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5: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关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应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构建知识联系体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情景创建、材料分析、教材解析,围绕关键概念和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究,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将故事与历史链接起来,将趣味与知识融合一起。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史料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结果,分析其影响和最终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艰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和宋金之间战和关系的了解(时空观念),认识民族交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民族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两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立祖宗之法——狸猫换太子案——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变祖宗之法——阿云杀夫案——王安石变法守祖宗之法——帽妖案——两宋边防危机与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宋朝为何有如此之多的断案高手,这些案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当一次大侦探,断案、探因、还原历史。 引发学生兴趣。
一、立祖宗之法(狸猫换太子) 一、读故事:狸猫换太子北宋真宗赵恒,两个妃子刘妃与李妃同时怀了身孕。刘妃在太监郭槐的帮助下,把李妃生下的孩子换成剥了皮的狸猫,命承御寇珠将孩子淹死。寇珠不忍,将太子藏入妆盒,密送八贤王赵德芳处抚养。 刘妃诬告李后产下妖孽,真宗遂将李后贬入冷宫,册封刘妃为后。 刘妃又命郭槐火烧冷宫,李后被内监救出,流落民间。18年后,真宗死,李后之子赵祯即位为仁宗,包拯至陈州赈济,李后鸣冤,包拯受状查明沉冤。仁宗斩郭槐,贬刘妃,迎母亲回宫,母子团聚。二、寻历史:材料一“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 —《后妃传·李宸妃传》材料二天禧末,真宗寝疾,章献明肃太后渐预朝政,真宗意不能平。——《东轩笔录》材料三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 ——《宋史》学生答案:·仁宗确非刘后所生,且刘后权力极大·权终归于皇帝·刘后结局不同三、探根源材料一: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宰相上寇准密议奏请皇太子监国,以谋泄罢相,用丁谓代之。 ——《宋史》答案:太后与皇帝之间利用寇准与丁谓等士大夫党争巩固权力材料二: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后默然。 ——《宋史·鲁宗道传》答案:鲁宗道等士大夫对中宫制约材料三: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 ”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 ——《宋史》答案:太后听从吕夷简等士大夫的劝告,厚葬仁宗母妃教师总结: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直都是士大夫。这也是宋代政治固有特点:士大夫政治:皇权与士大夫共同参与国家治理1、集权与制衡:皇权利用士大夫使权力形成互相制衡——士大夫之间互相制衡;士大夫制衡武将、女主、外戚、宗室、宦官以科举制为基础形成的 崇文抑武四、析教材 任务一:学生对比故事与历史,找出故事中的真实情节和虚构成分。任务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材料分析故事构建的政治社会背景。任务三: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表格分析两宋政治制度中如何体现士大夫政治的特点。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解读教材能力3、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变祖宗之法(阿云杀夫案) 一、读故事 阿云杀夫案(真实案件)北宋神宗年间,山东登州发生了一起杀夫案,行凶者少女阿云在母丧期间被逼与丑男韦大订亲。阿云很不满意,于是月黑风高之夜,带着柴刀潜入夫家,对着熟睡的韦大一通乱砍。。或许是因为力气太小,或许是因为惊慌失措,韦大只被砍掉一只手指。阿云很快被缉拿归案,并如实招供一一不想与一个相貌丑陋、形容猥琐的男人共度此生。寻历史简单案件引起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长期的朝堂之争第一轮:司马光:谋杀亲夫性质恶劣,应当从重处理王安石:阿云服丧期间,婚姻无效,并未杀夫。宋神宗:神宗皇帝签发:“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皇帝支持变法)第二轮:司:祖宗成法不可更改,皇帝也不行,否则会失去法律权威。王:如实交代,应当宽刑。所有法律,皇帝拥有最终解释权。探根源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底层民众的家庭案件会引起朝廷将近十七之久?王、司两派到底争论什么?学生回答:到底要不要变法?教师总结:变法派锐意改革,就是要依托皇帝意志,为变法找到后台。所以,在王安石眼中,成法可以变,皇帝要凌驾于法律之上,只有皇帝做好中央集权,才能更好地君临天下。 而司马光认为,皇帝不能够说了算,需要和士大夫商量,依托祖宗之法阻挠变革。十几年的较量但最终结果:《宋史·刑法志》记载:“光为相,复申前议改焉。意味着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析教材学生认为变了,理由:部分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举例。学生认为没变,理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评价:总体上:一方面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王安石能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 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 探究: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师提供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真的变了吗?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解读教材能力3、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守祖宗之法(帽妖案) 读故事帽妖案(五月)丙戌,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言:“近闻西京讹言,有物如帽盖,夜飞入人家,又变为大狼状,微能伤人。民颇惊恐,每夕皆重闭深处,以至持兵器捕逐。”诏使体量,又命侍御史吕言驰往按本府长吏洎转运、提点刑狱司不即上闻之故。仍设祭醮禳祷。(六月乙巳)是夕,京师民讹言帽妖至自西京,入民家食人,相传恐骇,聚族环坐,达旦叫噪,军营中尤甚。上虑因缘为奸,诏立赏格,募人告为妖者。既而得僧天赏、术士耿概张岗等,令起居舍人吕夷简、入内押班周怀政鞫之,坐尝为邪法,并弃市,其连坐配流者数人。寻历史学生答案:澶州之战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涨,宋朝胜利,确同意和契丹签订屈辱的和平条约。引起军中和百姓不满。探根源材料: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患,必有内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认为内忧是致命的,前几代王朝都亡于内忧;外患往往是不致命的,可以预防。“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也”宋朝守内虚外的政策。析教材结论:宋朝对外政策是“以钱财换取和平”的原则?可取。①稳定边防,营造和平环境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发展③和平、互市促进民族交融。不可取。①加重财政负担②和平难以持久③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退,埋下亡国之患。 探究:根据地图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帽妖偏偏在军营中甚宵?探究;学生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宋战胜辽还要签订《澶渊之盟》?探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该原则进行评价?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解读教材能力3、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思考作业 观看或阅读有关岳飞事迹的影视作品和书籍,结合本课讲述的两宋政治和军事的特点思考岳飞之死是必然的吗?
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中认识到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本课注重学生对课外史料的分析,需要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史料的分析的引导。尤其是容易出现教师引导不到位或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课堂推进的速度就会很慢,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情,认真设计教学问题和引导方式,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再者,教师也要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与知识体系,注意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