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诗句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水晶帘动微风起 B.人面桃花相映红
C.墙内开花墙外香 D.两岸青山相对出
2.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洗衣机工作时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B.用热水泡脚,身体会感觉暖和,说明内能可以转移
C.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秋千向下摆的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以下几个实验中,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降落伞滞留空中时间的影响因素 B.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C.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D.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4.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B. C. D.
5.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B.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C.0.39dm和6.85cm可能是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的数据
D.判断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结果相同
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发现声带在振动,该实验说明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
B.图乙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
C.图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的音调逐渐降低
D.图丁中,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8.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B.时间段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的
D.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9.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10.对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在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变小
B.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的
C.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从侧面看到白纸很亮,是因为光照到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1.在无其他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______色,裙子是______色。
12.国庆假期期间,闹闹同学和家人一起去大雁塔欣赏了著名的音乐喷泉表演、表演时的音乐是通过_________(填介质)传入游人的耳朵中的。闹闹能够分辨出曲子中有传统民乐琵琶的演奏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一会儿闹闹爸爸的电话响了,是奶奶来电话了,此时对于电话那头的奶奶来说现场的音乐属于_________(填乐音/噪音),为了和奶奶通话,爸爸扯着嗓子说话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选填三要素)。
13.人正常步行时,步长变化不大.
(1)小明想测量一下人的步行速度,他想到了以下方法:他首先走一步,如图甲所示,用卷尺测出自己走一步的距离是______cm,再用停表测出他走这一步的时间,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s.
(2)小雯认为小明这样测量步行速度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请利用现有的器材写出你认为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误差:____________.
(3)小羽发现还可以通过手机某APP知道自己的步行速度,如图是她步行一段距离后APP上的部分信息.根据信息可推断此过程小羽步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步长为______m(保留两位小数).
14.丽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处,她举起右手时,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手。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___________m;若她远离镜子,她在镜中的像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甲、乙两辆小车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判断________(选填“>”、“=”或“<”),甲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乙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 ________m。
四、实验探究题
16.(8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闪光一次,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甲是完全相同的A、B两球从空中同一高度先后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已知频闪仪每隔0.1s闪光一次,照片上1cm代表空中实际距离10cm。
(1)由图甲可知:先由静止开始下落的是__________(填“A”或“B”)球;
(2)用刻度尺分别测得照片上A、B两球相邻位置之间的各段距离,A、B两球相对应的、、、的测量结果如图表所示。测量照片上B球相邻位置之间的距离时,刻度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__________mm。设A球在空中下落时,通过、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则__________。
/mm /mm /mm /mm
A球() 4.9 14.7 24.5 34.3
B球() 1.2 9.8 19.6 29.4
3.7 4.9 4.9 4.9
17.(6分)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___(选填“a”“b”“c”或“d”);
(2)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___图。
五、计算题
18.(8分)周末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准备坐高铁去成都玩儿。以下是她们乘坐的C6315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请你根据表中信息计算:
江油 绵阳 德阳 成都东
到站时间 16∶28 16∶48 17∶16 ……
发车时间 16∶12 16∶31 16∶52 17∶32 ……
(1)C6315次列车从江油出发到达成都东需要多长时间?
(2)C6315列车从江油到达成都东的里程大约是160km,则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9.(8分)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煤油(25℃) 1324 铜 3750
空气(15℃) 340 冰 3230 铝 5000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一条)____________?
(2)在15℃的空气中,2.5s声音能传播的距离是多少____________?
