出评价,理解、感悟、厚植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掌握必备历史知识,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祖宗之法”的僵化——南宋的偏安 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借助教材和历史地图,说明靖康之变的历史经过和南宋建立的历史过程,并展示南宋的疆域变化和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局面。宋金战和与南宋灭亡借助教材,讲述岳飞和“岳家军”与金战和的历史过程。提出思考题:宋高宗将岳飞视为心腹之患的深层原因?并通过一段材料对问题进行解答:“岳家军”等私人武装的日益庞大与太祖以来抑制武将的祖宗家法格格不入,回扣“祖宗之法”主线。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赵宋一朝在蒙古铁骑下支撑了近半个世纪后最终灭亡。 阅读教材,观察历史地图阅读教材,思考与讨论阅读教材和材料感悟岳飞和“岳家军”的事例 掌握必备历史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回忆,总结,记忆 回顾课堂知识点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