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群数量的变化——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种群数量的变化——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3: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种群数量的变化——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数学模型Nt=N0λt能解释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动。下列不属于适合该模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发生的条件是( )
A.气候适宜 B.没有敌害 C.无出生和死亡 D.食物充足
2.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常用抽样检测法对醇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B.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充分振荡,否则计数结果可能偏小或俯大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滴入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
D.营养条件影响醇母种群数量变化,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醇母菌种群的K值
3.外来新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可能会( )
①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威胁到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④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会再发生改变
B.硬化地面并管理好粮食是降低家鼠环境容纳量较为有效的措施
C.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中,环境容纳量相同
D.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捕获鱼类资源,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多的鱼产量
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最大 B.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6.我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境内分布有丰富的野生脊椎动物,其中重点保护东北虎、东北豹等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园区里遍布的3万多台红外触发相机的监测,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10只;同时,野猪、狍子等东北虎、东北豹的猎物的数量也显著增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保护区东北虎6年内数量变化符合种群“J”形增长
B.该保护区的东北虎、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一般是不同的
C.可通过分析东北虎粪便中的DNA分子调查其种群数量
D.通过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该种群将来的种群数量
7.在制作腐乳时,将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块上,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毛霉数量变化在刚开始最可能是呈( )
A.“J”型曲线增长 B.“S”型曲线增长
C.直线型增长 D.无规律增长
8.关于“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λt各个参数的含义,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N0为该种群的初始数量 B.t为时间(繁殖代数)
C.λ表示该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的差值 D.Nt表示t代后该种群的数量
9.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入侵初期,与农田生境相比溪流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B.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C.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的种内竞争激烈程度降低
D.食蚊鱼入侵是对唐鱼种群数量调节的外部调节因素,但不改变其K值
1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不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11.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大连市每年实施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设置休渔期属于就地保护( )
B.休渔期内鱼类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适时休渔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D.渔业捕捞剩余量应维持在种群的K/2左右
12.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活酵母时,可将视野适当调暗
B.统计菌体数量时,不需要统计酵母菌芽体的数量
C.视野中细胞数目过多,应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
D.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后,若未吹干表面水分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13.某人工池塘内养殖了青鱼,已知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环境容纳量是a,若在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种群数量达到b(a>b>a/2)时进行了捕捞作业,则合理的捕捞量为( )
A.a/2 B.b-a/2 C.b/2 D.a-b/2
14.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15.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二、多选题
16.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据图判断,乌鸫种群数量相等的是( )
A.第2年和第3年 B.第3年和第9年
C.第8年和第9年 D.第9年和第10年
17.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内进行寄生。某地引进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并通过调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下表中的无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λ 1 0.5 1 1.5 2 1.5 1
A.调查该赤眼蜂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第2年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第3年,该种群的数量多于第2年
D.第4~6年,该种群数量一直增大
三、读图填空题
18.下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形。
(2)假如该种昆虫是蝗虫(成虫),调查该蝗虫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
(3)若图中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000只,则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__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
(4)若分别用M、N表示t2、t3时的种群数量,则M、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19.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段,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
20.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图甲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建立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使原先濒临灭绝的野生大熊猫数量恢复接近150只,野生大熊猫属于是_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
(2)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类似J型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两次捕捉之间部分标记的小鼠自然死亡,由此会造成真实结果与调查结果相比_____________填“偏大”、“无影响”或“偏小”)。
(3)K对策生物X点较S点的增长率_______________(填“更大”、“相等”或“更小”)。当天敌增多时,请分别描述K对策生物的X点和S点对应横坐标大小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生物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B
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自身前后形成了对照,不需要额外设置空白对照组, A错误;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充分振荡,保证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否则计数结果可能偏小或偏大,B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滴入培养液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进行计数,C错误;种群的K值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D错误。
