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积累与运用(17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确凿(záo) 粗拙 (zhuó) 眩耀(xuàn) 人声鼎沸(shēng)
B. 憎恶(zēng) 绯红(fěi) 鲜妍 (yán) 消声匿迹(xiāo)
C. 矗立(chù) 辐射(fú) 拮据 (jū) 取义成仁 (rén)
D. 粗犷(guǎng) 躁热(zào) 虬枝(qiú) 味同嚼蜡(jué)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瑰丽汉语的精华所在。________已越千年,人们________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寻得________辞藻背后的丰沛情感,窥见绵密韵律织就的 。
A. 即便 也 简练 风云变幻 B. 即便 也 凝练 气象万千
C. 虽然 却 凝练 气象万千 D. 虽然 却 简练 风云变幻
3.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②无论是面对莎士比亚还是托尔斯泰,我都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是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③透过书籍的窗口,我看到了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资产阶级的虚伪及贵族的腐化堕落,还有《变色龙》中契诃夫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④让我们与书为伴,在作家细腻的笔触中,汲取养料,消除蒙昧,洗涤心灵,濡养精神……
A. “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一句的主干为:读书是享受。
B. “捧着一本书,坐在一隅,有时真把自己融入书中。”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①后面。
C. “享受”“渺小”“虚伪”“蒙昧”四个词语的感彩相同。
D. “腐化堕落”“英雄气概”“汲取养料”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 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无瑕的心灵和对敌人的蔑视,感染着囹圄中的人们,最终却惨遭敌人的杀害。
B.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昏庸无能,不辨忠愚。这一形象表现出吴承恩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和批判。
D. 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事实放在消息主体里。
(2)名著阅读(3 分)
依照提示,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人,用他(她)的一段经历印证诗句。
诗句 诗句让你想到谁→←用他(她)的经历印证诗句 备选人物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弗罗斯特 A. 简·爱《简·爱》B. 刘思扬《红岩》
5. 古诗文默写(6 分)
(1)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 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实现抗金大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6 题。(3 分)
【甲】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两首词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甲词借边塞秋景的荒凉为下片抒情蓄势;乙词上片通过写斜阳芳草将天地山水连接在一起,触发内心的乡思离情。
B. 甲词中的“家万里”和“归无计”从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的矛盾心理;乙词上片从小处落笔,充满肃杀之气,富有画面美和诗意美,暗含着词人的乡思。
C. 两首词均有“酒”的元素,但都销不了浓重的乡愁,徒增郁积的乡思旅愁,最终化为思乡之泪。
D. 两词结尾都以泪写愁,甲词的泪水是边塞将士们的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所致;乙词的泪水是由词人长期羁泊异乡而生发的乡思旅愁所致。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 题。(14 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 节选自南宋 康与之《昨梦录》)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渔人甚异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 仿佛若有光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C.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D. 杨谢而从之 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8. 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 分)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3 分)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惟 计 口 授 地 以 耕 以 蚕 不 可 取 食 于 人 耳
10. 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认为两文所写的生活真实吗?为什么?(4 分)
三、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 题。(8 分)
【材料一】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一词,在我国唐代便已出现,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目前,我国有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鼻祖,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材料二】
怎样写消息
确定恰当的标题 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合理安排正文结构 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写好导语 突出重点,吸引读者;言之有物,事实说话;简明扼要,开启全篇;形式多样,体现特色
注意语言 准确、简练、易懂
【材料三】
新文博·新知识·新未来——2024 博物馆新知计划正式启动
新华网北京5 月13 日电(李林 陈静)第48 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华网与某在线辅导A PP 联合20 余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共同推出“2024 博物馆新知计划”。该计划以“新文博·新知识·新未来”为主题,由新华网客户端与某在线辅导A PP 素养课共同打造馆长公益课、云游博物馆纪录片、科普展览、研学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聚焦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对数字表达规律的逐步掌握,数字博物馆教育愈发受到社会欢迎,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欢迎。我们要用更生动、更多样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
