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十五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北京十五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5: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十五中高三年级历史阶段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202410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B A C B D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D A B D B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D A C D C D A B
二、非选择题
31.(17 分)
(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3 分)
根本目的:救亡图存。(2 分)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资产阶级革命者)的
推动。(3 分)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4 分)
(3)动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6 选 5,5 分)
32.(13 分)参考答案示例:
清末修律正值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推行新政,希望
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沈家本等积极学习西方法律,成立专门机构、培养新式人才,编制新律法。
新律法出台引发了礼法两派之争。
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效仿西方法律体系,如陪审制、律师制、
单一刑法体例等,对“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形成一定冲击。礼教派则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
族宗法观念,认为西方法律不完全适合中国,表现出保守的一面,但其关注中国传统和国情的视角值得
借鉴。《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正文体现了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学习,附录表现出对封建
礼教的维护,反映了变革时期中国法制思想认识的冲突和进步。
礼法之争的双方都认同修律,但对于如何修律及其指导思想有不同主张。礼法之争及其带来的社会
影响,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33.(19 分)
(1)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进程。(1
分)受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循环日报》等报刊倡导了解与学习西方,客观上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3 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大加
深了民族矛盾,更加说明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中外纪闻》等维新派报纸及《民报》等革命派报纸纷
1
纷宣传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开展。(3 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
果实后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爆发
后,《晨报》等报纸更加注重关注国际变化,关心国家命运,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3
分)
(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4 分)
背景:近代教育的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5 分)
34.(6 分)
参考答案示例: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
导,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
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