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统编版 授课题目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从地位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1课,更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一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下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和“中华儿女的救亡图存”两条主线,近代史由此展开。 从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第三目,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三个子目逻辑联系紧密,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 学习能力: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对高中历史有了一定的认知,具有一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但他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较为碎片化,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提供史料,运用地图、故事和表格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地图能力和形成历史理解的能力。 初高中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大致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不做重点探究。但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影响与应对,学生知之不多,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系统深化的讲解。 心理情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从整体上把握19世纪以来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潮流;观察中西社会的不同发展,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展示西方在亚洲对外扩张的表现,培养时空观念;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观察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家国情怀学生通过本课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感悟近代中国发展的艰难和曲折,以及了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图片,引发学生共鸣,提升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有识之士冲破藩篱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与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各社会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教学特色 本课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课堂导入,全课以“唐小马的归家之旅”为线索,结合课标,将本课教材整合为“唐小马”因何漂泊、“唐小马”流散之殇和“唐小马”何时归家三个问题进行讲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研习法、讲授法、表格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最近都看过《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历史短剧,大家会不会产生一些疑惑呢?为何许多像唐小马这样珍贵的中华瑰宝会流失在大英博物馆?而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的开端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 通过引用历史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课堂导入,提出“我们文物为何流亡海外?我国文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逃出来’?”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部分:“唐小马”因何漂泊: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8min) 一、“唐小马”因何漂泊: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教师陈述】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属于中国的“唐小马”因为什么会到处漂泊呢?是跟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所以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当时的西方是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境呢? (一)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1)政治上: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 (2)经济上: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放弃重商主义政策,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对外关系上:掀起了殖民扩张的高潮。 【教师陈述】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90页,概括西方在亚洲对外扩张的表现。 【展示课件】 【教师陈述】同学们,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的同时,中国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处于怎样的状况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史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归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的差异。 【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在政治方面,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世界已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准确,值得表扬。那军事方面又有何差异呢?在教材中是如何表述的。 【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教师陈述】这位同学表述得非常好,而在经济方面又是何表现呢? 【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而英国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进行大机器生产。 【教师提问】对,在经济方面,中国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你知道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自给自足。 【教师追问】好,那老师换个说法提问,正是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己生产的东西能供自己使用,所以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流通,导致小农经济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封闭性。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的思维逻辑很好,请坐。正是如此,当时的统治者持有怎样的认知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一。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教师陈述】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乾隆皇帝认为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持有夜郎自大的心理,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此时的西方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展示课件】 【教师讲述】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美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为了获取原料和打开市场,开始对外殖民扩张,而当时的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展示表格】 中外对比中 国世 界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启蒙运动解放思想科技传统科技多为总结自然科学创新发展军事军备废弛武器落后船坚炮利装备先进外交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海外贸易殖民扩张
【教师陈述】以上是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差异的总结,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过渡】从以上可知,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最根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落后的农业文明和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对抗,结果如何相信大家都会一目了然。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中西方如此巨大的差异现状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呢? 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西方在亚洲对外扩张的表现,让学生更直观了解状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世界与中国现状的学习与对比,了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异,认识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目标的必然性。 通过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19世纪中期中国与世界的差异对比,并向学生说明最根本的差异是落后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之间的对抗,让学生意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唐小马”流散之殇:两次鸦片战争 (16min) “唐小马”流散之殇:两次鸦片战争 【教师陈述】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学习的第二子目两次鸦片战争,一起来了解一下像“唐小马”这样珍贵的中华瑰宝是从什么时候被带到大英博物馆,流散于海外的。