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晨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三语文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前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地,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
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呈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史前区域文明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后,从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畜,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
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
(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
B.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实证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
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
B.在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萌芽、生长。
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 )
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诗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
5.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船 歌
蒙福森
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30岁就开始掌舵。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平缓,江面宽阔。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
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轰鸣,漩流咆哮声似鬼哭狼嚎,斯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地人不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
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张德贵一声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子如轰雷般吼出——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富有韵味……喊着一个号子,可过险滩几丈。
过了乱石滩,前面江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德贵,道一声“辛苦啦!”张德贵回一声“一路平安”,回去兄弟们分了钱,这趟攻滩就算完美结束了。
张德贵的老婆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两口子还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3岁的女儿。空闲时,张德贵在望江楼和兄弟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在家逗逗孩子,教孩子念几个字。过几年,孩子就可以入学念书了。
日子就像抚河里的水,昼夜不停地奔流着。转眼,就到了1943年。
这年春天,日本人的枪炮声打破了抚河镇几百年来的宁静。一队队日本兵杀气腾腾地开进了抚河镇。
抚河镇的望江楼成了鬼子的司令部。鬼子以抚河镇为据点,四处烧杀淫掠,抢劫了大量的粮食,然后装到船上,准备运往前线。
鬼子占用了老百姓的帆船来运粮,可他们不敢过乱石滩。
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来到张德贵家——他们要张德贵和他的兄弟们帮他们运粮过乱石滩。
张德贵断然拒绝。
鬼子军官嗖的一声拔出军刀,架在张德贵的脖子上。张德贵冷冷地坐着,面不改色。鬼子军官恼羞成怒,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眼珠一转,放下刀,带人走了。他们抓走了张德贵的老婆孩子,撂下话来:“哪天答应为皇军效力,哪天就放人!”
张德贵像困兽般焦躁不已,想了很久,终于,他到望江楼,跟鬼子说:“愿意替皇军效力。”
鬼子放了人。当天晚上,张德贵把老婆孩子交给他的徒弟赵小雷,让他连夜送他们去乡下避风头。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水苍茫,张德贵和他的十几个兄弟,像每次过乱石滩一样,有序分工,把运粮船带过乱石滩。
张德贵的几个徒弟像往常一样,要一起上船,张德贵不让,他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
这一次,张德贵没有能够把运粮船带过险滩,在最危险的地方,运粮船撞到了一块大石头,船沉没了。满满一大船大米和押运的十几名鬼子,连同张德贵一起,瞬间就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抚河中,再也不见踪影……
船沉下去的那一刻,张德贵的兄弟们的号子声猛然如雷声般吼出来——“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两岸围观的老百姓不禁流下眼泪,那抚河上的船歌,铿锵有力,在山崖间久久地回荡着……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处描写船歌写出在张德贵的带领下,船工齐心协力攻险滩、战胜自然的豪迈。
B.第二处描写船歌写张德贵和鬼子同归于尽时场面的悲壮,兄弟们不约而同地用船歌为英雄送行,表达出兄弟们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C.老婆孩子被日本人抓去,张德贵“想了很久”,可以看出他虽胆大心细,但面临生死关头也难免害怕。
D.答应为鬼子运送粮食,张德贵一个人跟着鬼子上了船,他知道这将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他已经决定与鬼子同归于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主人公张德贵水性好,行船技术一流,没有在抚河上失过手,意在为后文鬼子找他帮忙运粮埋下伏笔。
B.第二、三段对抚河及两岸险象环生的环境的描写,渲染出此处河道之险,令人惊心动魄,望而却步,故经此险滩非请当地船工不可。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和老板互致问候、和弟兄们分钱等就体现出张德贵为人和善,做事公平,不徇私。
D.小说以流泪的百姓和铿锵有力的船歌,照应了题目,突出船歌给人以力量,激人奋进,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8.小说塑造张德贵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故事紧紧围绕“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大至刚”与“在止于至善”《礼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B.“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墨子·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C.“自贼者也”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民之从事”《老子》)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自己擅长分析识别别人的言论,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B.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一要用正直去培养而不要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间,二要和义与道配合。
C.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D.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而已,不擅长辞令,德行不够,不能成为圣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4.从材料一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写明月满船,平铺千里,秋江澄澈,词人行驶在广阔江面上,富有诗意。
B.本词借说水神留自己一同欣赏斜阳光辉,唤起细浪,表达对秋日江上美景的留恋。
C.词人认为,如果明天风向好转,今晚就是露宿江边也没关系,表现了作者的豁达。
D.词人在江边听到演奏《霓裳羽衣曲》,欣然表示如果到达岳阳楼,一定登楼览景。
16.本词中“满载一船明月”与《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都写到了“月”,请分析“月”这一意象在两首词中各有怎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出身,称自己“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对华夏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
(2)李白《蜀道难》中,借用神话写山势险峻并运用夸张手法写水流湍急,以表现蜀道难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城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城凄凉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8848.86米!12月8日,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公布。对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的过程。从8848.13米到8848. 43米再到8848.86米,对珠峰高程的一次次的追问,是我国测量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发展史;同时这( )我国一代代测绘人和登山队员不懈坚持和无私奉献的奋斗史。这简单而又厚重的数字,背后凝聚着数年的光阴和生命的代价,高山陡坡、滚石袭击、冰缝密布、狂风雪崩,种种( ),挑战人类极限。没有不畏艰险的攀登,就没有珠峰新高程的诞生。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极其复杂、极具难度的综合性工作,精准测量珠峰高程考验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考验的是智慧和勇气的拼搏到底。为了获取最精准的数据,中国测绘勇士们始终以生命作注,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生动诠释了“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攀登精神。
