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受到破坏,停止排放后,由于自身的净化作用,逐渐恢复原状,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性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 D.抗干扰能力
2.下列生态系统中,通常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北极苔原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
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一种动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
B.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生态缸,来观察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将该生态缸开盖,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B.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C.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之和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6.生态缸是指在隔绝物质交换的空间内,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的封闭式人工微型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态缸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促进物质循环,缸内消费者的数量应较多
B.为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要定时向缸内通气
C.生态缸的组分及比例会显著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D.为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应将生态缸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7.近年来,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南部山区的六春湖通过加强公益林建设,推进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让群众搭上“生态致富快车”,真切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六春湖生物多样性下降
B.竹林资源丰富,其碳汇作用有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
C.种植万亩杜鹃“花海”,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林下经济、旅游观光、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
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而恢复力稳定性高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9.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减少该生态系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D.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10.我们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原理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可以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缸内只需水分、土壤、植物、动物等组成成分
B.生态缸封盖后要置于窗台有阳光直射的地方
C.只要设计合理,生态缸的稳定性可以长期保持
D.要定期观察生态缸内生物、无机环境的变化,并记录
11.海山被誉为“海底大花园”,是海底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利用“发现”号科考船看到了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代表,并发表了海山最具保护价值的大型生物1个新亚科、4个新属和56个新物种;海底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常与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物质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海洋雪”,成为海山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底大花园”的形成是自组织的结果
B.“海洋雪”中的某些生物可能属于生产者
C.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正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
D.新发表物种具有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2.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程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13.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 )
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
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
14.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废弃多年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B.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
C.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D.山区植被遭到掠夺式砍伐后,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发生泥石流
15.如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作用的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的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B.在遭到干扰时,x、y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和x之间呈正相关
D.TS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二、多选题
16.“置位点”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此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处于“置位点”的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不断增加
B.处于“置位点”的生态系统不需要系统外的能量供给
C.生态系统对抗破坏或干扰的调节机制是正反馈和负反馈
D.处于“置位点”的不同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不同
17.生态鱼缸形态各异,风格多样,其既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下列关于生态鱼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鱼缸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一个微型群落
B.封闭生态鱼缸对其组成成分及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C.封闭生态鱼缸的生态平衡和稳定与外部环境无关
D.一般来说,开放生态鱼缸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更长久
三、读图填空题
18.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24.0 25.9 38.6
10 13.24 14.73 15.64
20 72.54 75.09 81.09
30 161.87 166.10 171.12
(1)研究人员在建造人工林前,采用_____法调查此地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会导致林木生物量增加,其原因是_____。
(2)乔木层与灌木层分布于不同的空间,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_____。
(3)经过大力治理,塞罕坝林场从“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到“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少数游客将废弃物和垃圾扔在林场里,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
(4)目前针对退化荒丘治理,应强化科学造林、攻坚造林,建造符合生态学发展的生态林,请写出生态林的优点:_____(至少写出两点)。
19.近年,龙岗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是一种城市排水机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利用或直接排到河道,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再排放。若少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入龙岗河,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龙岗河属于淡水生态系统,其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
(2)在龙岗河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在BC段上,溶解氧大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少量污水不会明显影响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3)龙岗河坪地段的湿地公园,因水质变好,各种鱼类大量繁殖,吸引了不少水鸟前来觅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的作用。
(4)与合管直接排放相比,雨污分流改造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优势有________(答两点)。
20.塞罕坝历史上曾是一片绿洲,由于大肆砍伐,绿洲逐渐变成了树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芜之地。1962年,国家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林地面积108.6万亩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成为了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1)该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于_____,该能量经生产者固定后,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渠道是____。
(2)重建人工林生态系统后,野生动植物也随之增多,原因是:_____,人工林生态系统建成后与原本树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芜之地相比,生物物种更多,遗传基因库更丰富,食物链、食物网所构成的____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更强。
(3)对森林进行适度的采伐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稳定性。然而,大肆砍伐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是该破坏已经超过了____。