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两次鸦片战争吧。 首先,大家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中国和英国的贸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材料二:1760-1764年,英国从中国输出的茶叶共值银806242两,占其从中国输出商品总值的91.9%。——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 ——塞缪尔·约翰逊 【教师提问】从以上材料,你能看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以什么商品为主?哪方占优势呢? 【问题链】 为了改变贸易逆差的现状,英方采取了什么措施? 英方采取的措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面对英方采取的措施,中国持何种态度? 谁提出了坚决抵制英方采取的措施? 抵制英方的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进行正常贸易的时候,英国则长期处于入超,也就是赔钱的状态。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竟向中国走私鸦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92页和林则徐的话,思考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等会请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林则徐:“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 【学生回答】第一,鸦片毒杀了中国人民的身体;第二,没有御敌的士兵;第三,造成财政危机。 【教师总结】同学们基本能回答大概意思。鸦片战争的危害:(1)白银外流,财政危机;(2)军队战斗力低,吏治腐败;(3)严重损害吸食者身心健康。 【教师陈述】面对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巨大危害的现状,中国持有何种态度呢?请同学们阅读PPT上的关于道光皇帝与林则徐、许乃济的对话,分析他们都是怎样的态度呢? 【学生回答】许乃济是“弛禁派”,而林则徐是“严禁派”。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在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值得表扬,就是“弛禁派”与“严禁派”的对抗。而道光皇帝最终采取了林则徐的建议,于1839年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了走私的两万多箱鸦片烟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殊不知,英国鸦片贩子认为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这成为了英国政府对华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也就是直接原因。 【教师提问】那么,大家知道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选自八年级上册统编版《中国历史》 【教师讲述】在初中阶段,大家已经对这部分进行学习,那么老师对这部分进行总结一下。 第一次鸦片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侵广东—攻厦门—占定海—入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阶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占香港岛—攻镇江—入南京—清政府求和。 最终中国以失败告终,签订了《南京条约》。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赔款2100万银元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教师陈述】除此以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条约和附件需要大家了解一下。 条约主要内容 危害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1843年 《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贸易主权1844年中美 《望厦条约》“巡查贸易权”破坏领海主权1844年中法 《黄埔条约》居住传教权租界的前身,为以传教为名的侵略奠定基础
注: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协定关税:列强片面规定“值百抽五” (即5%的税率) 的低税率,未经外国同意不得自行修改。 (3)领事裁判权:帝国(资本)主义国家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亦称“治外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只有外国享有特权,而中国没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对于鸦片战争的不同称呼是什么吗?请同学们阅读PPT展示的内容,等会请一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展示】 鸦片战争的不同称呼 清朝——“夷匪犯境” 中国——“鸦片战争” 英国——“通商战争” 美国——“中英战争” 【提问】战争称谓的差异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评价者不同,还有当时人处在的背景不同。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虽然回答得比较正确,但没有很深入看待这差异。其实就是不同文明对于战争的原因与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记忆,归根结底就是文明的差异。 【教师陈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举国上下欢庆,商人们尤其兴奋,但是新的问题又发生了,请同学们阅读以上史料,回答老师的问题。 材料四: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摘编自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设计问题】英国的产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教师陈述】英国把产品滞销归结于清政府口岸开放太少,伙同法国于1856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也就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即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教师提问】同学们,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大家还能想到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第92页的历史纵横回答老师提供的问题。 材料五: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张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 ——1854年2月英国科勒拉德斯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材料:“马神甫”即马赖,法国天主教神甫。他从广州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为非作歹,1856年2月被当地官员逮捕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摘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8页,相关史事 【预设答案】原因:(1)英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拒绝。 (2)导火索:“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在学习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给同学们两分钟阅读教材的第93页,根据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教材内容,完成老师提供的表格。 【预设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具体内容时间1856-1860年双方清政府与英法(美俄为帮凶)结果①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十口通商;c.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d.外国的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航行【内河航运权】;e.赔偿英法军费白银各200万两。) 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 (a.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b.增开天津为商埠;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d.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e.准许华工出国;f.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1858年) (抢占东北100多万km2 土地,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教师陈述】同学们,下面我们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从以上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生活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预设答案】影响: (1)政治上: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资本附庸; (3)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 (4)阶级矛盾: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阶级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学习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后,大家是否感悟万千呢?觉得这是一段刻骨铭心而且令人耻辱的历史呢?那么接下来,我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探究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吧。 材料六:假设现在让华盛顿作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作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既不在于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之根本力量。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预设答案】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实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前线指挥失当;运输效率低下;缺乏对西方的正确认识;思想迷信封建;民众愚昧无知。 【教师陈述】同学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把能拿走的中国珍宝都抢劫掠夺,不能拿走的就放火焚毁。以“唐小马”为代表的中瑰宝便开始了它们的漂泊之旅,流散于海外。在大英博物馆中,它们没有华美的收藏柜,他们也没有给这些文物标名;而是把他们堆放在柜子里,有的也只是编号。