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3: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是( )
A.先呈J型增长再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存稳定
C.迅速消亡 D.先呈S型增长再呈J型增长
2.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B.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同一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
C.理论上,捕捞后维持鱼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3.如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
C.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4.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地区蝗虫的卵、幼虫(跳蝻)、成虫构成一个种群
B.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C.蝗虫的种群密度由于温度等随季节而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5.某科研团队对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年后进行相关的调查发现,封育样地灌丛高度显著大于放牧样地灌丛高度,具体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地 草本植物 土壤动物
物种数(种) 密度(株·m-2) 高度(cm) 物种数(种)
放牧 灌丛内 4 29.67 10.15 45
灌丛外 5 37.27 3.26 37
封育 灌丛内 4 20.13 14.87 52
灌丛外 7 63.33 7.68 40
A.放牧样地灌丛内、外植物高度差异体现出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封育样地灌丛草本植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小,竞争结果有利于生态位的分化
C.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标记物应对小动物生存无影响
D.封育后灌丛的动植物种类数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6.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数量大多已达到动态平衡,影响该平衡的因素很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可导致一些种群出现爆发式增长,会影响该平衡
B.捕食关系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来影响该平衡
C.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该平衡的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有些影响因素可能既是生物因素,同时也是非生物因素
7.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2021年政府出台了“三孩政策”。下列有关“三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失衡不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
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
C.可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D.可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
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行“J”形增长的种群其K值大于进行“S”形增长的种群
B.天敌、气候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
C.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中的死亡率大于0
9.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出生率、死亡率分别如下图曲线Ⅰ、Ⅱ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B.a点时的种群数量大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
C.在c点时,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
D.从O点到c点,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10.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11.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之一,在土壤含水率小于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暴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作物是影响蝗虫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适当引入蝗虫天敌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蝗灾的发生
C.天敌是影响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D.蝗虫种群密度会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12.如图表示某草原上野兔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K 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则在有天敌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A.K1 B.K2 C.K1~K2 D.K2~K3
13.东北豹主要栖息在温带针阔混交林中,以野兔、野猪等为食。2015年,我国科研人员监测到的东北豹数量仅42只,属于濒危野生动物,我国已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下列有关东北豹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
B.东北豹的食物如野兔、野猪等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在监测东北豹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逐个计数
D.建立东北豹繁育中心是对东北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14.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下图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一直在减少,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若在d时间,有少量外地藏羚羊迁入该地区,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变
C.遭遇寒流时,藏羚羊种群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故寒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藏羚羊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15.某研究小组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的计数结果如下图(单位:×107个/mL)。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沿凹槽边缘滴加培养液后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B.根据15℃、96h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推算每个中格中的平均数量为16个
C.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稳定
D.温度对酵母菌种群的影响随其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二、多选题
16.生态学家对某群落中的两个种群(甲、乙)进行了长期调查,统计了两者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M),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t1→t2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
B.t2→t3时间段,乙种群的种内竞争先增大后减小
C.t3-t4时间段,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t2和t4时刻,甲、乙两种群的增长率相同
17.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不会存在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d点,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蝗虫防治时,最好将种群数控制在K/2
D.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三、读图填空题
18.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乙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査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填数字),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 (填数字)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
(2)图乙表明,该初级消费者在1820—1860年的40年间很可能会导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灭绝,原因是 ,1880年后该动物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动物在该岛屿上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 只。
(3)据图丙可知,该动物在调査的第15年时年龄组成是 ,20年内该动物的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 年。
19.如下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甲虫与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 (增强、减弱)。
20.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_____________。
(2)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一般用系统取样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不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图1为一种捕捉器,捕捉蝗虫时应将捕捉器尽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接触”)草地,在样方内以图2中___________(填字母)方式捕捉蝗虫以利于准确计数。
(3)图3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
图3、4所示模型属于__________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_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蝗虫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之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__________信息,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A的功能。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4VA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而不合理的化学农药的使用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上述研究,请提出一种合理化的灭蝗建议: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CD、若新物种适应当地环境,初期由于空间、食物充足可能呈现J型增长,后期受环境制约,表现为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存稳定,A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C、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迅速走向消亡,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C