(4)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一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①对森林中华北落叶松幼苗数量进行调查,可以采用______法。
②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幼苗年龄和株数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结果:
注:林分密度是指调查区域内单位面积成年华北落叶松的株数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_______的区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
(5)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原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故选B。
2.答案:A
解析:A、热带雨林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A正确; B、温带草原中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恢复力稳定性最强,B错误; C、荒漠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C错误;D、北极苔原生物种类最少,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D错误。
3.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结构中群落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某一种动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成分,如猪笼草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B错误;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A、生态缸密封后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错误;B、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某营养级或其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B正确;C、因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散失,所以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大于全部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之和,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但信息传递一般是在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双向传递的,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A、生态缸内消费者不宜过多、过大,A错误;
B、生态缸是一个封闭的透明缸,不可向缸内通入氧气,B错误;
C、生态缸的组分及比例应相对均衡,其组分和比例会显著影响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生态缸不能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温度过高杀死缸内生物,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A正确;B、竹林是重要的碳汇,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B正确;C、单一物种的大面积种植(如万亩杜鹃“花海”)实际上可能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依赖于其生物多样性,高生物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威胁,相反,大面积单一物种的种植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暴发,并且一旦环境条件变化,整个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C错误;D、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这些生态产品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D正确。故选C。
8.答案:B
解析:沙漠生态系统由于干旱导致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9.答案:C
解析: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A错误;B、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B错误;C、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D、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A、生态缸的正常维持还需要提供光照,A错误;B、为了获取充足的能量,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且放在散射光下,直射会升高生态缸的温度,B错误;C、生态缸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长期保持,C错误;D、制作生态缸,需要定期观察生态缸内生物、无机环境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负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C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小生态缸的维持时间越长,说明生物种类、数量及非生物成分的搭配越合理,物质循环持久,制作水平高。故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长短。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自发进行的,不能人为控制,所以封山育林不能控制物质循环,A错误;封山育林不是引进新物种,而是保持生态系统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B错误;封山育林有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但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需增加生物的种类数,而不是某类生物的数量,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D正确。
14.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A错误;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 (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y越小, 恢复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与x值之间一般呈负相关,B、C错误;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16.答案:ABC
解析:A、处于“置位点”的生态系统内植物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即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而非不断增加,A错误;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B错误;
C、生态系统对抗破坏或干扰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会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C错误;
D、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同,故处于“置位点”的不同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不同,D正确。
故选ABC。
17.答案:ABD
解析:生态鱼缸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微型群落,而所有的生物包括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A正确;封闭生态鱼缸对其组成成分及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即要求生态系统的成分齐全、比例适中,B正确;封闭生态鱼缸需要外部环境提供光照,其生态平衡和稳定与外部环境有关,C错误;开放生态鱼缸中的生物可以从外部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外部环境也可以参与调节开放生态鱼缸的稳定性,故一般来说,开放生态鱼缸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更长久,D正确。
18.答案:(1)样方;适度砍伐会降低林木的密度,有利于林木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有利于积累有机物
(2)垂直;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直接;自我调节
(4)充分利用了空间和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提高了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即可)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度砍伐会导致林木生物量增加,其原因是适当降低林木的密度有利于林木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利于积累有机物。
(2)乔木层和灌木层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的优点是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塞罕坝林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少数游客将废弃物和垃圾扔在林场里,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充分利用了空间和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19.答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
(2)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氧气;一是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二是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减少;负反馈调节
(3)调节种间关系
(4)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减少了污水量
解析:(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氧气,这是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AB段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了大量的无机盐离子,使BC段藻类数目增加,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好氧)细菌数目减少,使水中溶解氧增加;少量污水不会明显影响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水质变好,各种鱼类大量繁殖,吸引了不少水鸟前来觅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4)雨污分流改造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优势有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减少了污水量。
20.答案:(1)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2)大量的林木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营养结构
(3)抵抗力;自我调节能力
(4)样方;林分密度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450株/hm2
(5)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