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5: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大概念作为一种解释模型,认为在科学教育中,大概念能够将科学知识和事实相联结,成为有序的整体,是科学教育核心概念与教学基本内容的联结与辐射形成的中心区域。顺应新课改趋势,以“大概念教学”为核心,立足单元剖析教材结构,明确教学路径进行单元和课程整合。提炼出核心概念“大一统”,由此展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民族四个方面进行“汉朝巩固大一统”的设计。将内容结构化、教学情境化,使得教学迁移真实化,学生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为:通过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从课标可以得出其需重点提升把握的是大一统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和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教材分析从所处单元看,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可见单元不仅是历史时空的顺序,还隐含“华夏认同”的主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作为本单元中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是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上承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秦汉时期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地位重要。聚焦本课,本课分为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整体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其中第四子目文化对其前三子目两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从四个子目的因果发展上可以领悟汉王朝的兴衰历程。总体看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涉及的相关史实也较为多,但在实际教学有限的时间中,意味着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结合初中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精简,搭建时空框架中,深度挖掘史实。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对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史实有基础把握,但是缺乏整体的深度理解。对于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有所选取,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从其核心概念,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学习。如依照课标指引重点突破“大一统国家”的核心概念,汉朝在巩固大一统的意义以及两汉衰亡的原因,围绕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探究,并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理解两汉接续秦制,巩固大一统的举措与意义,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能通过时间轴梳理,掌握西汉与东汉的起止时间,并利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范围,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观察、分析史事。(素养目标:时空观念)能通从地图、学者言论史料了解汉初形势及政策调整、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封建国家的措施,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两汉时期的杰出文化科技成就的基本史实(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梳理和概括汉初削藩及汉武帝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史事基础上,认识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两汉衰亡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通过对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学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体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会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为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对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意义。教学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实物、文献史料 学术研究 多媒体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概念解析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一封千年前的传信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考古发现引入新课,引出人物线索——解忧公主。引导学生思考在汉武帝时期,解忧公主为什么和亲,解忧公主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又是怎样的一环? 认识解忧公主,思考问题。 以一位古稀之年归国的和亲公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汉朝的时空中去
一、汉定天下 峥嵘初现——大一统的调整 用三段史料说明随着中原的统一,草原民族匈奴也再崛起——扣解忧的“忧”起源。承接上匈奴崛起,白登之围失败。再通过三段史料进一步寻找忧患——外:匈奴侵扰+内:经济凋敝。面对忧患汉初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及效果。(1)施政方针的调整政治制度的调整及效果——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引入学术观点指出郡国并行制的深刻背景文景之治的盛景,强调对武帝盛世的奠基作用 阅读史料,思考汉初面临的忧患。思考如果自己作为统治者会怎么做。回顾所学,联系新知,思考问题。根据材料感受“文景之治”下的社会状况及出现文景之治的原因 结合材料,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自然进入“汉初的基本形势→治国方略的调整”逻辑链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对武帝盛世的奠基作用;
二、巩固一统 汉武鼎盛——大一统的调整 1.明确核心概念“大一统”2.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未统一”3.承接上背景,思考汉武帝如何思变,借除忧患,巩固大一统,结合课标该内容为重点,带领学生梳理其巩固措施。其后分点讲述,逐个深入:政治大一统 主体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问观察图片有怎样的发现?汉初曾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统治的封国体制是如何被破解的呢?经济大一统 主体为国家干预思想大一统 儒学成为主流引入学术观点,明确最新成果。尊崇儒术≠罢黜百家边疆大一统又紧扣忧患,由和亲求平衡转向以和亲乌孙(西域大国),孤立匈奴(断其右臂战略),并对边疆进行管理。小结 阅读材料,理解核心概念“大一统”的含义认真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武帝一统的背景。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梳理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观察图片,比较秦汉制度变化,并得出结论。思考其作用观察图片与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尝试作出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分析影响。结合图片和材料理解措施,并思考影响。梳理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问题。阅读学术观点,进行思考阅读材料及地图,对照课本,认真倾听并思考梳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大一统的调整”的由表及里的阐释。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为讲述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建设做背景性铺垫。·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取长补短,采用表格填空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史实。教师借助史料讲解分析几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以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阅读文字材料,加强史料解读能力深入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实质、历史影响紧跟历史前沿,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进一步理解汉武帝巩固一统的措施与意义,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回顾知识,搭建知识体系。并进一步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三、帝国重建 危机四伏——大一统的重建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西汉后期的西汉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了解王莽新政——复古、理想化不切实际引导学生梳理教材,总结归纳刘秀巩固政权的措施。通过材料及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认识东汉衰亡是历史的合力(外戚、宦官、士大夫清议、党锢之祸、地主豪强、农民起义等)补充毛泽东谈历史周期论,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两汉衰亡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君主专制的弊端。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回顾所学,拓展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古今对比,以古为鉴
四、汉风飞扬 璀璨恢弘——大一统的积淀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表格知识内容的梳理。 阅读教材,找出两汉代表文化,包括史学、文学、医学和科技。 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
课堂小结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时间跨越两汉四百多年,内容庞杂,史实众多,涉及西汉建立、郡国并行制、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鼎盛、王莽改制、光武中兴、清议与党锢、黄巾起义等众多史实和历史概念,知识点十分密集。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和课中讲授时要理清线索,把握主干,为学生搭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本课笔者采取结合单元脉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抓核心历史概念“大一统”进行设计,将整课围绕大一统进行,有助于学生搭建清晰知识框架,教学子目间层层推进;另外也注重情境设置,如以解忧公主人物为故事线索,激发学生兴趣;在内容选取上紧扣课标,突出重难点,材料选用中种类多样,注重接轨学术前沿,如悬泉置考古发现,中原农耕帝国与草原游牧帝国的互动历史,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质疑等,也在课后进行资料补充,回应新课标改革的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紧张且面临分科,对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控和教学时间的安排需要进一步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安排。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