向上!向上!只有不断挑战,勇于攀登,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民族之林。回首过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 ),成功登顶一座又一座“珠峰”,让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面向未来,还有更多座“珠峰”等待去挑战,我们要以“ ”的豪情壮志、“ ”的顽强意志、“ ”的奋进勇气,( )出更多世界“新高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也是 危在旦夕 筚路蓝缕 创造
B. 也是 险象环生 披荆斩棘 缔造
C. 更是 危在旦夕 筚路蓝缕 缔造
D. 更是 险象环生 披荆斩棘 创造
19.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风雨浸衣骨更硬 ②快马加鞭未下鞍 ③不破楼兰终不还
A. ③ ② ① B. ③ ① ②
C. ① ③ ② D. ① ② 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考验的是智慧和拼搏到底的勇气,也考验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B. 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考验的是智慧,也考验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拼搏到底的勇气。
C. 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考验的是智慧,也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拼搏到底的勇气。
D. 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拼搏到底的勇气,也考验的是智慧。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高尔基说过这样的话:“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词汇虽然并不就完全等于语言,但它是语言的材料。制作一幅精妙绝伦的彩画,它的颜色之所以那么逼真,原因之一,是画家的颜料异常纷繁,仅仅是一项红,就可以铺展出不同的色泽。文学的道理也是这样:__________,“瞟他一眼”“盯他一眼”“瞪他一眼”“瞄他一眼”“瞥他一眼”“扫他一眼”……真是不胜枚举。
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开列出一大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啦,表现生活啦,传播知识啦,给予人以艺术美感啦,等等。但是人们往往会漏掉重要的一项,这就是在精确描绘事物上起示范的作用,给予群众以语文技巧的教育。要使文学的各种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家除了具备其他条件外,非熟习语言、掌握丰富词汇不可。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总是像海绵吸水似的,去吸取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总是像一座喷泉喷出水柱似的,擅于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总是像狙击步枪似的,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语言艺术工作者,应该比一般人对于民族语言具有更加深厚的感情。
21.请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在其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2.博喻是以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博喻的表达效果。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冠,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却质疑称,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不可能做到。对此,潘展乐淡定表示:“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解析】B “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错误。“国际学术界”只是持续关注研究课题而不是潜心研究,且实证我国文化史、文明史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
2. 【解析】D 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结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还没有形成,更谈不上进步,“高等级建筑……”只能说明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B.“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萌芽、生长”理解有误,材料二第三段中说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指中国的多个区域,结论判断不合理。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错误。材料二第四段是“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选项范围扩大。
3. 【解析】B 材料一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是:合理借鉴西方文明理论以补充发展自身。B.最符合借鉴的含义。A、C两项都体现了学习他人是为了制服他人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相关态度。D.是说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与国家间文明理论的借鉴无关。
4. 【答案】 ①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②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③学科融合: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5. 【答案】 ①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提高生产力,是文明进步、繁荣发达的第一要务(基础);②各区域文明体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多元融合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科技创新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文明主导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
6.【解析】 选C。“但面临生死关头也难免害怕”错误,张德贵并非害怕,而是想对策。
7.【解析】 选C。“做事公平,不徇私”错误,此处“分钱”仅是他们工作流程中的一环,不能体现这一点。
8.【答案】 ①故事情节的中心。小说通过写发生在张德贵身上的几件事情,讲述出故事的来龙去脉。②塑造英雄形象。这篇小说通过塑造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那些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③揭示小说的主旨。本文借助张德贵和一群船工的形象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歌颂了民族危亡时英勇反抗的普通劳动者不惜牺牲生命,也决不做亡国奴的崇高精神。
9.【答案】 ①贯穿全文。“船”这一物象,是主人公职业的依托,是众多人物工作的凭借,是船工们生活的依靠。②推动情节发展。无论是张德贵及他的伙伴们为老板们运输物资还是日本人运送粮食,都需要“船”。因为“船”,张德贵受到日本人威逼,促使张德贵带日本人险滩行船,在险滩上船破人毁,使情节发展达到高潮。③为塑造人物服务。张德贵的驾船技术高超,驾船过险滩时胆大心细,与敌人斗争时,他驾驶运送的粮船撞上大石头,体现了他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精神。“船”成了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载体。
10.A 根据“仁且智”可判断“仁”“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即对应“学不厌”“教不倦”,应分别断开,排除B、C两项。根据句意,“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这是对是否为圣人的评判,而“不居”是孔子的自我评判,应分别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两个“贼”含义相同,都是“伤害”之意。
12.D 文本一中孔子说“我于辞命,则不能也”,没有说“德行不够”。
13.(1)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然”、“闵”、“揠”各1分,句意1分)
(2)这不是因为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中博得声誉。(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所以”“要誉”及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
14.①特点:伟大刚强。(1分)②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1分)③培养方法:要长久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1分)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请问夫自您擅长什么呢?”