(新华网,2024 年5 月13 日,有删改)
【材料四】
中央气象台5 月14 日06 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预计,5 月14 日08 时至15 日08 时,新疆南部和东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内蒙古西部局地有强沙尘暴。
防御指南:
1. 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
2. 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3. 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
4. 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11. 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新闻”一词在唐代便已出现,《红楼梦》里也出现了,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B.“消息”的正文结构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通常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
C. 材料三中的“新华网北京5 月13 日电”是电头,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D. 材料四对气象天气的报道中,语言准确、简练、易懂,采用大众化语言,少用专业术语。
12. 关于“2024 博物馆新知计划”的新闻在写法上备受推崇,请联系材料二、三,完成下面表格。(3 分)
13. 学校组织“小记者在行动”新闻采访活动,请结合材料四的内容,补全采访提纲。(3 分)
时间 2024 年5 月14 日 地点 中央气象台
采访对象 气象台工作人员
采访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方式 直面采访
采访问题 (1)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沙尘暴蓝色预警,请问这次沙尘暴会发生在哪个时间段?(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 题。(17 分)
一株苦楝树
① 姑婆的屋外,长着一株亭亭玉立的树。高高瘦瘦,没有繁杂的枝丫,鲜嫩的绿叶都长在树的顶端,叶子中间,点缀着白紫相间的小花,与人形成天然的距离感。当凉风拂过,树上的花才会点点飘落到人的手心里,但此时它已没有生命。真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 我问姑婆:“这是什么树?”姑婆说:“它叫苦楝树。”“苦恋树?”好忧郁的名字,我想。那时还小,我常常呆立在树下,一边等待花的飘落,一边想它为什么叫“苦恋树”。
③在乡间,苦楝树随处可见,只要有一寸土地,它就能顽强生长。哪怕从来无人照管,哪怕杂草丛生,一点雨露,一寸阳光,也足以让它枝干茁壮。它的叶子茂密而鲜嫩,常有鸟儿来树上筑巢,花期一过,硕果累累,看着别有一番热闹景象。但后来我发现,最孤苦的,也是它。
④苦楝树一直不被家乡人喜欢,其果实非常苦,苦楝树因此被打上“主人食苦果”的迷信之说,所以家乡人一直觉得此树不吉利。但因为它用处很多——树皮、花和果实皆可入药,树干可做成家具,叶子可用来沤谷子,才不至于被家乡人赶尽杀绝。
⑤早春三月,姑婆开始准备播种的谷子。她找来长长的梯子,架在那株高高的苦楝树上,然后颤巍巍地爬上去,用镰刀砍下挂满绿叶的树枝。这时,整棵树会随着镰刀的砍伐声一阵一阵地颤抖,那些漂亮的小花也随之散落飞舞,我跑去将其拾捡起来,每一枝都长得很繁盛,丢了实在可惜。
⑥ 我拾好后,再将其整理成花束,还用一两片树叶点缀,看着十分养眼。我笑盈盈地拿进屋去给姑婆瞧,姑婆看到我手里的花束,突然一脸严肃,厉声说道:“谁让你拿进来的?赶紧丢出去!”我被她突如其来的紧张吓到了,待在原地不知所措,她走过来一把抽走我手里的花,丢到了屋外,嘴里还一直喃喃着:“不吉利,不吉利啊——苦楝树是千万不能进堂屋的。”我感到很委屈,不仅为自己,更为苦楝树,于是与姑婆争辩道:“为什么你们不喜欢苦恋树?你们用它的叶子,用它的树干,也用它的果实,却不允许它进屋!”姑婆的目光变得黯淡,她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像是自言自语:“树是好树,可家乡人就觉得它是不祥之物,有什么办法呢?它也愿意靠着这里活着,哪儿也不去……”姑婆是想起她自己了……
⑦ 姑婆原是生长在这里的,长大后嫁去了外乡,可谁承想夫家遭遇变故,她只得返回故乡。那时,她才二十几岁,无儿无女。封闭的乡村总是这样迷信,他们多少觉得姑婆有点儿不吉利。比如在我姑姑结婚那天,姑婆素来疼爱姑姑,想为她整理婚床,谁知道乡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纷纷来劝阻,她们说姑婆年轻守寡不能碰新人的婚床,这是不吉利的,姑婆只得黯然走开。此后,姑婆越来越不喜欢参加各种喜宴,爸爸打发我去请姑婆的时候,我总看见她蹲在灶前一个人烧饭,火苗蹿上来,照着她孤苦的身影。
⑧除了这种莫须有的偏见,家乡人也是不大乐意跟姑婆分享田地的,在爷爷的极力争取下,姑婆才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总免不了别人在背后嚼舌根。姑婆变得越来越沉默,一心只在耕种她的土地上。
⑨我曾听说,她种的稻谷颗粒饱满,她种的瓜苗也是绿油油的,家乡人夸她种得好,她总是给别人送米送瓜。在那片狭窄的土地上,姑婆尽力活得丰盛,而且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就像被视为不祥的苦楝树一样,在逼仄的环境下,也能自在地开花结果。
⑩也许敏感的姑婆看见了苦楝树与自己相同的命运,她虽然也利用苦楝树的叶子、果实,却一直没舍得像别人一样砍它的树干来做偏厅的家具。被别人砍掉的苦楝树虽然还能靠着树根再长回来,但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因此,当乡里的苦楝树被砍得越来越少时,姑婆屋外的苦楝树就显得更加高大壮硕。每当我担心它被别人砍去时,姑婆总笑着安慰我:“不会的,不会的,它会一直长在这里……”后来,苦楝树还亭亭立着,姑婆却被埋进了土里,她永远留在了这片乡土里。再过几年,那株苦楝树终究还是被人砍了去,只留下一截树桩,上面印着古老的年轮。
很多年过去了,逝去的人已化作一抔黄土,我已长大成人,知道小时候以为的“苦恋树”其实是“苦楝树”。某一天,我欣喜地看到那株苦楝树又长了起来,虽然比以前瘦弱许多,但叶子还是那么绿,白紫相间的小花还是那么高傲地飞舞着。虽然乡人还是把它视为不祥之物,但只要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土地,它就会一直生长。
其实,苦楝树可不就是“苦恋树”嘛,它一直苦恋着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哪怕遭受偏见,依然恋着这片土地,为乡土上的人献出它的枝干、树叶、花朵和果实。就像和故土永远在一起了的姑婆,也许故乡的流言曾伤害了她,但她还是选择留下并热爱那片土地。很多苦恋乡土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相比于封闭落后,他们更在意故乡所能给予的扎根的资格,有根才有希望,这或许就是苦楝树不可言说的苦恋情结吧。
(有删改)
14.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 分)
情节 姑婆的心理或表现
“我”将苦楝花束拿进屋 ①
② 黯然、孤苦、孤寂
家乡人夸奖姑婆种的稻谷、瓜苗 ③
④ 舍不得、感到同病相怜
1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某一天,我欣喜地看到那株苦楝树又长了起来,虽然比以前瘦弱许多,但叶子还是那么绿,白紫相间的小花还是那么高傲地飞舞着。
16.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3 分)
姑婆的目光变得黯淡,她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像是自言自语:“树是好树,可家乡人就觉得它是不详之物,有什么办法呢?它也愿意靠着这里活着,哪儿也不去……”
