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5: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课将贯彻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营造以学生为主导、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中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本主题讲述的是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史,前面通过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生已经对明清的政治史进行了回顾。关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加深对明清时期社会整体面貌的认识。该课分为四个子目,第一个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概括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表现,简要提及局限性。第二子目“思想领域的变化”介绍了陆王心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三子目“小说与戏曲”呈现了明清时期的市民文化。第四子目总结了明清时期的科技成果。四个子目相对独立却又暗含联系,却是明清时期整体社会浪潮塑造下的产物。另外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史与文化史的相关知识又散落在选必教材各处,涉及的内容是不同时期的纵向历史,例如选必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子目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中白银货币化现象,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子目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一条鞭法改革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选必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子目一“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子目二“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中子目三“劳作方式的发展”涉及手工业的劳作方式,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子目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和子目二“货币、信贷与商业契约”,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子目二“集镇的出现”,选必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子目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子目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子目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西学东渐”的现象等。因此在纲要上建立对明清时期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系统的时空知识,近之对后面选必中专题史的训练,远之对整体的历史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已知: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子目四“经济的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这四课已经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史与文化史有了初步了解,例如明朝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与著作等。(点)未知:由于初中教材对这一阶段的历史是按照明朝、清朝分别独立处理,因此学生对明清时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知识的掌握是相对割裂的。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将这一部分知识按照经济与文化两个专题分别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认知。(线)能知:经过初中的史学训练,学生初步具备了高中阶段所要求的研读史料、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想知:经过对教学班级里学生的调查,抛开现象看本质,能够深刻分析明清时期社会面貌下的深层动因是这一阶段大部分高一学生想要获得的能力。(面)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唯物史观:学生们能够通过明清时期的经济史与文化史的学习,感受到明清时期的整体社会面貌,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时空观念:学生们能够运用时空观念,结合之前政治史的学习,梳理明清时期社会整体的发展脉络。4、史料实证:学生们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及局限性,认识明清之际思想中因循与躁动的复杂性。5、历史解释:学生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学会对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社会观念的变化等作出合理解释。6、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产生居安思危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准确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及深度分析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局限;2、全面认识阳明心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因及局限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图表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比较教学法、情景演示法
板书设计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四民 旧 新士 传统礼教受到冲击 进步思潮思想启蒙农 农业经济结构转变 人口滋生生存危机 机遇 困境工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传统社会形态束缚商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禁海政策打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王阳明的关于“四民”的阐释引入本课的主题:“从四民阶层的崩溃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农:饥饿的盛世 引用马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对来到清朝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引入“饥饿的盛世”。通过一手史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清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 呈现《耕织图》,配合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给出文字和图片史料“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明代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等引导学生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通过两幅图表引导学生分析表中信息,思考农民为何在盛世下饥饿的原因。 以真实案例“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为基础创设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盲目的“盛世”下农民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农业的盛世体现在哪里。 分析图表概括信息,整合信息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思考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产生的相关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相关能力。
二、工商:穷国的顺差 1. 引用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中的经典描述呈现中西对比下,朝贡贸易体系所维持的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衰落。2. 设置探究活动一,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3. 设置探究活动二,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同时代的西方比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分析和解读图文史料,回顾之前所学,归纳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繁荣景象。2.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分析明清时期中西在经济发展的差距。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士:因循与躁动 1. 再次引用马戛尔尼的对中西方文化差距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曾经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黯淡的原因。 展示王阳明的语录,讲解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创设情境,以明朝一位儒生李乐的见闻所感,展现明清时期因循与躁动交织的社会风貌。 给出文字史料:李贽、明末清初三大儒的语录和学者们对其思想的评价,展示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躁动因素。 通过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史料展示明清时期市民文化的鼎盛。 通过分析一手史料,概括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比较其与程朱理学的区别。分别概括李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做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区别。 通过比对中西的进步思潮,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相关能力。
课堂小结 “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士、农、工、商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遇到了不同的困境与困惑。而从华夏文明强国传出的四大发明在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变革:火药摧毁了骑士阶层,冷兵器被热兵器所取代,西方在政治上进入资产阶级革命;坚船利炮成为他们扩张版图的武器。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产业升级后的西方快速迈入工业2.0时代;造纸术与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交织,人文主义与理性思想交相呼应,照亮黑暗时代。而这时期巨龙还在沉睡,固步自封,依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就像道光皇帝在1842年向军机处大臣提出的那句天真的疑问:英吉利地方周围几许?有无旱路可通?与同时代明清在巨大机遇面前的犹豫与困惑相比,西方的进步在于适时地根据生产力的变化调整生产关系,以及改革与之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映射到今天,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只有敢于迎接机遇,接受挑战方能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以史为鉴,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本课的准备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本课材料多且理解起来稍有难度,需要在课前做充分的预习才会有较多的正向反馈和更好的课堂效果。二是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古代史的讲解必然会需要大量文言文,怎样将繁琐艰涩的古文简洁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将是我今后在古代史教学中需要摸索的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传统的图文教学模式已经落伍,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例如AI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进教学任务顺利的开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学习简单的史实,而是通过过往拥有一种睿智有洞察力的思维方式。正如黄牧航老师所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是相对容易达成和评价的,而不断提升情怀涵养是较为困难的。”我今后将致力于打造充满情怀的历史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Vs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