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六单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任务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六单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任务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0 12: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叙述视角,悟批判深度
——必修下第六单元第九课时《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两篇小说都呈现了鲁镇社会和沙皇俄国压抑下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惨命运,呈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其中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别里科夫看似能够辖制别人,其实也是受害者。他们的死亡虽然看似是一种解脱,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悲哀。值得关注的是,两篇小说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文中的我既可以客观冷静地审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又可以体现“我”思想的妥协性,体现了作者在“我”这一视角下寄寓的反思意味。通过对《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联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背后作者所寄寓的对人性的反思,从而感受到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批判力量,提升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阶段接触小说,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较为复杂的语句和段落。但是在小说鉴赏技巧譬如“叙述视角”等叙事学理论方面,学生需要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来体会小说家叙事时的艺术匠心,学习小说的叙述技巧,理解文本的多重意蕴。
三、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价值,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尝试以第一人称视角创作小说,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我”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因为这是叙述视角的切入点,只有明确了人物形象才能明确我的叙述立场和倾向。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变换叙事视角,这需要学生对文本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同时具备比较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发现“我”这一叙述视角的独特价值。而最后的创作,由于需要学生较高的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去创作小说,故也是难点所在。
五、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928 年,美国作家福克纳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但是他不满意,想推倒重写。转念一想,与其重起炉灶,不如尝试改换故事的叙述视角。他就让故事中的四个人为叙述者,把同一个故事写成了四篇小说。
写成后,每一篇都非常精彩,哪一篇都不舍得放弃。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把四篇小说组成了一部长篇小说。于是,福克纳最满意的作品,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喧嚣与骚动》横空出世。可见从不同的视角创作故事会有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从视角的角度来欣赏两位大师的作品,体悟视角的魅力。
【设计意图】导入语采用激趣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叙述视角的魅力。
(二)任务一:通读课文,梳理形象
课文 “我”的身份 “我”与主人公的交集 “ 我 ”的形象
《祝福》
《装在套子里的人》
明确:
课文 “我”的身份 “我”与主人公的交集 “ 我 ”的形象
《祝福》 知识分子返乡者 和祥林嫂死前的对话 冷漠懦弱 逃避责任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中学教师 同事、居住关系 冷漠麻木 缺乏勇气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整体把握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发现这两篇文本中“我”都是比较冷漠的旁观者形象,为下文探究“我”
这一视角的叙述效果作准备。
(三)任务二:合作探究,转换视角
1.作者用这样的“我”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祝福》可以与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祥林嫂等进行比较;《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与“科瓦连科”“别里科夫”进行比较。
明确:
如果我是鲁四老爷,我的立场是维护封建礼教,我在叙述时会关注祥林嫂没有遵守封建礼教,由此对祥林嫂充满厌恶和不满。
如果我是柳妈,我的立场是有封建迷信的善女人,我在叙述时会关注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和她有没有去捐门槛,由此对祥林嫂充满嘲讽。
如果我是卫老婆子,我的立场是唯利是图的中间人,我在叙述时会关注祥林嫂的能干以及改嫁反抗的剧烈,由此对祥林嫂比较冷漠。
如果我是祥林嫂,我的立场是信奉贞洁观念有悲惨经历的底层妇女,我在叙述时会关注自己对改嫁的抗拒和要去捐门槛,由此我的情感是倾诉和渴望获得安慰。
如果我是科瓦连科,我的立场是比较正义愤慨的年轻人,我在叙述时会关注别里科夫的守旧,由此会对别里科夫充满厌恶。
如果我是别里科夫,我的立场是对一切不合规矩的事情感到害怕,
我在叙述时会关注其他人的出格言论,情感主要是忧虑和恐惧。
2.为什么作者在这么多人物中选择“我”来讲述故事?
对比发现,《祝福》中的“我”立场是比较客观冷静与鲁镇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我在叙述时会关注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由此我的情感是审视鲁镇整体的环境;与此同时我也选择了软弱妥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也带着审视的姿态看评价别里科夫,同时也比较麻木。
对比两者可以发现,两篇文章的“我”都可以客观冷静地审视祥林嫂的命运,发现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实质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倾轧,另外一方面“我”在审视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在逃避妥协,正如政治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我”身上也有可以被批判的因素,因此“我”就可以达成双重批判的叙事效果。这也是鲁迅和契诃夫的匠心之处,他们能够发现人性中的自私成分,以笔为刃,通过“我”表达对自我的反思,增强小说批判的力度。
【设计意图】
通过和本文中其他人物进行对比,旨在让学生逐渐探究出文本中变换人物实际就是变化叙述立场,而这影响着叙述者的叙述倾向及情感,而“我”这一叙述视角相比之下具有“审视”和“逃避”的双重批判效果,可以引发读者的反思,体现作者的匠心。
(四)任务三:变身创作者,共同品鉴
以《促织》中成名儿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妹妹或者上司的第一人称视角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阐明你的意图。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重新讲述故事,学生深入体会到“我”的叙述倾向的变化,以更加符合人物立场和身份的语言让整个小说更具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五)课堂小结
其实很多同学都喜欢创作小说,但是应该有所追求,写作不是文字游戏,不是戏谑调笑,而应该表现对社会的思考与认识,担负起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正如李大钊所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坚定的肩膀承担起社会的道义责任,用手中的笔写出有力量的文章!
【设计意图】重申小说家的使命担当,引导同学们用文字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六、作业设计
1.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再阅读《百合花》,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文学短评。(巩固)
2.拓展阅读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思考文中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效果。(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