17. 选文第⑦⑧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3 分)
18. 茅盾遇见白杨树,宗璞遇见紫藤萝,史铁生遇见秋天盛开的菊花,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或寄托。选文中的“我”遇见苦楝树,不管是对物还是对人,所蕴含的情感都极其丰富,请你说说文中体现了“我”哪些情感。(4 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 —22 题。(11 分)
涵养与弘扬新时代优良家风
黄雄义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之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效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
②家风建设,是为“家之本在身”。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家庭所形成、体现的风尚风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风与个人成长乃至家庭兴衰紧密相连。好的家风,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促使个人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促进家道兴盛。家风既作用于个人和家庭,又能持续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当千万家庭的家风汇聚融合在一起,就能“积小流以成江海”,使其内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蔚然成风。“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说的就是此理。
③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重家风的深厚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凡是注重修身齐家、训导子孙者,无不追求涵养优良的家风,并习惯于将其精神融贯于成文家训,以期达到“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的良好效果。如,周公旦作《诫伯禽书》,告诫儿子伯禽要恪守六种谦德,“毋以鲁国骄士”;包拯治家如执法,特立家训碑,严令后世子孙禁犯赃滥,否则就得承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惩罚;司马光作《训俭示康》,教导儿子要以俭素为美,牢记“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这些家训家规,重心皆在于为子孙后代立规矩、树精神。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为新时代我们涵养和弘扬优良家风提供了支撑。对于家风建设,老一辈革命家同样高度重视,推动了红色家风的形成与发展。革命前辈们塑造的红色家风,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坚持和延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城乡家庭的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新变化。新时代的家风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也要传承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等传统家庭美德。概言之,新时代的好家风,应是融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客观需求于一体的家风,应贯穿和体现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系统推进。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家风示范基地阵地建设、优良家风代表家庭评选等家风建设活动,已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热烈的学习氛围。我们要继续加大宣传推广,以讲故事、树典型等多元方式让新时代的家风厚植民心,让人民知其含义、知其所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0.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21. 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3 分)
首先,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论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22. 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涵养与弘扬新时代优良家风,我们应该怎么做。
(3 分)
四、写作(50 分)
23.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请将“那段_________的少年时光”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产生各种关联,因而与人交往就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往中,你也许会遇到困惑与烦恼,但也会发现人性的美好,获得温暖与启迪,还可能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风景……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 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
一、1. (2分)C 【点拨】A. 粗拙(zhuó)—zhuō,眩耀—炫耀;B. 绯红(fěi)—fēi,消声匿迹—销声匿迹;D. 躁热—燥热,味同嚼蜡(jué)—jiáo。
2. (2分)C 【点拨】①②空:“已越千年”和“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寻得______辞藻背后的丰沛情感”具有转折关系,“已越千年”属于客观事实,逻辑上不属于假设关系,“即便……也……”表示假设关系,故应填“虽然……却……”。③空:“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结合“辞藻”分析,应填“凝练”。④空:“风云变幻”指像风和云那样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复杂多变。“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气象万千”适合用来形容诗词韵律营造的丰富意境。
3. (2分)C 【点拨】C. 有误,“渺小”“享受”是中性词,“虚伪”“蒙昧”是贬义词,所以感彩不相同。
4. (1)(2分)D 【点拨】D. 错误。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3分)示例一:诗句让我想到了简·爱。面对表哥的殴打,简·爱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地选择了对抗,这决定了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自主的道路上。
示例二:诗句让我想到了刘思扬。面对家人几次出面营救,刘思扬都没有妥协投降,而是宁愿坐牢也不愿在悔过书上签字,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5. (6分)(1)何事长向别时圆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夜吟应觉月光寒 (4)学诗谩有惊人句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一)6. (3分)B 【点拨】B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乙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可知,乙词上片不是从小处落笔,是从“天地”大处落笔,而且词中描写的秋景没有肃杀之气。
