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5: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导向。选择以明清典籍为核心线索,通过四部典籍中的部分内容切入,创设有关情景,并通过提问探究等与学生互动,学生在探究与思考进一步深入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从经济与文化角度讲述了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同时也暗含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这也为帮助理解第五单元中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出现奠定知识基础。学生情况分析已知:初中教材阐述了清初社会经济长足进步和科技、文学成就的一系列具体表现。学生已对基本史实有所认识,因此教学注重回顾所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深入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济与文化变化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和思考能力。想知:从学生认知角度来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可能会更多的想要探究产生新变化的原因和发展的局限如何导致中国社会危机。对次,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史料以及中西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未知:结合初高中课本对比,学生对于明清时期思想领域思想家观点;艺术文化同经济、思想之间的联系;明清时期发展中蕴含着危机的认识有所欠缺。能知:通过教师情景构建、相关史料展示和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对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文化新变化和变化原因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明清时期变化中蕴含着的危机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新变化中蕴含着危机的认识基础上,客观评价这一时期新发展,同时树立忧患危机意识。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通过史料分析和问题探究,学生能够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思想、文艺、科技领域新变化,构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发展中存在的危机,以及中西发展对比,学生能够认识明清社会变化存在的局限以及其造成的危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4.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科技成果,学生感悟和尊重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至清中叶经济、思想领域的重要变化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认识世界变化对国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从《徐霞客游记》看明清经济从《明儒学案》看明清思想从《红楼梦》看明清文化从《农政全书》看明清科技拓展:繁华之下暗藏危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首先对“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课题解析以及课标解读直接引入,其次介绍举例以及明清典籍对于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重要重要作用导入新课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从《徐霞客游记》看明清经济 用《徐霞客游记》中的部分内容创造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一时期农业方面的新现象。问题设计:结合材料思考,明清农业出现什么新现象?在讲解了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以及农业的多种经营后,进一步展示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产生了这些新变化的原因。通过盛世之生图的局部化画以及《明神宗实录》中对于当时纺织业的记载,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手工业自由劳动以及开设工厂现象的出现。提出有学者认为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观点的补充和分析。由《徐霞游记》中“十三省物无不至”以及国内市场贸易图,设计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思考,明清商业出现什么新现象?引出新现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进一步询问,支撑长途大额贸易发展的包括什么?从货币和人的角度,可以联系到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现象包括白银的货币化,商帮的出现,并通过史料进一步对它们解析。最后再提及工商业市镇兴起。最后结合材料分析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并结合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制度上日益僵化的专制制度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结合《徐霞客游记》中的部分内容思考这一时期农业方面出现的新进,了解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起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认识到高产作物的推广。推动了这一时期新变化的产生。结合材料认识手工业方面的新现象,根从教师引导理解“工厂”的概念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 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从《明儒学案》看明清思想 通过《明儒学案》内容,收入众多学者观,点明这一时期思想发展活跃。问题设计:结合材料思考,明清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新活跃? 材料二 :16世纪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已经开始左右社会,这时程朱理学要求的禁欲,已经无法应对社会的变化。如何引导工商业阶层走向正确的方向,把个人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成为儒学新的挑战。 ——上田信(日)《海与帝国》 通过展示王阳明、李贽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部分观点,讲授和引导学生记一步认识他们的思想内核。并结合他们的思想谈谈其历史意义通过展示对这些思想家观点的主张以及一些不足,提问:思想家主张是否超出儒学范畴?是否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思想的不足。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从《红楼梦》看明清文化 介绍《红楼梦》这一小说,点明当时的娱乐生活看戏十分频繁,以及出现小说改编戏本,可见小说与戏曲的繁荣,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与戏曲繁荣的背景原因。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快速在课本上钩画这一时期戏曲和小说的成就,让学生轮流回答完成表格。并结合表格中内容和课外知识,点明这一时期小说与戏曲的特点: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感悟,思考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从《农政全书》看明清科技 结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农政全书》的内容介绍“ 《农政全书》六十卷,明徐光启撰。光启有《诗经六帖》,已著录。是编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次田制二卷,一为井田,一为历代之制。次农事六卷,自营制开垦以及授时占候,无不具载。次水利九卷,备录南北形势,兼及灌溉器用诸图谱。后六卷则为《泰西水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科技类著作“重总结,缺乏创新”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受到西学东渐影响。问题设计:结合材料思考西学东渐对中国影响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西学东渐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当时未能形成主流。 感悟,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教师结合前面内容总结。虽然这一时期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典籍里的明清向我们呈现出“繁华”景象正如清代画家徐杨《盛世滋生图》绘画所展示。2.教师进一步点明繁华之下还暗藏着危机。并结合前所讲不足点出内部转型危机,以及与西方比较中认识西方超越危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明清发展,树立“居安思危”意识。
教学反思
有问题引导,但问题与问题之间仍较为松散,在问题链设计上较为欠缺,教师可以针对本课能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联系,同时观摩其他优秀问题链的思路进行学习。在结尾处缺少一些升华,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观念,教师可以在阅读相关材料后进行补充,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与学生互动环节,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些,教学设计中存在同学生互动,但形式不够多样,可以多观摩优秀教学课堂进行学习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