所以它们的漂泊之旅是悲惨的,它们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归家之路。 通过运用表格和引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英贸易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向学生层层深入地提问,并且在后面的讲解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引发学生深化思考。 通过微信聊天的创新形式,展示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和以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的关于英国倾销鸦片的不同看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线索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前的状况,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教师通过引用初中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并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进行深化讲解,做到初高中衔接。 通过表格的形式向同学展示《南京条约》以及《虎门条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条约和附件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通过展示同一场战争的不同称呼,引发学生深思。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清楚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的原因。 通过引用史料,引导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同时使用高中教材中的《历史纵横》中的“亚罗号”事件以及初中教材的《相关史事》中的“马神甫”事件,符合“用好教材”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更明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情况。 通过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的能力,从而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鸦片战争的破坏性与客观上的建设性。 通过引用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唐小马”何时归家:开眼看世界 (9min) “唐小马”何时归家:开眼看世界 【教师讲述】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面对此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又是持何种态度的呢? 【教师提问】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但是的统治阶级是何种态度的。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向英国俘虏询问的是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无关紧要的事情。 【展示材料】 材料七:鸦片战争接近尾声时,道光皇帝询问英国俘虏的三个问题: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从新疆出发,通过陆路能够到达英国吗 英国女王是否婚配? ——取材并整理自《清宣宗实录》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当时的统治阶级依然是封闭愚昧的态度。 【教师提问】而当时的普通民众是否已经觉醒了呢?持何种态度? 【展示材料】 材料八: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林则徐《软尘私议》,《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 【学生回答】没有,依然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 【教师总结】同学们概括得非常正确,就连当时人们聚集的茶坊酒肆,都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但是当时的部分开明士大夫已然觉醒。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93-93页,了解当时的士大夫有何主张?完成表格的填写。 人物 活动林则徐办译馆,集信息,编《四洲志》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想一想】《海国图志》:一本书的两种命运? 材料九:(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干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 响》 材料十:《海国图志》在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提问】如何解释?如何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预设答案】原因:多数中国人仍然守旧落后、缺乏反省,无法接受新思想。 【教师提问】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对士大夫阶层的觉醒进行评价。 【展示答案】评价: 进步: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和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启蒙: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救国之路;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爱国: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辱。 局限: ①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③没有付诸实践。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预设答案】1.落后就要挨打。(注:可作结果论,但不能作原因论) 2.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可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
3.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展示课件】 【反思】今日中国如何“入世”?——坚持独立自主,彰显大国风范 【预设答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大变局背景下,顺世界潮流者昌,逆世界潮流者亡。 通过引用《清宣宗实录》和林则徐的《软尘私议》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统治者阶层和普通百姓阶层对于鸦片战争的态度,从而引出开明士大夫的态度。 通过引用史料,向学生介绍《海国图志》一本书的两种不同命运,让学生解释这原因和对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士大夫的觉醒,让学生明白评价某一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看到其积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通过向学生介绍两次鸦片战争的启示后向学生展示天朝上国的艰难“入世”,从而提出今日中国如何“入世”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最后达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第四部分:小结 (4min) 【展示课件】 注:据《环球时报》报道,在大英博物馆里约有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大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抢掠所得。 【教师陈述】同学们,看到历史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尾声,“小玉盏”取出了来自遥远“亲友”的“家书”,表达了那些流散于海外的中华瑰宝对故乡的思念。通过书信的对话,无一不体现它们殷切的归家之心。这一幕予我们以共情,每一中国人无一不牵挂着流散于海外的中华瑰宝,我们始终坚信着“终有一天,它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我们也期待这一天尽快到来。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吾辈当自强,才能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实力增强,以“唐小马”为代表的中华瑰宝才能堂堂正正地踏上归家之旅。 【习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落到被宰割、被侮辱的境地,可以说,近代中国属于“没落中国”。由辉煌到没落、由强大到屈辱,巨大的历史反差,转化为中国人坚定的民族性格与宏大的历史梦想——睡狮当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 通过引用历史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片尾中来自海外“亲友”的“书信”与博物馆文物的对话,做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共鸣。 通过引用对历史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时事评论,引导学生清晰中国人对流散于海外的中华瑰宝的牵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五部分:课后延伸拓展(1min) 【课后延伸拓展】 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观看历史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注意短剧中的细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最近有关中国文物在海外的相关状况和时事,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将自己的感悟制作成PPT,下节课派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分享。 【作业要求】 历史小论文:600字以上; PPT:图文并茂,讲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教师陈述】这是评价表,同学们可以根据评分标准,小组内部分配好任务,最后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并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下节课分享。 【课后延伸活动评价表】________同学“从文物流失史看两次鸦片战争”学习活动评价表 活动 过程(1)搜集资料的态度(积极:10分;较积极:5-8分;没有参加:0分)组评: 分(2)搜集资料的价值(很好:10分;较有用:5-8分;没有作用:0分)组评: 分(3)制作课件(主要人员:10分;参与制作:5-8分;没有参与:0分)组评: 分(4)参与活动(主要人员:10分;参与程度:5-8分;没有参与:0分)组评: 分
通过引导学生课后观看《逃出大英博物馆》,并收集时事资料,结合教材完成历史小论文的编撰和PPT的制作和分享,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而且要关注时事,做到古今联系。制作PPT进行分享,以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以多种形式完成历史作业,符合当今的“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