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群落的演替——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裸岩上出现了地衣 B.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
C.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 D.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
2.间种是指在一块田里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种植大豆的田里,常常间种玉米;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向土壤释放大量的NH4+ 等。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豆田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问题
B.大豆田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越大,物种丰富度也越大
C.根瘤菌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氮气并由大豆提供能量
D.大豆和玉米的间种模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3.科研工作者将某大型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A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A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A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A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水深因素可将觅食生境分割开,降低了A1-A4类型水鸟间的相互竞争
B.水鸟的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与天敌无关
C.水鸟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随季节而变化,说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演替
D.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了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
4.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分布着大面积针叶纯林。现计划引入多种阔叶树种,把部分纯林改造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B.营造复层混交林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D.人为改造森林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
5.过熟的格氏栲天然林中,常由于林冠层的老龄树木死亡而形成一定面积的空隙,称为林窗。研究发现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出现至关闭的过程中,不同时期草本层常见物种变化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早期 中期 晚期
草本层常见物种 铁芒萁 狗背脊、扇叶铁线蕨 毛鳞省藤、华山姜、砂仁
A.可以直接依据林窗面积的大小来判断林窗初生演替所处的阶段
B.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推测出草本层铁芒萁的耐阴程度会高于砂仁
C.林窗关闭过程中植物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D.林窗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的改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不同类群的比例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知识。《诗经·小雅·鹿鸣》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古诗分别蕴含的生态学知识是( )
A.捕食、次生演替 B.种间竞争、次生演替
C.捕食、初生演替 D.种间竞争、初生演替
7.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将两溪湿地建设成为中国首个国家5A级景区的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溪湿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B.西溪湿地的群落演替与人类活动无关
C.西溪湿地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
D.西溪湿地外貌的变化与时间节律变化有关
8.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态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B.在群落演替进程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濒危动植物进行迁地保护符合“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
D.人类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9.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土地沙漠化严重,生长的灌木大多根系发达,叶片蒸腾速率较低。为了研究该地域的群落演替过程,2023年5月科研人员在该地区某村庄选择4块不同年代弃耕的农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弃耕年代 一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灌木 物种数量
1950年 0株 10株 380株 8
1970年 0株 46株 290株 12
1990年 400株 1800株 30株 15
2010年 600株 1900株 32株 18
A.该盐碱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的优势地位逐渐被草本代替
B.调查结果表明弃耕时间越长的盐碱地物种丰富度越高
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D.自然状态下这些群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第一句隐含的种间关系及第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 )
A.竞争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关系和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关系和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11.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1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B.森林动物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C.草原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这一特征 D.海洋中不同藻类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1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14.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的上层空间;云冷杉幼体喜阴,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
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遮阴环境
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
15.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占用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间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次生演替过程中,由于灌木对光的遮挡,导致草本植物很难生长,这属于“抢占生态位”
C.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
D.泡菜中乳酸菌的大量繁殖,会使乳酸积累,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
二、多选题
16.下列哪些属于次生演替( )
A.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B.大兴安岭火灾后森林的恢复
C.裸岩的风化 D.荒化的农地
17.政府对某开采后的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填土喷播进行复绿,使该矿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矿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可以预测该矿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C.该矿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人类采取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该地矿山自然演替的速度
三、读图填空题
18.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原始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科研人员在两个地区中选取样地的关键是_______。
(2)发生山体滑坡区城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_结构,有利于_________。
19.某个湖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终演变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从湖泊到沼泽再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湖泊阶段生物群落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某种重金属的含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上述群落中的鱼A和鱼B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随着营养级变化,数值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3)从湖泊到沼泽再到草原,最后到森林的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若演替至草原阶段时,人类在该草原上过度放牧,则该草原会逐渐荒漠化,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为________。
(4)若研究从草原到森林过程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变化,不适于用样方法调查的原因是________,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的原理是________。
(5)鸬鹚等捕食者存在的生态意义有________(答出2点)。
20.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总量。我国某一自然保护区曾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两个地区中调查某种植被生物量的方法是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要______。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