解析: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A错误;B、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同一生物种群的K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影响,B错误;C、理论上,捕捞后维持鱼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正确;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大,D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该图中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近似于“ S”型增长曲线,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条件影响,会在K值附近波动,B 正确,D错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 境容纳量,C正确。
4.答案:B
解析:A、种群是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蝗虫的卵、幼虫(跳蝻)、成虫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
B、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温度、阳光、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产卵数量少,出生率下降,致使该地区第二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这体现了非生物(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错误;
C、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规律的变化,蝗虫的种群密度由于温度等随季节而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正确;
D、跳蝻活动范围小,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正确。
故选B。
5.答案:D
6.答案:C
解析:A、气候干旱属于非生物因素,可导致一些种群出现爆发式增长例如蝗虫,A正确;
B、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来影响该平衡,B正确;
C、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该平衡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例如狼和兔子的数量变化情况,C错误;
D、有些影响因素可能既是生物因素,同时也是非生物因素,D正确。
7.答案:C
解析:A、性别比例失衡会影响出生率,进而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A错误;B、“三孩政策”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B错误;C、“三孩政策”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增加幼龄人口数量,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C正确;D、“三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进行“J”形增长的种群,无K值,A错误;天敌、食物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B错误;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出现爆发式增长,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中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均大于0,D正确。
9.答案:C
解析:A、从O点开始到c点,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从c点到d点,出生率一直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减少,A错误;
B、从a点到b点,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因此a点时种群数量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
D、从O点开始到c点,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t1和t4时刻乙种群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但t1之后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t4时刻种群密度大于t1时刻,A错误;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B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C错误;t2→t4时段内,甲种群δ先大于1后减少到小于1,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减少,D正确,所以选D。
11.答案:A
解析:A、食物和天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12.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最可能是在c点有天敌侵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在K2~K3附近波动,所以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B
解析: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A.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B.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d时间虽有少量外地藏羚羊迁入该地区,但环境未发生改变,故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变。B正确。C.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藏羚羊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D错误。故选B
15.答案:B
解析:A、先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周围滴加培养液,并用滤纸吸出多余培养液后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观察计数,A错误;B、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是5×107,可推算所用血球计数板小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5×107+(400×104×10)=1.25个/mL,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16×1.25=20个,B正确;C、分析柱状图可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最后减少,但没有趋于稳定,由此可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D、温度对酵母菌种群的影响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无关,即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16.答案:BCD
解析:A、据图可知,t1→t2时间段,甲种群M一直大于1,故t1→t2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A正确;
B、t2→t3时间段,乙种群M一直大于1,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乙种群的种内竞争(食物的争夺、生存空间的争夺等)逐渐加剧,B错误;
C、t3→t4时间段,乙种群M一直大于1,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D、t2和t4时刻,甲、乙两种群的M值相同,即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同,但是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BCD。
17.答案:BD
解析:曲线Ⅰ是在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曲线,将某一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会表现出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A错误;在曲线Ⅱ中的d时,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种群的数量处于下降状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蝗虫防治时,最好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前,严防蝗虫数量达到K/2,C错误;大熊猫数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生存环境被破坏,因此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D正确。
18.答案:(1)④;⑤
(2)在这段时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2000
(3)衰退型;9或10
解析:(1)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
(2)该初级消费者在1820—1860年的40年间,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在与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导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灭绝;1880年后该动物的数量在2000上下波 动,该动物在该岛屿上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2000只。
(3)该动物在调查的第15年时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0~9或10年内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随后种群数量减少,故在第 9或10年该动物的数量最多。
19.答案:
(1) 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解析:
20.答案:(1)(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蝗虫迁移能力强,活动范围太大,个体小难标记;接触;C
(3)数学;气温高、气候干旱(降水量低)
(4)化学;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正反馈;利用人工喷施4-乙烯基苯甲醚诱导蝗虫聚集后消杀(合理即可)
解析:(1)界定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要看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故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其依据它们是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杂交或杂交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2)蝗虫迁移能力强,活动范围太大,个体小难标记,故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一般用系统取样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用图1捕捉器捕捉蝗虫时,由于蝗虫在草地活动,故应将捕捉器尽量接触草地,以图2中C方式捕捉蝗虫时,捕捉到的蝗虫不易跑出,利于准确计数。
(3)图中3、4所示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据图分析,蝗虫在S~7月份数量最多,最易爆发蝗灾,在这期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故气温高、气候干旱(降水量低)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4VA是蝗虫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由题干信息知,4VA会引发蝗虫聚集,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4VA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正反馈调节。因而可以利用人工喷施4-乙烯基苯甲醚诱导蝗虫聚集后消杀来防治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