(二)7. (3分)B 【点拨】A. 代词,指桃花林的景象/助词,的;B. 动词,都译为“好像”;C. 副词,再,又/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D. 动词,听从/介词,自,由。
8. (1)(2分)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3分)(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都是一点不缺的。
9. (2分)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10. (4分)共同点是两文都写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2分)。不真实。两文所写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分)。
【乙文参考译文】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进入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们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洞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个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是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都是一点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洞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住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三、(一)11. A(2分)【点拨】A. 有误,结合材料一中的“‘新闻’一词,在我国唐代便已出现,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目前,我国有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鼻祖,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可知,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消息”衍化出来的。
12. (3分)(1)标题恰当,准确概括出消息的主要内容(1分)
(2)正文结构安排合理(1分)
(3)导语突出重点(1分)
13. (3分)了解最近我国各地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状况(1分)
示例:(2)这次沙尘暴天气会涉及我国哪些省份?(1分)
(3)我们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1分)
(二)14. (4分)①一脸严肃、目光黯淡(生气、无奈)(1分)②姑婆遭遇不公平待遇(1分)③总是给别人送米送瓜(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1分)④姑婆不用苦楝树干做家具(1分)
15. (3分)“高傲”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的意思(1分)。将苦楝树的花人格化,生动地写出苦楝树的花自豪、坚强开放的样子(形象地写出苦楝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1分);表现了“我”的惊喜之情以及对苦楝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1分)。
16. (3分)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1分),“黯淡”“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等,生动形象地写出姑婆由苦楝树想到自己的身世以及遭遇而伤感的样子(1分);表现了姑婆无力反抗家乡人总带有偏见这一现实的无奈(1分)。
17. (3分)补充交代了姑婆的身世以及遭遇,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写家乡人迷信,不善待姑婆,与下文姑婆毫不吝啬地给别人送米送瓜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姑婆大方、善良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人物形象(1分),为下文写姑婆尽力活得丰盛做铺垫(1分)。
18. (4分)示例:“我”苦恋(热爱)乡土;“我”怀念家乡;“我”对姑婆的不幸遭遇的同情;“我”对善良、坚强的姑婆的敬佩;“我”对家乡人迷信、总带有偏见(愚昧)的不满;“我”对苦楝树苦恋乡土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欣慰、赞叹;“我”对苦楝树献出它的枝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的无私精神的敬佩。(答出四点即可)
(三)19. (2分)我们要涵养与弘扬新时代优良家风。
20. (3分)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周公旦、包拯等人教导子女以及后世子孙的故事(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重家风的深厚文化传统”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1分)。
21. (3分)①家风建设的重要性(1分) ②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重家风的深厚文化传统(1分) ③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具体内容(1分)
22. (3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明辨善恶,身怀正气;不浪费粮食、水以及其他物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从小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摒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爱劳动的坏习惯,从小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与邻居、同学、朋友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帮助弱小,爱护老人等。(意思对,答出三点即可)
四、23. (50分)略
第48 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华网与某在线辅导A PP 联合20 余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共同推出“2024 博物馆新知计划”。(3)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推出“2024 博物馆新知计划”博物馆开展的各项活动博物馆具有的社会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文博·新知识·新未来——2024 博物馆新知计划正式启动
“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的新闻在写法上备受推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