(3)在长为8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水晶帘动微风起,水晶帘动是机械运动,微风起是空气在运动,也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人面桃花相映红是指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与分子运动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墙内运动到墙外,故C符合题意;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知识,与分子运动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洗衣机工作时消耗电能,所以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错误;
B.用热水泡脚,身体吸收热量,感觉暖和,发生热传递现象,说明内能可以转移,故B正确;
C.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机械能,故C错误;
D.秋千向下摆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降低,速度增大,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所以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面积、质量,伞绳的长度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故A符合题意;
B.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形成结论,采用了实验推理法,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获得多组数据,得出普遍性的规律,用到总结归纳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探究冰的熔化特点,通过观察冰的温度和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得到冰熔化的特点,用到总结归纳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解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13cm、3.12cm,该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为故D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响度很大。故A错误;
B.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所以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故B正确;
C.0.39dm中,估读值为0.09d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6.85cm中,估读值为0.05c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39dm和6.85cm不是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的数据,故C错误;
D.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首先确定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解析:A.图甲中,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发现声带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若发声体振动,但是声音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也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
B.图乙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故B正确;
C.图丙中,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的响度逐渐降低,故C错误;
D.图丁中,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
8.答案:AC
解析:A.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A正确;
B.由图知,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间段内甲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
C.由图知,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可知,此过程中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而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所以当以甲为参照物时,乙是向西运动,故C正确;
D.由图知,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错误。
故选AC。
9.答案:ABC
解析: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可以起到减弱噪声目的,故A符合题意;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在传声途径上减弱噪音,可以起到减弱噪声目的,故B符合题意;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在声源处控制噪音,可以起到减弱噪声目的,故C符合题意;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有利于治理空气污染,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0.答案:BC
解析: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小芳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成像的,属于小孔成像,所成像为实像,故B正确;
C.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光看去,觉得像浅了,故看到水中游动的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
D.当手电筒的光对着白纸照射时,光线在白纸上会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在侧面看到的白纸是亮的,故D错误。
故选BC。
11.答案:红;黑
解析:舞台追光灯发出的是红光,白上衣可以反射红光,红光进入观众的眼中,观众看到上衣就是红色的;绿裙子只能反射绿光,不能反射红光,没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看到裙子是黑色的。
12.答案:空气;音色;噪音;响度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表演时的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游人的耳朵中的。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闹闹能够分辨出曲子中有传统民乐琵琶的演奏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
对于电话那头的奶奶来说现场的音乐属于噪音,影响了爸爸和奶奶的通话。为了和奶奶通话,爸爸扯着嗓子说话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13.答案:(1)50.0;0.5
(2)测量走10步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分别除以10,得到一步的步长和时间(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3)4;0.67
解析:(1)图中卷尺的分度值是1 cm,测出走一步的距离是50.0 cm;分针在0~1之间,为0分钟,秒针盘分度值为0.1 s,由秒表位置可知读数为0.5 s;
(2)测量一步的距离和时间会有较大的误差,可以测量走10步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分别除以10,得到一步的步长和时间;
(3)配速为15 min/km,即15 min通过的路程为1 km,故平均速度,由题图可知4500步的距离为3 km,步长.
14.答案:左;1.6;不变
解析:丽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8m处,像与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左右相反,则她举起右手时,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左手。
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丽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0.8m处,则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0.8m,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
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若她远离镜子,她的大小不变,她在镜中的像不变。
15.答案:>;0.2;2
解析:由图像知,甲、乙两车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当时,,,则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所以。
乙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
16.答案:(1)A;(2);
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单位时间内A球运动的路程长,说明A球的速度大,因此,先由静止下落的是A球。
(2)由刻度尺示数可知,的长度
由表格数据可知,A球运动距离
A球运动、所用的时间都是0.1s,则
17.答案:(1)a、b;(2)乙、丁
解析:(1)选择琴弦a和b,材料和长度均相同,而粗细不同,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跟琴弦粗细的关系
(2)对比乙、丁可知,波振动的幅度相同,即振幅相同故乙、丁图中对应声音的响度相同。
18.答案:(1);(2)150km/h
解析:(1)根据题意,列车从江油出发到达成都东需要的时间
(2)由得,列车的平均速度
19.答案:(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2)850m;(3)5000m/s
解析:(1)表格中,空气是气体,煤油是液体,冰、铜和铝是固体,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2)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声音在2.5s的时间内能传播的距离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850m需要的时间
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听到的第一声是通过金属管传播来的,听到的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播来的;两个声音相隔2.33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850m需要的时间
故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