(2)地震前,该群落不同区域地表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结构,其形成原因是由于______(答两点)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对该山体______(填植被类型)影响较小,做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从生物种类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判断,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的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即裸岩上出现了地衣属于演替现象,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这属于演替过程,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灌木逐渐把草本植物替代,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为群落演替过程,表现为乔木作为优势种取代灌木,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符合题意,D正确。
2.答案:D
解析:A、大豆田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A错误; B、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错误; C、氮气是气体,根瘤菌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氮气,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玉米株高高于大豆,玉米可利用上层强光照,大豆利用下层弱光照,所以大豆和玉米的间种模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因觅食行为不同,不同深度水城由不同集团利用,故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 A正确。
4.答案:A
解析:A、根据题目信息“改造可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可判断,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B、复层混合林有利于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光强度下生长,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纯林改造为混交林一方面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为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混交林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D、人为改造森林时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才能预测群落的未来,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群落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D正确。故选A。
5.答案:D
解析:A、格该林窗内的群落演替为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过程,A错误; B、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出现草本层出现铁芒萁,林窗关闭时出现砂仁,说明草本层砂仁的耐阴程度会高于铁芒萁,B错误; C、表格中无法判断植物种群密度,C错误; D、林窗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的改变影响土壤环境,进而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不同类群的比例,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和演替的类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大概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属于捕食关系,“远芳侵古道”大概意思是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属于次生演替,A项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A、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故西溪湿地中所有动物不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人类活动会影响西溪湿地的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
C、西溪湿地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只是不明显而已,C错误;
D、西溪湿地外貌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时间节律变化有关,D正确。
8.答案:C
解析:A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AD正确;B、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在群落演替进程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C错误。故选C。
9.答案:C
10.答案:B
解析:草和豆苗之间竞争光照和营养,属于竞争关系。“道狭草木长”是由于人迹罕至,草木才长的茂盛,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11.答案:A
解析:地衣能够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首先在裸露岩石上定居;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生长起来,由于苔藓比地衣高大,所以苔藓处于优势,苔藓的生长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越来越丰富,当土壤能够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生长起来,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好,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随着土壤的湿润,乔木种子开始萌发,形成森林。所以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2.答案:C
解析: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B正确;草原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所以海洋中的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D正确。
13.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种样数量的改变等都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砍伐树木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D错误。
14.答案:A
解析: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山脚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长,优势种可能为云冷杉,山顶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短,优势种可能为柳、沙棘,A错误;演替早期,优势种为柳、沙棘,其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可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B正确;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成为优势种,并且冬瓜杨可以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遮阴环境,C正确;据图分析,随演替时间延长,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D正确。
15.答案:B
解析: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占用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而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灌木出现在草本植物之后,所以灌木对光的遮挡,导致草本植物很难生长,不属于“抢占生态位”,B错误;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如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C正确;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泡菜中乳酸菌的大量繁殖,会使乳酸积累,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D正确。
16.答案:BD
解析:A、当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时,在河口附近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逐渐加积,脱水成陆,并向海(湖)域推进,发育成三角洲平原,该过程在没有土壤、生物基础上进行,属于初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
BD、大兴安岭火灾后的土地、荒化的农地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D符合题意;
C、裸岩上没有土壤,更没有植被覆盖,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不符合题意;
故选BD。
17.答案:ACD
解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矿山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该矿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者不相同,A错误;B、由题意撒播草籽+种植灌木可以预测该矿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B正确;C、该矿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因此人工采取的生态修复工程不能恢复该地矿山自然演替的速度,D错误。故选ACD。
18.答案:(1)S1;随机取样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逐渐变大;垂直;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保护区发生了滑坡,分析可知,滑坡前为原始生物量,应该为S1,调查植被生物量时采用样方法,选取样地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发生滑坡前该保护区由大量生物,虽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使阳光等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9.答案:(1)物种组成;种间竞争
(2)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数值在增大;生物富集
(3)次生;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4)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
(5)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与被捕食者表现出协同进化
解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该湖泊有一定的土壤条件,,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
20.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次生演替;原有植被有少量存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水平;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答两点即可);乔木;与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相比,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乔木生物量变化最小
(3)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