3.答案:C
解析:①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如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呈现“J”型增长,①正确;②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受到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②错误;③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如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从而威胁到境内其它物种的生存,影响当地的物种多样性,③正确;④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该种群的生活繁殖,则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④正确。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容纳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
纳量后,种群数量仍可发生改变,A项错误。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中,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C项错误。捕获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多的鱼产量,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可实现效益的持续获得,B正确,ACD错误。
6.答案:A
解析:A、东北虎数量6年内增加了近一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不能表明种群呈“J”形增长,A错误;B、不同的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B正确;C、东北虎为猛兽,数量少,不易捕捉,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分析东北虎粪便中的DNA分子调查其种群数量,C正确;D、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通过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该种群将来的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A。
7.答案:A
8.答案:C
解析:A、N0为该种群的初始数量,A正确; B、t为时间(繁殖代数),B正确; C、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的比值,C错误; D、Nt表示t代后该种群的数量,D正确。
故选:C。
9.答案:C
解析:A、题目信息显示,唐鱼在捕食者存在时,溪流生境比农田生境的唐鱼体长范围更大,据此可推测,入侵初期,与溪流生境相比农田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A错误;B、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说明幼小个体被捕食的几率更大,会使唐鱼的年龄组成变成衰退型,不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B错误;C.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会使唐鱼的种群数量下降,因而唐鱼的种内斗争激烈程度降低,C正确;D、食蚊鱼,作为捕食者,是对唐鱼种群数量调节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捕食者的增多和存在会改变被捕食者唐鱼的K值,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11.答案:B
解析:A、就地保护是对原地生态系及其中的物种进行保护,休渔期就是对渔业资源进行保护,因此设置休渔期属于就地保护,A正确;B、休渔期是限制渔业资源的捕捞,但鱼类种群数量还是会受到环境阻力等条件的影响,不能呈“形增长,而是呈“S形增长,B错误;C、休渔期是限制渔业资源的捕捞,适时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更新,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C正确;D、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渔业捕捞剩余量应维持在种群的K/2左右,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B。
12.答案:B
解析:A、在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由于酵母菌是无色的、较透明的,所以要将显微镜的光线调得暗一些,视野太亮不易观察,A正确;B、酵母菌产生的芽体是新个体,所以统计菌体数量时,需要统计酵母菌芽体的数量,B错误;C、视野中细胞数目过多,不便于准确统计,应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计算数目时再乘以稀释倍数,C正确;D、使用清洗后未烘干(晾干)处理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会导致菌液浓度降低,结果偏小,D正确。故选B。
13.答案:B
解析: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当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种群的K/2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故若在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种群数量达到跳(a>b>a/2)时进行了捕捞作业,则合理的捕捞量为b-a/2,B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细菌的增殖方式一般为二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细菌增长速率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B正确。Ⅲ期细菌存在增殖和死亡,但该时期细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细菌总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由于营养物质匮乏、种内竞争较强等,细菌数量下降,D正确。
15.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岁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B正确;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据此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D错误;故选B。
16.答案:ACD
解析: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故λ=1时,乌鸫前一年的种群数量=本年的种群数量,第3年、第9年、第10年时,λ=1,乌鸫种群数量相等的是第2年和第3年、第8年和第9年、第9年和第10年,B符合题意。
17.答案:B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通过调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可知,调查赤眼蜂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第2年,λ<1,种群数量减少,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第3年,λ=1,种群数量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等于第2年时的种群数量,C错误;第4~6年,λ一直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增大,D正确。
18.答案:(1)S
(2)标记重捕法
(3)3000;增长型
(4)M<N
19.答案:(1)CD;不是,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B;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
解析:(1)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即CD段,由于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K值为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种群数量在K/2时,即B点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则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可达到灭鼠的目的。
20.答案:(1)K对策;
(2)λ偏小;
(3)相等X点对应的横坐标增大,S点对应的横坐标减小
解析:(1)r对策生物没有灭绝点(X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由“使原先濒临灭绝的野生大熊猫数量恢复接近150只”可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属于K对策生物。
(2)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入倍),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入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假设用A表示1km2内鼠的总数,a第一次捕获并作以标记量,B代表第二次捕获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数量,则a/A=b/B,若部分标记的小鼠(b)自然死亡,则A值偏大,N=A÷1,N值偏大,故真实结果与调查结果相比偏小。
(3)增长率=(Nt+1-Nt)÷Nt,X点与S点均为Nt+1和Nt的重合点,故X点与S点增长率均为0,K对策生物X点较S点的增长率相等。当天敌增多时,X点(灭绝点)对应的横坐标增大,S点(稳定平衡点)对应的横坐标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