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史料研习是指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辨析与运用,以培养技能和素养为目标的历史教学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明确运用史料的目的,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很据史料的运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研习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时空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上承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和危机的初显,下启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学习本课为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发展奠定认知基础。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和“开眼看世界”,从教材内容与内在逻辑来看,第一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将中国置于世界形势中以考察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与处境,为第二子目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知识语境,只有在第一子目中重温了封建社会的内涵和清末的社会状况,才能在第二子目中更好地认识鸦片战争在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封建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实现课标的要求。第三子目“开眼看世界”的内容在初中基本上没有涉及,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既为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供了必要性和推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开眼看世界”提供了条件,三个子目在逻辑上存在顺承关系。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看,初中教材对于鸦片战争前英国对华贸易、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北方领土等的表述较为详细,高中教材则相对简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略讲。高中教材丰富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社会状况,补充了近代知识分子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这些内容均与课标要求密切相关。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等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初中世界史部分的学习中也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形成了初步认识,为横向对比清朝末年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奠定了基础。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等知识点都有一定的了解,为深入理解本课的内容提供了条件。从认知能力来看,高一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具备一定的史料研读能力,可以适当融入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始文献让学生进行解读,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抽象概念的阐释应该更为深入,可尝试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但学生对于把握复杂历史因素之间关联、独立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教师应结合历史情境进行启发与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补充中外关联时间轴、归纳中英社会状况对比结构图,结合史料情境的问题解决,认识两国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差异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处境之间的内在关联。(时间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将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关表格补充完整,提取与条约影响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在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加深对条约危害的理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对不同来源的三元里抗英史料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材料进行互证,在了解人民的英勇抗争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4.阅读近代报刊等材料,对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所做努力的影响进行解释,在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行动的过程中,感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责任担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2.学生学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道光皇帝在《著扬威将军奕经等向英目干布尔细询英国情形事上谕》中的语句,提问学生:为什么道光皇帝会在谕旨中提出这些疑问?并提示学生可从目的/意图、认知局限等角度思考。 阅读道光皇帝下令奕经询问英国情况的谕旨,结合课本鸦片战争的结束时间和清朝闭关锁国的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皇帝谕旨设置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并以该史料贯穿第一子目的教学。
一、西船崛起: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由皇帝问“英国到中国内地要经过几个国家”,反映出他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地理情况完全不了解,过渡到教材图片《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结合教材上印度鸦片仓库的图片设置问题:为什么英国将鸦片仓库设在印度?从道光皇帝询问英国女王是如何推为一国之主的,可以看出他对英国政治制度并不了解,呈现中英两国横向对比的时间轴,在学生补充时间轴的过程中归纳中英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上的差异。道光皇帝问的第三个问题是英国贩卖鸦片的目的,教师将《1840年前中国和世界形势图》进行放大并在图上增加了英国飞剪船“红海盗”号第一次贩运鸦片的航行路线、时间,展示《中国航海史》中关于“红海盗”号找到逆风航行方法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英国改良飞剪船贩运鸦片的目的。以飞剪船“阿美士德号”创设情境,展示飞剪船的另一种用途——获取军事情报,设置两个问题:(1)“阿美士德号”报告涉及的城市有什么共同点?(2)结合两则材料,材料一中“打开中国大门”指的是什么? 结合图例阅读地图,找到英国殖民印度与向中国走私鸦片之间的联系。将时间轴补充完整,对19世纪中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差异形成一定认识。结合初中学习过的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和走私鸦片的内容,得出英国改良飞剪船是为了扩大对华贸易的优势。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进一步丰富对英国走私鸦片、侵华意图的认识。 有利于在历史问题的思考中培养读图能力。引领学生将鸦片战争定位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培养融通中外的时空观念。创设问题情境,指向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深层目的,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带领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英国侵华行为形成更深入的认识。