(孟子)说:“我善于剖析言辞,我也擅长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道):“敢冒昧请教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妨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配合着正义和道德;没有这正义和道德,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正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我因而说,告子不曾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它,不能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庄稼苗都枯槁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人,是种田不除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这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公孙丑问):“怎么才算是剖析言辞呢?”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片面因素,浮夸的言辞能剖析它的沉溺因素,邪辟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狡辩因素,搪塞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理屈因素。(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对发令施政很有危害;用它来处理政务,会对国家大事有害。(如果)圣人再诞生出现,必定会赞许我的这番话。”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很有口才,冉牛、闵子、颜渊善于论述道德修养。孔子兼有这些特长,却说:‘我在辞令方面,就不擅长。’既然这样,那么夫子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
(孟子)说:“啊!你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夫子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我达不到,我只不过是学习不会厌烦,教人不感到厌倦罢了。’子贡说:‘学习不厌烦,是智慧;教人不厌倦,是仁德。又有仁德又有智慧,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夫子都不自居,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呢?”
15.D 16.(1)《西江月》词中的明月,作为典型景物,与秋江一同构成了一幅江天一色的秋景图,为后文写舟行江上提供了背景,营造出一种明丽、优美的意境。(2)《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中,月色皎洁,同湖水相映成澄澈、明亮、纯净的画面,与后文“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相呼应,写出了诗人如月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解析】15.D.“词人在江边听到演奏《霓裳羽衣曲》”错,水晶宫里奏霓裳,并不是作者真实听到的,而是作者听到了江水波涛翻涌,感觉就像音乐演奏。
16.(1)《西江月》中,“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句意: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词中的意象“明月”,作为典型景物,与秋江共同构成了江天一色的秋景图,“明月”是后文舟行江上的背景,营造出明丽优美的意境。
(2)《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意为: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澄明。“素月”,即交节的月光。“分辉”,意味着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月色皎洁,同湖水相映成澄澈、明亮、纯净的画面,且与后文“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呼应,写出了诗人如月般光明、磊落、坦荡。
17.【答案】 ①. 帝高阳之苗裔兮 ②. 朕皇考曰伯庸 ③.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④.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⑤. 过春风十里 ⑥.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裔、考、逆、荠。
【答案】18. D 19. B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也是”,强调两事并列。“更是”,更加;越发。语境有递进故选,应选“更是”。
第二空,“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险象环生”,危险的局面不断产生。前面有“种种”修饰,应选“险象环生”。
第三空,“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语境强调“不畏艰险”,应选“披荆斩棘”。
第四空,“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缔造”,造业、建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此处搭配“世界‘新高程’”,应选“创造”。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现豪情壮志。
“风雨浸衣骨更硬”出自开国上将肖华作词的《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描写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过雪山草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顽强意志。
“快马加鞭未下鞍”该句诗出自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意思是尽管眼前是崇山峻岭,但我们只顾快马加鞭一路往前,不为之停留。表现奋进勇气。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看,应该先“智慧”,后“意志”“勇气”。
②“考验的是……也靠的是”前后语意不连贯,“靠”用词不当,改为“考验的是……也考验的是”。
故选B。
21.【答案】 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的形象之所以那么传神,原因之一,是作家的词汇异常丰富,仅仅是一个“看”的动作,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22.【答案】 ①连用了三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特点: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要准确运用语言。②博喻起到了层层深化、增强语势的作用。
23.【材料分析】
“把自己框住”的“框”,动词,意思是指对固有认知盲从和盲信。这种对“框”的执着和迷信,限制了个人的认知,也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与其说霍克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框”,不如说,他对“框”的错误态度又成为了一个新的“框”,所以,要打破的不仅是落后于时代的“框”,更重要的是打破“框”造成不好的自我限制。
“框是人设的”的“框”,名词,立足语境,这里的“框”是指人对于某样事物的认知和标准,比如说他人的期待、外界的评价标准、世俗所谓的成功,他足以影响人的行动和发展。“好的框”,往往是积极的、具有引领性的内容,比如说梦想的指引、他人的期待、必胜的信念等等;“不好的框”,往往是负面的、挫败人积极性的内容,比如说外界的质疑、自我的否定、暂时的失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潘展乐的“框框”言论中,“好的框”给人以信心,要直接“跳进去”,而通过打破“不好的框”亦能给人以激励,这是一种用“框”的智慧,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种好的“框”。
根据潘展乐的“框框”言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思考:
