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段,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一次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了什么后果?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知道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影响。
2.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认识各民族在交流与交融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要点精讲
1.淝水之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政权更替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要点一 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1.淝水之战
1.时间:383年
2.双方:前秦90万,东晋8万
3.主要人物:苻坚,谢安
4.结果:东晋大败前秦,北方再度混乱
5.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1.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源出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1.淝水之战
观看视频,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及前秦失败的原因
要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统一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嘎仙洞
2.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材料: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1.改革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时间:471年
2.孝文帝改革
迁都路线
2.内容
(1)迁都洛阳
原因:平城鲜卑贵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平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意义: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2.孝文帝改革
2.内容
(2)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意义: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材料:《魏书 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孝文帝改革
2.内容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意义: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孝文帝汉服出行图》
2.孝文帝改革
2.内容
(4)改鲜卑姓为汉姓
意义: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2.孝文帝改革
2.内容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意义: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2.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迦南记》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人物扫描
观看视频,了解北魏孝文帝及评价
要点三 北朝政权更替
1.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2.北周灭北齐
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要点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经济上
内迁各组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 人 胡 食
2.文化上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3.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人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政权更替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间:383年
2.双方:东晋和前秦
3.结果:东晋战胜前秦
1.时间:471年
2.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等
3.意义:促进民族交融
1.更替: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取代东魏
2.基础:北周灭北齐为隋统一打下基础
1.总体: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2.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检测
1.北魏孝文帝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的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北方。此举意在()
A.取代中原汉族势力B.加强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C.放弃游牧民族习惯D.实现南北方疆域的统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政权的更替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D.民族的交融
B
D
课堂检测
3.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4.489年,在汉族、鲜卑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派遣使臣前往位于江南的南齐借书,以解决争论不休的礼制问题。孝文帝此举()
A.缓解了社会矛盾B.彰显了文化认同
C.加强了思想控制D.缩小了南北差距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