二、西船东侵:两次鸦片战争 展示教材上《中国水师和英国海军激战》的油画,介绍阅读历史图片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合理推测,在图中找出最有可能是英国战船的一艘船。对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和英国的社会状况差异进行小结,在归纳过程中复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为鸦片战争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渡进行铺垫。出示教材课后探究部分《广东军务记》史料的补充、教材图片“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以及伯纳德《复仇神号亲历记》中与三元里抗英斗争相关的史料,布置小组史料探究任务:三则文字、图片史料共同反映了哪些信息?试结合史料的来源,对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以“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是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为大问题引领,展示《伦敦新闻画报》刊载的对《南京条约》的看法,设置三个问题:(1)这则新闻提及《南京条约》的哪几项内容?分别侵犯了中国的什么主权?(2)为何作者说条约“确定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3)这种“贸易的刺激”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展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相关表格。根据表格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在“开放通商口岸”部分再次出示“阿美士德号”探查军事情报的史料,引导学生发现英国通过飞剪船获取情报时就已经对“五口通商”有所图谋。在“协定关税部分”,通过《南京条约》英文文本中关于“关税”条款的中文直译、中美《望厦条约》中对于关税的规定,设置问题:(1)依据《南京条约》原文,中国是否失去关税自主权?(2)为什么《望厦条约》签订后,英国也能取得对中国的“协定关税权”?补充《望厦条约》对“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并结合教材上“学思之窗”马克思文章的上下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英国要求将“亚罗号”的犯人送到领事馆是否符合条约对“领事裁判权”的规定?通过表格归纳、概念阐释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布置课堂任务:同桌之间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展现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 结合前面复习过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的相关知识,找出英国蒸汽战船。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比较不同来源的图文史料,在史料互证中对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和辨析。以小组为单位,对与“三元里抗英斗争”有关的史料进行初步辨析,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补充表格内容。认识到条约内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英国有预谋地推进、中国主权的一步步沦陷。阅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协定关税”的形成进行思考。阅读材料,在思考中得出英国对中国处理“亚罗号”事件提出的要求为不合理要求的历史解释。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内容进行整理,补充表格。 在英国蒸汽战船和清朝水师的对比中直观感受两国军事武装差距。指向课标要求,注重知识点间的连贯性。对教材史料进行拓展与深度挖掘。在史料研习活动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在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抗争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创设史料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历史认识。深入挖掘史料,注重知识点间的前后呼应。在具体历史问题的解决中,掌握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条约规定的内涵。结合课本内容与本课“船”的线索形成关联,在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正义性。
三、东船仿西:开眼看世界 展示外国报刊对林则徐的赞赏、《近代的尺度》中林则徐改进战船的努力,提问学生:林则徐的做法对清末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呈现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知识分子的著作及其主要内容的表格,让学生补充完整,并结合士大夫对徐继畬的批评思考问题:为什么士大夫批评徐继畬“轻重失伦,尤伤国体”?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了解林则徐思想行动的先进性,以及他“开眼看世界”的积极影响。将表格补充完整,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在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行动的过程中感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责任担当。培养解释具体史事的能力,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徐继畬等知识分子思想的先进性。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以高考题为核心,补充高考题的背景史料进行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促进历史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挖掘高考题的背景史料,促进学生对重要考点“鸦片战争与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度理解。
教学反思
1.本课在设计的过程中,大量选用课本中的图片、文字史料,并查找原文进行前后延伸,试图做到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以“船”为线索,通过飞剪船、“复仇神号”、“亚罗号”、林则徐组织造船贯穿整课,设置了三个串连整课的问题,在大问题的统摄下有具体情境的小问题。2.本课试图引导学生结合史料的来源,对不同类型的史料信息进行提取与归纳,以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但为了兼顾教材史料与“复仇神号”相关的课外史料,用于研读的史料在典型上可能有所欠缺,此外,融入史源学的史料研习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学生学情、课堂时间、与教学立意的关联。3.本课对于基础知识的呈现,逻辑不够清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果能在小标题、课件呈现或口头语言上再下功夫,让逻辑线索更加明确,将更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