一是正确识“框”。“框框”对人确实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框框”,“框框”是我们思考、判断、抉择的重要参照,又以其约束力影响人生的发展。
二是善于用“框”。“框框”存在好坏之分,“好的框”或“不好的框”没用好,就会造成固执或迷信,“好的框”用好了,有助于择善固执。要注意思辨,“好的框”也可能存在误用或滥用的情况。
三是积极破“框”。这里的“破”有多层深意:一者,打破“不好的框”,最大程度减少负面信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再者,打破框架本身,材料中的提及的“框”更多是他人设定的,打破“不好的框”,实则是不以他人的期待和标准来框定自己;最后,最根本的破“框”就是打破旧“框”,在实践中建构新的“框”,人应该做“框”的掌控者,做自我的塑造者。
【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潘展乐面对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质疑时的一句答话作为切入点,引出写作内容。作文立意关键就在于理解这句话。“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这句话表达了不被他人设限、勇于突破的态度。我们可以围绕“框框”,展开联想和思考。生活当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框”。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传统的观念,也可能是自我的怀疑,他人的质疑。面对这些“框框”,我们应该敢于突破,敢于突围。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不好的“框”呢?首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它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质疑时不轻易放弃。其次,我们要努力奋斗。奋斗是实现梦想的阶梯,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才能突破自我设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者,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前进的动力。最后,还需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勇气能让我们敢于面对挑战,决心能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简单概述材料,提出观点,人生的精彩在于不设限。接着,结合材料和潘展乐的事例,分析为什么不要给自己、给他人设置框框。然后举例论证突破自我设限的重要性,如苏炳添突破黄种人百米极限、邓亚萍克服身材劣势打出世界冠军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如何打破不好的“框”,包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保持积极心态等。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突破“框框”的意义,鼓励人们勇敢追求梦想。
【参考立意】
1.善于入框,勇于破框2.“框框”诚可贵,善用价更高3.不要让人生被框住4.不以他人的标准框定自己
5.突破“框框”,实现精彩6.破“框”而行,成就非凡
【参考例文】
破“框”而行,成就非凡人生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框”所束缚。而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与否定,可能是自我设定的局限,也可能是传统观念的禁锢。然而,正如潘展乐在面对质疑时所言:“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当这个人设是自己所认可的、积极的,它就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如同一个好的框,我们会主动跳进去,在其中努力成长、拼搏。而当这个“框”是消极的、不好的,我们则会勇敢地打破它,挣脱束缚,去追寻真正的自我。这展现了你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的精神,不被他人定义,只由自己主宰人生。愿你在面对各种“框”时,都能坚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唯有破“框”而行,我们才能成就非凡人生。
不好的“框”,是他人的质疑与贬低。它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真正的强者,不会被这些质疑所打倒,而是将其化作前进的动力。潘展乐在夺冠后遭到澳大利亚教练的质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以淡定的态度回应,将质疑转化为动力,继续在泳池中奋力拼搏。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在面对质疑时,都选择了勇敢地打破“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被世人嘲笑和质疑,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被人质疑无法再创作音乐,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人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打破质疑之“框”的勇气。
好的“框”,则是积极的人设和鼓励。它可以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潘展乐深知好的“框”的力量,他会主动跳进那些能给予他动力的“框”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框”。比如,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期望、朋友的支持等,这些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正能量。当我们身处这些“框”中时,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前进。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不断提升自己,以不辜负这些期望和鼓励。
然而,无论是好的“框”还是不好的 “框”,我们都不能被其完全束缚。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的思考,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框”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有敢于打破“框”的勇气和决心。当我们发现某个“框”已经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时,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打破,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华为公司,在面对某些西方国家的无端打压和质疑时,华为没有退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封锁,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还有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受过各种质疑,但航天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一次次将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
破“框”而行,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打破“框”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突破束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破“框”而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分辨好的“框”和不好的“框”,用好的“框”激励自己,打破不好的“框”束缚自己。让我们破“框”而行,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成就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